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9 毫秒
1.
以世界文化遗产地青城山为例,运用因子分析、描述性分析等数据分析方法对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初步完成后四川世界遗产地国内旅游者旅游动机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灾后重建初步完成后,四川世界遗产地国内旅游者旅游动机主要以游览观光动机、逃离保健型动机、情感交流动机三种传统旅游动机为主。本研究明晰了灾后重建初步完成后四川世界遗产地国内旅游者旅游动机状态,为世界遗产地旅游恢复发展提供科学的市场信息。  相似文献   

2.
世界自然遗产以其高品位的资源景观吸引着众多旅游者,但旅游的发展带来了一些如生态、环境等危害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加大了遗产地的管理难度,同时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研究主要集中在遗产地旅游规划与开发、遗产管理与可持续发展、遗产价值及功能、遗产保护与利用、遗产管理体制、遗产管理法律等方面。在分析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应加强遗产旅游与保护之间的互动发展模式研究,同时还需关注对世界自然遗产特殊地质地貌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研究。  相似文献   

3.
恽代英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民问题的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实际,提出了中国革命与农民阶级的关系密不可分,共产党要依靠农民,必须改造和提高农民的觉悟;要解放农民,必须解决农民根本的经济和政治利益问题,重视工农联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问题。  相似文献   

4.
世界遗产地环境执法范围,是指世界遗产地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行政执法机关在世界遗产地核心保护区、保护区和外围保护区范围内适用相关法律法规去调整、处理行政相对人的环境行为的范围。这里既包括执法主体范围;也包括所要适用的法律:法规范围;同时还包括环境行政执法机关的对象(包括人和事)的范围。对世界遗产的保护是遗产所在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要任务。导致世界遗产地环境执法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环境执法的范围难以确定,这不仅是实践中的重要问题,也是一个至今没有明确并需进行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5.
世界遗产地游客管理探讨——以南靖土楼景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遗产地的旅游发展给遗产地带来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世界遗产地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景区资源破坏、游客体验满意度下降等问题,从而严重威胁着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以南靖土楼为例,指出在游客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游客管理的内容与技巧,为南靖土楼的游客管理提出了解决对策,以期为遗产地的旅游发展与管理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6.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研究中国革命就必须研究中国的农民运动及农民运动理论。瞿秋白作为我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之一,对农民问题也十分关注,大革命时期,在其所写的诸多文章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农民运动思想,几乎涉及到农民问题的所有方面。他认为,农民革命是“中国革命之中枢”,“国民革命没有农民参加,革命不能成功”。为此,他了解决中国农民问题的基本主张,并坚定地支持澎湃、毛泽东领导的农民运动,对我党农民运动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三农"问题归根结底是农民问题。而中国农民问题之所以日益严重,其根源在于国家和社会的价值取向一直偏离了农民的需要和农民的发展。它已经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问题,而是更为深刻的人的问题。必须在全社会树立以"农民为本"的价值取向,建立较为公正的社会制度安排,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农民问题。  相似文献   

8.
冯玉祥十分关注农民的生活问题,认为要改善农民生活,必须切实增加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切实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和关心爱护农民.  相似文献   

9.
新型农民必须具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三个基本条件。目前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农民教育任务重,问题多,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加大改革力度,创新农民教育体系,才能培育出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10.
民主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经验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中国国情,找到了最可靠的同盟军--农民,调动了最广大农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建成了一只高素质的人民军队,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我们必须重视农民问题,将实现和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  相似文献   

11.
摄影作品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它的著作权主体问题也有其特殊性。着重从摄影作品著作权主体和客体关系的角度,研究了著作权主体在摄影作品中的体现。比较2001年10月根据全国九届人大第二十四次会议修改通过的新《著作权法》与修改前的《著作权法》若干条文,提出了将“事实上的拍摄者”与“法律意义上的拍摄者”都归为“原始主体”,与“原始主体”相对应的是“继受主体”,并对“继受主体”分四种情况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风光艺术摄影不是照相机简单机械的记录,它是人类艺术美的再现。一百多年来的摄影创作实践史告诉人们,欲拍摄意境和谐美的风光艺术作品,不仅要掌握必不可少的摄影技术,还需具备丰厚的人文底蕴,即在社会大课堂(含学校教育)与摄影实践中,学习获取精湛的拍摄技术、积累经验、完善全面的人文知识,才能在深入生活的创作里,以敏锐的观察力透视景物,挖掘升华主题,巧妙构图,捕捉瞬间画面,凸显其“新、奇、特、尖”特点,让读者过目难忘。  相似文献   

13.
版权法究竟保护作品的什么?这是长期困扰版权法界的一个问题。法官对此问题的不同理解则往往会对同一起版权纠纷案件是否侵权作出不同的认定。本文通过对一“悬棺葬”考古学学术专著与考古科普读物的版权侵权纠纷的个案分析,提出了学术作品的版权法保护范围及科普作品对学术专著的合理使用的界定。  相似文献   

14.
Despite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importance of photography in modern societies, photographic education is an area that has inspired very little in the way of academic research. Photographic education is generally perceived in very narrow terms, as an area of technical training, lacking any broader intellectual significance. It is the argument of this paper that in his/her many guises the photographer is an important figure in contemporary culture, and that the impoverished, or total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photographic education is a significant omission. The aim of the paper is to begin to address this gap through a qualitative look at the way in which professional photography students talk about their practice. It is argued that photographic education has its own professionalised discourse, which students are encouraged to adopt, thereby excluding alternative perspectives. I discuss examples of students’ talk about practice as evidence of this discourse. In the final section of the paper I consider some alternative approaches that have been developed outside the context of mainstream photographic education, and the possibilities they offer for rethinking what it means to teach photography.  相似文献   

15.
知识产权源于18世纪的德国,中国大陆起自20世纪70年代。由于不同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不同,法律确认的知识产权的范围也存在差异。在我国,知识产权是一种民事权利。与其他民事权利如物权、债权和人身权利相比,知识产权具有自身的特点。修改后的刑法分则对侵犯知识产权罪共规定了7个具体的犯罪。构成知识产权犯罪必须具备四个要件。界定了知识产权犯罪的必备条件,对于我国加入WTO后,司法机关应对知识产权犯罪活动,追究知识产权犯罪行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纪实摄影作品中的内容源于社会生活的真实客观,呈现了生活的原始形态。当镜头面对弱势人物,关注社会特定问题时,弱势人物中瞬间形象的表现会不由自主地带有摄影家独特的主观意念。此刻,抓拍这些瞬间形象所塑造出的丑与美表象的审美是摄影家对社会生活的某种重新构建,解读这种构建能认知我国新时期纪实摄影创作活动中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7.
当代知识产权权利的扩展导致知识产权制度本身所蕴含权利平衡机制被打破,对人权保护造成了冲击。知识产权与人权冲突的深层次原因是两种权利背后蕴含的利益冲突。协调知识产权与人权冲突要遵循权利优位原则、利益平衡原则、权利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对知识产权人的权利进行适当的限制,并建立知识产权制度的人权审查机制。  相似文献   

18.
关于知识产权战略与知识产权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撑源于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知识产权教育与知识产权战略的有效实施具有明显的互动关系。在我国知识产权教育中存在知识产权意识淡薄、师资力量不足、人才培养层次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选择科学合理,特别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知识产权教育方式,如加强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加快知识产权师资培养和培训;提高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层次和水平等,对于完善知识产权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知识产权保护的反垄断制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产权保护和反垄断法在促进竞争、推动科技创新和促进经济发展、增进消费者福利上是一致的,但知识产权滥用也会阻碍社会竞争、损害社会福利,结果违背立法的初衷。因此反垄断法有必要对知识产权的滥用加以制约。发展中国家在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更不能忽视知识产权滥用给经济带来的危害与损失,而应双管齐下,最终实现既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又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20.
知识是一种无形财产,法律为该项财产界定了"产权",形成了知识产权。通过市场机制的配置,知识产权在经济增长中起着重要的内生变量的作用。市场失灵为政府的介入提供了理由。知识产权激励机制是政府介入知识产权市场的制度安排,它与知识产权制度规范一起共同构成知识产权结构性激励机制,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