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新一轮的考场作文很快又要登场,在序幕拉开之前,我们有必要对“作文要求有真情实感”这个棘手的问题进行一些有益的思考。作家邹静之在《北京文学》上《女儿的作业》一文中发出如此感慨:女儿的“作文几乎是假话、假感想、假故事大全。她的同学几乎都写过扶老婆婆过街,给老师送伞,借同学橡皮那类的故事。她们快乐地共同编着一样的故事,然后套上时间、地点、人物三要素这样的格式,去到老师那儿领一个好分”。据《文汇报》载,在某省高考语文阅卷分析总结会上,有阅卷教师指出考生们为了表示自己如何追求坚韧,如何战胜脆弱,编造了许多生活的“坎…  相似文献   

2.
张萍 《现代语文》2007,(5):115-116
邹敬之在《女儿的作业》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女儿的作文越来越差,她的作文几乎成了一些儿童八股的翻版。我的曾写过‘圆珠笔在纸上快乐地蹭痒’这样句子的女儿,开始为作文编造她的故事,她非常熟悉表扬稿和思想汇报那类的文体。她的作文几乎是假话、假感想、假故事大全。她的同学几乎都写过扶老奶奶过街、给老师送伞、借同学橡皮那类的故事。  相似文献   

3.
黄德灿 《华章》2011,(11):30-31
【想一想】 谁在作文中写过假话?你能作否定回答吗?同一个题目的作文,如果不告诉你作者是谁,就像是一个人写的。这个现实大家都知道。写作文就是编呗,谁会拿作文里说的话当真?这是很多同学的看法。作文为什么习惯讲假话?有同学回答说,不讲假话就没有什么好写,不讲假话就不能获得高分,事实是这样的吗?事实是作文材料越来越虚假,结构越来越僵化,语言越来越贫乏,思想越来越肤浅。  相似文献   

4.
曾经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全阑著名教师魏书生新接的一个初中班集体中。有一个学生说他不会写作文.魏老师就问他:“会不会写一句话?”他说:“这个行。”魏老师说:“那你的作文就写一句话吧。”于是这位学生的第一篇作文只有一句话:“今天开学了。”到第二次作文的时候。魏老师对这位同学说:“这次作文能不能写两句话?”那位同学爽快地答应了。  相似文献   

5.
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他们智慧品格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表征,因此增强学生的作文能力无疑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然而,就目前学生作文而言,学生的作文能力不容乐观。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相当突出,1999年4月6日《中国青年报》指出,“写的东西大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和套子,无论写什么文体,几个人都差不多,有时连语调都是一样的,完全没有个性。”诚哉斯言!翻开学生的作文本看看吧,假话、假感想、假故事比比皆是,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写过扶残疾人过街,给老师送伞,借同学橡皮一类的故事,程式化、雷同化已到…  相似文献   

6.
李为少 《河北教育》2009,(10):41-42
《中国青年报》的记者专稿《关注中小学生作文》中提及在一次和中学生的交流会上,记者问在座的20多名同学:“谁在作文中写过假话?”,几乎所有同学都举起了手。在某市举行的一次中学生作文比赛中,经过层层选拔的作文高手,面对《感受生命》的作文题,不少人都编造了亲人身患绝症与家人生离死别的故事,让阅卷老师颇多感慨。  相似文献   

7.
当前学生作文的突出问题是什么?是说假话,是“造假”。材料假,胡编乱凑;语言假,言不由衷;感情假,无病呻吟。本学年接手初三(3)班后,我出的第一道作文题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结果有近一半的同学“造假”,其中写因车祸  相似文献   

8.
在作文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常常为学生千人—面、似曾相识的作文而苦恼。写《同桌》,大多数人都重复大同小异的故事——同桌之间的“恩恩怨怨”;写《童年》,大家都写类似的事情——游泳、游戏、无忧无虑;写《友谊》,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讲述同学之间的误会和惜别的故事……如此等等的程式化,使作文训练进入了“死胡同”。但也有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给教师带来了惊喜。有的学生写《同桌》时,写了他父亲晚上来校“扫盲”,儿子白天来读书,父子同桌,互帮互学;有的学生写《老师》时,虽然也以老师关心学生为主题,但选择较新颖的角度来表现,如《我们…  相似文献   

9.
DZB你说我听     
编辑大朋友你们好!我是一位酷爱《故事作文》的忠实小读者。我是第一次向《故事作文》投稿、寄信。这几年来,每一期的《故事作文》我都看。在这里,我学到了许许多多写好作文的技巧与方法,《故事作文》丰富了我的课余生活。而且我也发现了我们班有很多同学都在看《故事作文》。那次,我们和老师商定建一个“图书角”,并动员大家一起来捐出自己看完的书。全班几乎每个同学都会捐上一两本《故事作文》,这让我很吃惊。我的作文写得时好时坏,有机会,我真希望自己的作文能发表在《故事作文》上!甘肃兰州市西固区兰化四校六(1)班赵慧敏DZB你说我听…  相似文献   

10.
班上开故事会,一个同学讲三国故事《蒋干偷书》。可讲了一遍后,同学们还要他再讲一遍。“蒋干偷的什么书呀?”“他为什么要偷书?”如此等等.好像大家没有听懂故事。其实,这位同学如果把《蒋于偷书》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说清楚的话。其效果就大不一样了。讲故事这样,写叙事文亦如此.一定要交代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相似文献   

11.
平心而论,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关于“说”的训练的确太少了,以致我们的学生中有许多不敢说、不会说和不善说的。这,不能不视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大失误。但也有重视“说”的语文老师,我的友人,一位教高二语文的朋友就在他的教学中成功地突出了“说”的训练。在他的课堂上,那种“先设计好情境,再由大家说上一说”的训练样式就特别迷人,总能激发起大家浓厚的兴趣。且举一例。有一次,当他讲到幽默和幽默的作用时,曾这样启发学生,他说:“有篇作文叫《记一件有意义的事》,不料,当老师批阅作文时,发现有三分之一的人都在说假话,他们写的事居然都是…  相似文献   

12.
有一位教师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一篇题为“一块手帕”的作文深深地吸引了他,他便把这篇作文当作范文在班上进行评讲。“这篇文章是抄来的。”老师刚读完这篇作文,一个学生举起手大声地说。他的话音刚落,全班哗然,大家议论纷纷,目光齐刷刷地扫向那个抄袭作文的同学。她满脸绯红地低下了头。面对这突然的变故,老师停顿了一下,转过话头问大家:“同学们,这篇文章写得好不好?”“好是好,可是……”“我问的是这篇文章写得好不好,不管其他。”“太好了。”老师接着说:“同学们,这样好的文章我以前读得不多,可能同学们读得也不多,…  相似文献   

13.
希望的台阶     
北大附中副校长程翔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一篇题为《一块手帕》的文章深深地吸引了他,他便当作范文在班上进行评讲。 “这篇文章是抄来的!”程老师刚读完这篇作文,一个学生举起手大声地说。他的话音刚落,全班哗然,大家议论纷纷,目光齐刷刷地扫向那个抄袭的同学,她满脸绯红地低下了头。 面对这突然的变故,程老师停顿了一下,转过话头问大家:“同学们,这篇文章写得好不好?” “好是好,可是……” “我问的是这篇文章写得好不好,不管其他。” “太好了。” “那就请同学们谈谈这篇文章好在哪里,请发言的同学到讲台上来…  相似文献   

14.
不少同学有过这样的体验:见别人写的作文非常有趣,自己就也想把作文写得有趣些,可几乎绞尽了脑汁也写不出来。有趣味的作文是不是很难写呢?其实不难,只要你掌握一些有趣味的材料或者学一些有趣味的语言,写几篇有趣味的作文是非常容易的。这一期我单从材料上讲。许多同学写不出有趣味的作文,主要是手头上没有有趣味的材料。之所以没有,是因为平时不注意收集。有的同学不知说过多少次“真是笑死我了”,可笑过之后,并没把引他(她)发笑的事当回事,不知道那些“笑死我”的材料,还是极其有趣的材料。正如有个故事说的那样:一个人被黄金绊得跌了好…  相似文献   

15.
从2000年开始,一些地方中考作文取消了对文体的限制。作文命题由文体的“限制”到“不限”,有利于考生写作水平的发挥,受到了老师和考生的热烈欢迎。但是,有的同学在写作“文体不限”的作文时却反而无所适从。例如某省有一中考作文题要求考生围绕“尊重”这个话题,自拟题目,自定文体,写一篇作文。结果有相当一部分考生的作文写得有点不伦不类:前面看起来纯粹是在说理,很像议论文;接着陡然一转,说我想起这样一个故事,于是就开始详细地讲故事,俨然是记叙文;接下来便“啊!……”直抒胸臆,又像是抒情散文。整篇作文,中心松散,真像“杂文”。这样的一篇文章,且不说文体上是个大杂烩,就内容而言,说理没说透,记叙没记清,抒情不酣畅,岂能得高分?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这些同学的各类文体知识薄弱,平时缺乏这类作文的训练;另一方面,还与不能正确领悟“文体不限”这一作文要求有很大的关系。其实,对“文体不限”我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第一,动笔前,同学们有灵活选择文章体裁的自由,也就是每一个同学看到文题后应尽可能选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来写。擅长记叙、描写的写记叙文,擅长论辩的写议论文,擅长抒情的写散文等。如有一中考作文试题《朋友》,考生结合自身写作实际和生活体...  相似文献   

16.
沙丽是大家公认的美丽又可爱的女孩儿,如果她的学习成绩再好一些,可真算得上十全十美了。可是不知为什么,乔丹总是那么讨厌沙丽,我已经听够了他对沙丽的攻击。就拿今天来说,他就攻击了两次。数学课上,舒老师提了一个问题,沙丽没回答上来,乔丹就小声地骂了句:“猪脑子!”语文课上,罗老师念了沙丽的一篇作文,然后让大家来评讲。许多同学都说沙丽的这篇作文写得很真实,写出了真情实感,乔丹却说:“谁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你太过分了!”说完这句话后,我发现罗老师在用眼光暗示我不要讲话,就把要说的话写在一张纸条上,从课桌上推了过去。上面…  相似文献   

17.
父女俩乘地铁。起点站上车,乘客不多,但车门一开,大家还是迫不及待蜂拥而入抢位子。父女说着话。读初中的女儿正为一篇作文犯难,老师要求通过观察身边事物来写。女儿说,每天就是上学、放学、吃饭、做功课、睡觉,有什么好写的。老爸心想,倒也是的,一时也拿不出主意来。正思忖间,地铁到了第二站。月台上的乘客,以百米赛的劲头,冲进车厢,直奔空位。老爸对女儿说,写作的题目就在你眼前。“写抢位子啊?”女儿问。“对!”“这有什么好写的。天天都是这样的。”从前不是天天都这样的。老爸说,鲁迅曾经写过一篇散文,讲乘火车的见闻。鲁迅说,车子快要…  相似文献   

18.
丁昌午同学已经是六年级学生了,可是作文最长也不超过二百个字,曾个别指导过好几次,但总觉得进步不大。上学期做了一篇作文,《我的同桌》他是这样写的: 我的同桌是王永成同学,个儿不高,苹果似的脸蛋儿,对人说话常露出一嘴小白牙。王永成是班上能勤奋学习的人,成绩都保持在八十五分以上。能主动地帮助我,昨天就耐心地讲算术给我听。他总能响应老师提出的号召,每天第一个早到校读书。我要学习他的优秀品质,争取做个好学生。这篇文章一百多字,不难看出,丁昌午同学是想对每一个问题选用一些具体事例来说明,但事例写得太简单,如写王永成勤奋学习,仅仅用“保持在八十五分以上”来说明,写他能帮助人,只说了“耐心地讲算术给我听”一句话……文章又短又不生动。照例我又把他喊进了办公室。我指着作文说:“你写王永成能勤奋学习,只用八十五分以上来说明,觉得有些空洞,给人印象不深,而他有很多动人事例可以写,例如有一天晚上 ,学校  相似文献   

19.
北大附中副校长程翔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一篇题为《一块手帕》的文章深深地吸引了他,他便当作范文在班上进行评讲。“这篇文章是抄来的。”程老师刚读完这篇作文,一个学生举起手大声地说。他的话音刚落,全班哗然,大家议论纷纷,目光齐刷刷地扫向那个抄袭的同学,她满脸绯红地低下了头。面对这突然的变故,程老师停顿了一下,转过话头问大家:“同学们,这篇文章写得好不好?”“好是好,可是……”“我问的是这篇文章写得好不好,不管其他。”“太好了。”“那就请同学们谈谈这篇文章好在哪里,请发言的同学到讲台上来说。”结果,有八位同学发言,大家…  相似文献   

20.
在一次习作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个命题作文,题目是《我的梦想》。这个作文不难写,大家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有的同学写,将来要做个老师,当个辛勤的园丁;有的同学写,将来要做个医生,救死扶伤;还有人说要做科学家,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这些学生都博得了老师的称赞,老师给他们都批阅了一个大大的“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