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翻译学是一门具备浓郁学科交叉特色的学科,其中引用了生态学的观点和办法,体现出学者对传统翻译的创新性研究。生态翻译学作为一门具有跨学性特点的学科,是运用生态理性及生态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的理论。利用生态学理论对译者主体性进行证明的过程是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近年来,翻译工作研究中译者的主体性地位愈加得到重视。其中学者胡庚申提倡的生态翻译学中翻译适应选择学为确立译者的中心地位提供了巨大支持。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上探究"译者中心"的具体含义和主要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2.
生态翻译学是由国内学者胡庚申提出的全新翻译理论,其研究注意两方面的内容,即翻译生态环境和译者的适应与选择;公示语具有显示、提示、指示、警告等功能,被誉为“城市的名片”。本文以西安市公示语翻译资料为研究素材,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具体分析生态翻译学的“三维”原则如何指导公示语英译,译者在转换过程中如何在考虑具体的翻译生态环境下采用有效的翻译手段做出“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公示语译文。  相似文献   

3.
从生态系统观出发,生态翻译学通过译者责任、适应选择以及译有所为三大理论对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及其与翻译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予以阐释.许渊冲在《诗经》英译本中对于翻译策略的选择充分体现翻译生态环境下译者源于责任作出适应选择,最终达成"译有所为"这一过程.从中国本土的生态翻译学理论视野研究中华杰出译者的中华典籍外译作...  相似文献   

4.
生态翻译学理论的问世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支持。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运用这一理论来研究近代翻译大师苏曼殊的翻译实践,通过研究当时生态翻译环境与译者的选择之间的关系,发现苏曼殊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同时能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翻译作品具有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生态翻译学是2001年国内学者胡庚申提出的全新翻译理论,根据生态翻译学的理论,他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笔者通过对辜鸿铭英译《论语》生态环境的解析和分析其英译《论语》,指出辜鸿铭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做到多维度的选择与适应,进而提出译者在翻译体现中国文化精髓的书籍时,首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才能尽可能地从文化、社会、交际、原文世界和译者所面对的世界等等方面多维度适应和选择。  相似文献   

6.
生态翻译学是关于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互动的整体性研究,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原则和方法以及翻译现象等做出了新的描述和解释。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去研究少林寺官网的英译翻译,不但从理论和实践上验证了该理论的可行性和实际指导作用,并给景点资料英译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探讨广告语的翻译,广告语是翻译的生态环境,译者与这种生态环境是相互适应和选择的,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在广告翻译中,译者在适应广告翻译生态环境的同时,也注重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三维"转换与适应,最终在"适者生存"的基础上得到"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  相似文献   

8.
胡庚申的生态翻译学为外宣翻译的研究赋予了新的内涵,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具有重要的启示。文中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框架,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层面重点分析湖南省主要高校英文网站中"学校概况"中存在的种种翻译问题,探讨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探索如何运用生态翻译学理论来提高外宣翻译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理论出发,以生物进化论"适应/选择"学说为指导,对译者在汉英广告翻译过程中的适应性和选择性进行探究,以一种全新的理论视角对汉英广告翻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范星星 《考试周刊》2013,(56):79-79
生态翻译学从生态的角度解读翻译研究,为翻译研究提供了独特的全新的视角,特别强调了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同样,口译作为翻译的一种形式,生态翻译学对其也具有特殊的指导意义。本文着重探讨了口译的生态环境及对口译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的翻译学界之中,已有众多学者采用互文性理论进行翻译学研究。互文性理论对于读者的重视,可以启迪翻译学研究者重新审视翻译活动中译者这一特殊读者的作用。互文性理论否认文本的终极意义,强调语义的流动性,能有力地解释翻译领域中的一作多译和不断复译现象。互文性理论强调文本形成的动态过程,也可以启发翻译学研究加强对于翻译过程的重视,进而从静态的结果研究转向动态的过程研究。  相似文献   

12.
生态翻译学是通过与自然生态的隐喻类比,对翻译生态进行的相关研究。翻译生态环境是生态翻译学中的核心概念,它涉及到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译者能成功完成译作的重要衡量因素就在于其能否达到平衡协调的翻译生态环境,这关系着译作的成败以及其生命力的长存。结合生态翻译学中的翻译生态环境研究《红楼梦》霍克斯英译本有助于展示这一理论的强大解释力以及霍克斯译本在国外广受欢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宋词与唐诗、元曲一样,都是我国优秀古典文学的代表。生态翻译学理论是近几年来较为热门的翻译理论。生态翻译学理论强调译者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在翻译生态环境中进行适应和选择,从而更好地传达原文情感。本文借助生态翻译学理论,从不同维度对林语堂和许渊冲两位翻译家的译文进行对比分析,旨在为翻译探究提供新的视角,为中国诗词外译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翻译生态学是"运用生态理性,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的整体性研究,是一个‘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生态范式和研究领域"。胡庚申教授从译者的角度把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对文本进行移植的选择活动"。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基础,以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念之一的适应与选择理论为依托,以许渊冲先生两首英译唐诗为例证,研究译者在中国古典诗歌英译过程中如何遵循"适应与选择"理论,采取灵活多样的翻译方法,译出"整合适应选择度"最佳的译文。  相似文献   

15.
目前,生态翻译学因其以"译者中心"的生态视角,重视不同关系间的协调性和动态平衡,强调翻译的整体性和统一性,有效提升了翻译质量,已被越来越多的翻译研究者接受和推广。在生态翻译学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背景之下,如何将其融入教育教学体系中值得教师思考。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研究翻译教学模式改革,探讨了生态翻译学理论对翻译教学实践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本文应用生态翻译学理论对胡允桓和姚乃强的《红字》的中译本进行比较:从翻译过程入手,以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为焦点,对两个中译本中的含有丰富的源语宗教文化因素的译例进行比较研究。本文发现:翻译的生态环境影响译者的翻译行为;适应转换维度多的译文,选择的适应性高,译文的整合适应选择度也高;生态翻译学理论适用于此类文学名著的翻译研究。  相似文献   

17.
刘明舒 《海外英语》2023,(6):5-7+20
生态翻译学由胡庚申教授于2001年提出,旨在将生态学中“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引入译学研究中,并创造性地将翻译活动定义为译者在翻译生态环境中进行的适应与选择。生态翻译学的提出为当代翻译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近年来,这一由中国学者提出的翻译学理论逐渐获得国际社会的关注。进行生态翻译学与西方翻译理论的对比研究既有助于论证生态翻译学理论的合理性,又能促进中外不同理论视角的融合与发展。因此,该文章将生态翻译学与西方翻译理论中现存的多元系统理论、归化与异化理论及副翻译理论进行对比,旨在发掘其中的异同点,为翻译理论建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模式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探讨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模式的构建,强调的是生态翻译系统内各个相关因子间的动态平衡。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教学过程中,译者应高度关注文本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并做出不同程度的动态选择来适应这一环境。授课教师和学生应该成为翻译生态环境中两个不分主次的主体,两者间的关系应从"授"与"受"转变为平等互动。只有生态化翻译教学模式不断地完善,生态翻译系统持续性发展,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以及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才能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17,(17):125-126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处于"主体"地位,翻译是"译者主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全面探究《红高粱家族》葛浩文英译本,从语言维、文化维以及交际维举例阐述了葛浩文对小说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性选择过程,以期为中国文学翻译提供一种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20.
本文应用生态翻译学理论对胡允桓和姚乃强的《红字》的中译本进行比较:从翻译过程入手,以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为焦点,对两个中译本中的含有丰富的源语宗教文化因素的译例进行比较研究.本文发现:翻译的生态环境影响译者的翻译行为;适应转换维度多的译文,选择的适应性高,译文的整合适应选择度也高;生态翻译学理论适用于此类文学名著的翻译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