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东北地属边疆,多民族聚居之地。自秦汉以降,这一地区的各民族十分活跃,不断显示出巨大的民族活力。诸如高句丽、扶余、靺鞨、勿吉、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直至满洲,或建地方政权,或建半壁江山,或一统天下,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胜记的记录。就是建立过统一王朝的元、清及进入中原建政权的鲜卑、契丹、女真等,都起步于东北,在这里首先建立地方政权,再走向全国。这就产生一个问题,即中原王朝与东北地方政权的关系,如何解读。首先,应确认地方政权是中原中央王朝管辖的一部份,东北地方政权隶属于中央王朝。这是无疑议的。也许,这一基本观念还不牢固,一些著作往往淡忘这一关系,在阐述东北某一地方政权时,往往把中原王朝搁一边去了,只顾及叙述地方政权的兴亡过程,几乎完全不顾及中央王朝的存在,也就忽略了两者的关系。比如,中央王朝对东北的边疆政策,有何具体措施?东北地方政权对中央王朝持何种态度?是否如期朝贡?  相似文献   

2.
万历皇帝和努尔哈赤几乎是活动于同一历史时期的人物,也是导致明朝和建州(后金)力量强弱嬗变的关键性人物。一个政权的强弱变化,取决于诸多因素,其中就包括统治者对于臣民冷暖的关心。如万历皇帝和努尔哈赤在"赐暖"上的态度、做法截然不同,使得明朝的大臣与皇帝的关系渐行渐远,而努尔哈赤与臣下的关系进一步拉近,也为异势力的融合寻求到了具体的途径与方法,从而加快了民族关系的整合。  相似文献   

3.
民族语言的文化语义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由于各民族所处自然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不同,而以其特定的社会文化心理赋予颜色词特殊的民族文化语义,致使相同的颜色词,在不同民族的文化语义中呈现出多彩的内容。本文对语言中最基本的颜色词之一"白色"的一些民族文化语义进行诠释、探讨、分析、比较,主要涉及满语、女真语、蒙古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朝鲜语以及汉语中"白色"的民族文化语义,从而揭示出这些民族语言、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同时了解到"白色"一词所反映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与民族文化心理,揭示出民族语言与社会历史文化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杜刚 《文化学刊》2009,(6):33-39
人类走进文明社会之后,中国北方民族创造的草原文化在建立政权、对外开放、军事斗争、创制文字、建设都市、繁荣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非凡的成就,涌现了成吉思汗、耶律楚材、明安图、康熙、曹雪芹等一批举世闻名、迄今仍有广泛影响力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和文学家,为丰富中华文化,推进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作出了突出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5.
彭定安 《文化学刊》2010,(2):98-103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草原民族曾经战胜汉族,拥有广阔地域、半壁江山甚至全国政权,但最后均以与汉族交融汇合结局。这除了自然因素之外,最根本的原因是:纵然作为统治者的草原民族坚守"胡汉分治",但为了更好的生活、为了更文明,却不得不学习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和先进文化;而由"习"到"化",最后不得不"倒"在了先进文化的门前,一方面作贡献于先进文化的总体;一方面则自身消融于先进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6.
将海南文化发展视为中原文化"洗礼"的产物,是以往海南文化史研究中习以为常的认识,这种认识凸显了中原政权对海南文化发展的单向影响,然而,这只是部分学者所建构的海南文化史。冼夫人文化生成与发展的历史真实表明,海南文化的发展绝非被动接受中原文化"洗礼"的过程。在与中原政权的互动中,海南先民主动寻求了中原文化地方化的变革。这种历史真实的存在,不仅证明国家认同与区域认同之间完全可以实现和谐统一,也诠释了中华文化形成中民主的"多元"最终形成"一体"的历史过程。对中华文明而言,这恰是海南文化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统一思想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思想统一才能意志统一、步调一致。回顾民族工作的实际,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对民族工作的指导。今天,在民族工作中统一思想,就要求把我们的思想、认识、观点统一到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上来。坚持这个理论,民族工作才能保持正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诞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它的出现表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已经开始逐渐形成。当然,由于旧中国长期实行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的政策,中国的民族工业注定先天不足。直到辛亥革命取得胜利,南京临时政府为了巩固新政权,颁布了一系列振兴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措施,才让民族工业看到了希望,先进知识分子掀起了实业救国的热浪,积极宣传实业强国的先进思想,群众也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下奋起抗争抵制洋货,为国内市场的扩大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一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才在相对稳定的夹缝中抓住机会快速发展,最终成就了"春天"这一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9.
北方游牧民族历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统一,游牧文化与多种文化的统一,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统一。它所留下的丰富遗产和深厚的文明积淀已成为中国现代文明建设的宝贵历史资源。同时,在与各种人类文化的交流和整合中,愈加突显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取向,它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相似文献   

10.
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王朝、国家政权,都期盼长治久安,国祚永延,出现太平盛世。在当代,中共十七大四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号召党员干部"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中国社会科学院周溯源教授在其新著《千年忧思》(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版)一书中,正是以忧党忧国之心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的治乱兴衰思想和历代王朝兴衰覆亡的经验教训,探析了当今历史新时期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路径,其立论、所思很有现实借鉴意义。这是一部勾勒中国古代治国理政历史经验的力作,一本党政干部和广大读者值得一读的好书。  相似文献   

11.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群众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出来的宝贵财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韩国人在推广韩国泡菜上所做的努力和坚持让我们意识到,应该努力保护和传承中国的民族文化。本文首先介绍了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与韩国的文化之争,其次从韩国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学习如何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2.
《旅游世界》2023,(7):108-108
百色,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这是一个有历史性贡献的城市.历史上百色起义,建立了中国红军第七军和右江苏维埃政权,创建了右江革命根据地,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为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提供了重要经验,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3.
中国凤文化源于史前的鸟文化.周革殷命,周王朝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在殷商时期"帝使凤"观念的基础上.发动了空前绝后的崇凤热潮.凤凰升华为百鸟之王,成为国家统一、四海升平的象征,并与"中国"最具经典意义的形象--龙配合,"定格"为中华民族最高的祥瑞形式--"龙凤呈祥"模式,在历史的长河中代代相传,凝固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定式和心理定式.因而,中国凤文化具有文化类型学上的深层涵义.  相似文献   

14.
清末以来社会动荡,外来侵略势力不断深入使得广大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全无,各地起义不断,都旨在推翻清朝政权。1912年,民元初建,革命党人在形式上建立了统一国家,但社会仍是动荡不安。深处内陆的西北地区,虽行政划分的缘故有所变化,但发展的落后性仍在延续。同时,该地区民族众多,在其交流与融合的进程中亦会出现许多矛盾。北洋政府以后都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在教育救国、科学救国思潮的影响下,该地区少数民族中的先进分子、有识之士及宗教界人士对传统教育的弊端认识深刻,纷纷呼吁兴办新式教育。本文是以西北地区民族教育的发展历程为线索,进一步探究民族教育的近代化问题。  相似文献   

15.
唐之斌 《文化学刊》2011,(5):123-127
融合发展模式是根据系统工程的理论,对民族地区定居点建设、新农村建设和发展乡村旅游等各个子系统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从而探索适合民族地区持续繁荣的现实道路的一种手段。民族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区域文化是指按照地域界定而出现的文化类型,是某一地区囿于地理环境和民族发展所呈现出来的文化形貌。我国的区域文化是在长期大统一的社会背景下形成,具有区域地理环境的独特性。民族文化是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文化的发展依赖民族文化的发展。在融合发展模式中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需要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解疑释感——对外宣传要晓之以理1986年9月2日,邓小平接受美国记者华莱士电视采访。这位美国记者问:“台湾有什么必要同大陆统一?”邓小平回答:“这首先是个民族问题,民族的感情问题。凡是中华民族子孙,都希望中国能统一,分裂状况是违背民族意志的。其次,只要台湾不同大陆统一,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地位是没有保障的,不知道哪  相似文献   

17.
由于一系列历史原因,勐卯(瑞丽)傣族于元至正十六年(1356)陆陆续续迁入双江南勐河坝区,建立了双江历史上第一个被中原承认的合法政权。本文将结合历史文献,立足田野调查,通过对傣族迁入双江历史的梳理,考察傣族在面对双江瘴气时所创造的文化适应,从生计方式、宗教信仰、饮食起居、民间医疗方面进行解读,考察其文化生态的民族智慧。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拥有极为丰富的文物。保护和利用好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于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意义。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同意文化部提出的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计250处)。  相似文献   

19.
连宇 《文化学刊》2023,(4):166-169
文化自信是对一个国家本土传统民族文化的认可与肯定,是对未来本土文化发展的一种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内在动力。中国是唯一没有间断传承古代文明的国家。中国的文化自信也包括了音乐文化自信。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历史非常悠久,根基深厚、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在不同的时期都有着各自的特色。几千年来深厚的音乐文化渊源和历史底蕴,成就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20.
纳西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其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所发展,创造了自己的语言、文字和宗教,即"纳西语""东巴象形文字"和"东巴教",留下了绚丽多彩的文学艺术,特别是长诗、经书、绘画和歌舞等等,形成了纳西族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纳西族的传统文化对其民族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其中所蕴含的一些现代公民道德的萌芽仍值得我们进一步继承和发展。本文梳理了丽江纳西族传统文化中现代公民道德的思想萌芽,就其传承遇到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初步探讨,并结合现实对传承的方式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