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8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访华,专程来到西安,站在西安古钟楼上,他说:“要了解一个民族就要了解这个民族从哪儿来”。如今,古城西安面临的更重要的难题是——该到哪里去?这也是其他曾经的古都此时共同面临的尴尬和难题。辉煌而古老的历史没有给出答案。  相似文献   

2.
我经常利用走村串乡卖瓜贩菜之机,搜集材料,撰写稿件。去年种麦时,我路过齐海乡孙楼村,无意间听一位开小四轮拖拉机的人说:“今年多亏了老孙,要不是他,我的拖拉机得卧家里一季子。”我听后仔细一问,原来老孙是一位修理拖拉机的行家里手,自备修理器械,为本村的运输户修理拖拉机,从不要报酬。我马上写成稿子寄了出去,很快被新闻单位采用。这可把我高兴坏了,以后走到哪里,我都注意搜集新发生的一些稀罕事,由于有东西可写,我的上稿  相似文献   

3.
李顺胜1990年12月从山东海阳入伍,新兵连时就因工作突出,入伍仅6个月就被选送到北京军区军械修理工训练大队学习,回来后在连队当过战士、文书、修理技师。能够学到一门技术、当个“技术兵”对一般战士来说已经很满足了,但李顺胜偏偏“不知足”,一门心思要搞报道、写文章、当作家。训练间隙、茶余饭后经常可以看到他拿个小本本写写画画,但对于只有初中文化的他来说,写文章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写了半年多,底稿攒了一大堆,报纸上却连个“小萝卜条”也没见着。一些战友嘲笑他不自量力,但他不为所动,始终“咬定写作不放松”,继…  相似文献   

4.
慎用概括新闻作品是事实的客观反映,所写其人其事,都应有准确的事实根据。但在一些新闻稿件中,却经常可以看到主观臆断色彩很强的概括性字句。诸如:“几年来,他一贯兢兢业业地工作,从不迟到、早退。“他走到哪里,哪里都是一片赞扬声。”“十多年来,他寝室的灯都是亮到是晚十二点以后……”看到这些概括,读者倘若马虎一点,也就默认了(但决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倘若认真一点,这些概括就经不起推敲了:难道他“几年来”从未迟到、早退过一次?难道“他走到哪里”,都只听到赞扬没听到一点非议?“一片赞扬声”又是个什么概念?“…  相似文献   

5.
黄朝栋,这个只读过一年初中的中年汉子,1959年从湖北支边来到新疆八一钢铁厂时才16岁,1965年他开始搞宣传工作。别的不说,他那近2000度的厚厚的近视镜片就够受的。看书写稿,鼻尖几乎戳到纸上,同志们取笑他:“我们老黄的文稿都是用鼻子嗅出来的!”别看老黄眼不好使,耳朵可灵。哪里创了高产,哪里有了革新,他都能迅速捕捉到。一次,他用“新闻的耳朵”听到钢  相似文献   

6.
天堂在哪里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他朝思暮想的天堂。他来到天堂门口,喜极而泣,然后开始欢呼起来:“我终于来到天堂啦!我终于来到天堂啦!”然而天堂的守门人却诧异地问道:“哪里是天  相似文献   

7.
天津发现李大钊诗作手迹/刚《周末》1994.11.不久前的一天,一位年青人来到天津市古文化街旧物市场闲逛。在一个地摊上,他看到一堆古旧字画的下面露出一幅立轴的边缘,三个小字跃入他的眼帘:李守常。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一幅珍贵的诗作手迹由此“重见天日”...  相似文献   

8.
戚茂武同志是1995年由洪山区经济相对富裕的建设乡调到经济底子较为薄弱的九峰乡来的,当组织部门征求他个人意见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道:“哪里需要,我就到哪里去。我个人坚决服从组织的安排。”戚茂武不论是1995年担任副乡长,还是1997年担任乡长,或是1998年担任乡党委书记,“哪里有需要,我就到哪里去”这句话始终贯穿在他的一言一行中。 刚到九峰乡,戚茂武就遇到了“天下第一难”的事。1996年,九峰乡的计划生育工作被市计生委列入重点管理范围。当时,他是分管工业的副乡长。10月的一天中午,他正在为处理…  相似文献   

9.
胡学清走到哪里,都会给人这样一个印象:典型的湖南人辣味性格,直爽实在,说一不二。翻阅他署名发表的1000多篇新闻作品,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处处充溢着“实在”二字。集团军政委马子龙少将评价说:“胡学清的工作成绩,是凭他的诚实和勤奋得来的。”1978年12月,胡学清迎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从湖南资江河畔来到云岭高原,当了一名高射炮兵,还没来得及给亲人写一封家信,便坐上6轮大卡车奔赴边疆参加自卫还击作战。战场上,他机智勇敢,为完成作战任务,常常找连首长直言相谏,是出了名的“直肠子”。由于他表现突出,战争结束…  相似文献   

10.
书迷老张     
张君亮,人称书迷老张,是某集团军高抱旅农场教导员。老张迷书还得从1981年当修理技师说起。当时中专毕业的他,干什么都有一股劲儿,但在实际工作中,不是有劲就能解决修理难题,他把目光盯在学习业务书上。后来机关看他好学,就将其调到后勤部政工科专门从事文字工作,这下他感到需要学的知识更多了,开始有计划地买书、藏书。1995年夏,他到北京出差,见书店有一套《金文大字典》,一看价格800元,他摸摸兜里除去车票仅余210元,摸摸兜看看书,转了4个来回不忍离开柜台,生怕转眼间别人买走这套书店里仅有的一套书法大典。最后他找到书…  相似文献   

11.
1989年,章正超被调至泸州日报任总编辑。十年来,他与泸州日报并肩前行,一串脚印踩出一串歌,一串脚印留下一串苦与乐。泸州日报十年的巨大变化蕴含着全报社干部职工所倾注的心血,当然也有当家人章正超在这片土地上耕耘的艰辛。笔者采访时,与这位躬耕人谈到“风采”一说,他幽默而苦涩地笑答:“当总编哪有啥子风采哟?总编是带着大家吃苦的头目。”苦学,打下扎实的学识功底七十年代初,章正超大学毕业后分在泸县县委机关做宣传工作。当时,县委宣传部调来两个大学文科毕业的中学教师,章正超向他们讨教,系统地阅读了文学概论、古…  相似文献   

12.
白字先生     
《今传媒》1997,(4)
白字先生文/保民叶子清朝小石道人编辑的《嘻谈录》中有这样一个笑话:有个教书先生,常念白字。东家请他教书,事先商量好:每年给他三石租谷,四串伙食费,如果教一回白字,罚谷一石,教一句白字,罚钱两串。先生来到学馆,偶然与东家上街闲走,看见一块石头上刻着“泰...  相似文献   

13.
题目写得甜蜜蜜,其实是他太痴迷。痴迷谁?新闻:谁痴迷?两杠三星的长垣县人武部政委赵丙元。读者您说说,他一个人武部政委,抓抓民兵、抓抓征兵就行了,可他倒好,常“大言不惭”地说:“工作出报道,报道促工作”。一套一套的,没治了。27年前,他还不够应征的年龄,就抱着一大堆批满“优秀”的作文本死磨硬缠着接兵干部,扬言“要到部队长才干”,非要人家收他到军营。当时的接兵干部看这“小孩”字写得不错,文章也“马马虎虎”,条件一松,他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嘎子兵”。看接兵干部对他挺“感冒”,这小孩干脆显山露水,当面背…  相似文献   

14.
2005年4月21日,一位马同志来到市档案馆要查找自己退伍时的档案材料:据介绍,这位同志是1976年退伍后被民政局分配到矿山机械厂工作,后分配到松江百货大楼,在调动工作期间,将其个人档案丢失。这次企业改制寸发现她没有档案,不能证明他参加工作时间。他为此已经找了3天,去了民政局、就业局等单位,得到的答复是“我们这里没有”。后经一位亲戚介绍,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来到档案馆。  相似文献   

15.
王水林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那张黝黑的脸庞,那是多年来在新闻和事业的道路上历尽曲折磨练而形成的光彩……。1976年12月,王水林由老家湖北入伍,来到了南京军区某坦克师修理连,当了一名无线电修理工,还担任片战一上文化普及课的教员。那时,他用螺丝刀修理无线电!或是站在黑板前讲课的时候,是绝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一名“上记者”的,说来凑巧,还是一位采访他外J战士报道员把他引上了新闻之路。一次,~位报道hi采访了他的事迹后,把写好的稿子拿给他看。他仔g田看了几篇,暗自掂量,这样的稿子自己也能写,别人能当报道员,我为啥不能…  相似文献   

16.
“扭角度──不行;掺水分──挤净。”这是山东省夏津县人武部政工科长崔玉贵为确保新闻稿件真实无误所坚持的一条基本原则。一年多来,这个县人武部先后被报纸杂志采用的40多篇稿件经他认真审核把关,不仅在质量上有明显提高,而且也都是经得起核查的“真货”。崔玉贵入伍不久,就当上了报道员,提干后又在政治处担任新闻干事,如今来到人武部当上了政工科长,虽然不能像以前天天伏案写稿,但对新闻报道仍然念念在怀,除了常常坚持为报道骨干们提供素材、修改稿件,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各种难题外,还严把稿件的真实关。他从当报道员开始,…  相似文献   

17.
跑警报     
西南联大有一位历史系的教授,——听说是雷海宗先生,他开的一门课因为讲授多年,已经背得很熟,上课前无需准备下课了,讲到哪里算哪里,他自己也不记得。每回上课,都要先问学生“我上次讲到哪里了?”然后就滔滔不绝地接着讲下去。班上有个女同学,笔记记得最详细,一句不落。雷先生有一次问她“我上一课最后说的是什么?”这位女同学打开笔记夹,看了看,说:“您上次最后说:‘现在已经有空袭警报,我们下课。”  相似文献   

18.
原新华社记袁克忠,退休以后利用空闲时间,将几十年拍摄的照片整理成册。在“淮海战役”那一册照片资料中,他特别选出两张照片向我们介绍,一张是“露宿老乡门口”,一张是“冒着炮火冲锋”。摄影门金中在他拍完“冒着炮火冲锋”这张照片后就与他失去了联系。关于门金中,他只知道他的名字,家是哪里?年龄多大?他都一无  相似文献   

19.
36岁的阳新县委宣传部新闻科长叶祥东,中等身材,憨厚中透出机灵。他一心扑在新闻事业上。白天,忙于采访,晚上埋头写稿。即便是因病住院期间,他的床头也离不开书、纸、笔。叶祥东信奉“脚板底下出新闻”。为了采访方便,他买了一辆摩托车,哪里有新闻线索,他的“新闻采访车”就出现在哪里。一天,他听说排市后山有个养山鸡专业户的事迹感人,连忙骑车去采访,返回时一只轮胎破了,便推车走了10多公里,到家后连夜赶写稿子,很快见了报。叶祥东说:“搞新闻的人,不仅要练好脚功和手功,还要练好耳功和眼功,善于从‘寻常’中抓住‘…  相似文献   

20.
保险丝情人     
影星林熙蕾谈梦中情人的标准,着重一条就是:“家里保险丝断了,他会在牛仔裤的屁股口袋里面插根螺丝刀,站在椅子上修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