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隐性采访与显性采访相比较,在一些特殊的报道领域具有优势,近年成为媒体比较喜欢采用的采访手段,但不应该成为媒体哗众取宠和提高收视率的手段.隐性采访的隐瞒身份和采访意图的做法,使人们越来越多地从法律和道德伦理角度质疑它的合理性.本文从隐性采访涉及的新闻职业道德问题入手,探讨了新闻记者在隐性采访中的道德自律问题,并且关注隐性采访对媒体公信力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隐性采访的法律道德把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隐性采访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采访手段被越来越多的媒体使用。就隐性采访的必要性和进行隐性采访的法律和道德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隐性采访作为显性采访的重要补充,在新闻界越来越受欢迎,但也同时引起了人们对其合法性的争议。隐性采访有其存在的法理支撑及法律基础,是一种合法权利,但它也有诸多法律禁区。隐性采访极易引起纠纷,其中以隐私权为最。要对隐性采访加以规范,使其更加有利于我国新闻业及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隐性采访在当今的新闻报道中越来越重要,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越来越大,同时也是受众最需求的。从市场争夺和媒体长远发展来看,隐性采访的地位显得更为重要。如何处理隐性采访的伦理道德问题是我们必须面对和探讨的问题。公共利益为上原则、守法原则、客观记录原则、公正原则、善意原则、真实原则、适度原则。  相似文献   

5.
隐性采访在电视民生新闻,尤其是批评监督类新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隐性采访,就是通常所说的秘密采访或暗访,指新闻记者由于某种原因而不公开身份的采访.但是,隐性采访应该注意运用的技巧、注意控制量与度.  相似文献   

6.
隐性采访凭借其在获取第一手新闻素材的便捷条件,以及直接、真实的感观效果等方面的独特优势,越来越多地被各种新闻媒体采用,但由此产生的新闻纠纷和新闻诉讼也呈上升趋势。因此,对隐性采访适用范围的争论,更是愈演愈烈。如何趋利避害,是隐性采访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7.
新闻报道的合法性不仅要求内容的合法,同时也要求形式的合法。隐性采访作为一种有效的采访手段,为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所采用,由此也带来了许多新闻侵权问题的发生。因此,在隐性采访中必须规避新闻侵权问题。  相似文献   

8.
隐性采访作为一种特殊的采访方式,既发挥了有效的作用,也引来了争议.文章通过对隐性采访成功案例的剖析,着重探讨了隐性采访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成功进行隐形采访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结合亲身经历的一次成功的电视隐性采访实践,分析了电视隐性采访在新闻舆论监督中的独特作用、适用范围和必须遵循的法律、道德、情理等原则,警示电视工作者进行隐性采访时必须扬长避短.  相似文献   

10.
隐性采访已被广泛采用,也由此引来一系列法律问题。新闻立法应当承认隐性采访的合法性,并在此基础上对隐性采访予以适当调整。具体而言,应当建立隐性采访的采访者从业资格制度;严格隐性采访器材管理制度;采访内容应限定在公众有权知晓但显性采访却无法获得的信息;采访应基于维护公共利益之目的。同时,应加强新闻审查机制对隐性采访的规范作用。  相似文献   

11.
隐性采访已被广泛采用,也由此引来一系列法律问题。新闻立法应当承认隐性采访的合法性,并在此基础上对隐性采访予以适当调整。具体而言,应当建立隐性采访的采访者从业资格制度;严格隐性采访器材管理制度;采访内容应限定在公众有权知晓但显性采访却无法获得的信息;采访应基于维护公共利益之目的。同时,应加强新闻审查机制对隐性采访的规范作用。  相似文献   

12.
论隐性采访     
本文从论证什么是隐性采访开始着手,进而详细论证了隐性采访的现实意义和其所具有的优势,以及在实际采访中如何进行隐性采访。全文重点论证了当前隐性采访所具有的道德和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13.
隐性采访是一种特殊的采访方式,其针对社会存在的问题和阴暗面进行揭露,抒发民声,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目前,我国尚无一项法律对隐性采访进行明确界定。文章在肯定隐性采访合法性的基础上,力求平衡隐性采访权与被采访对象人格权的关系,并针对隐性采访中被采访对象人格权保护的具体问题展开论述,阐释作者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媒体工作者在通过隐性采访时因触犯采访对象隐私权引起的纠纷时有发生.作者通过分析隐性采访与隐私权两者边缘性关系,阐述了新闻从业人员遵循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要求,坚持公众利益,正确处理这两者关系,避免冲突和纠纷,促进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主题.  相似文献   

15.
隐性采访是一种非常规的新闻采访活动,在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方面起到了公开性采访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隐性采访在法律和道德方面存在着诸多漏洞。目前,隐性采访在我国方兴未艾,但我们须冷静思考隐性采访“热”的原因,看到其中的隐患,谨慎操作,始终保持清醒的自律意识,同时最大限度地争取隐性采访法律和道德方面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6.
隐性采访是非公开身份或采访目的而进行的收集或披露新闻素材的方式,它能真实地采访到公开方式难以获得的新闻素材,将社会丑陋现象曝光,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增强了舆论监督的力度,因而受到各新闻媒体的普遍青睐。但同时,隐性采访是否合法,作为舆论监督手段是否值得提倡的疑问也在学界存在。隐性采访有一定的法律基础,对隐性采访可以有条件地合法化,即隐性采访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在道德的约束下采用,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的限制和规范。  相似文献   

17.
隐性采访,作为一种特殊的采访手段在近年来被大量使用,通过隐性采访而获得的新闻资料以其真实性和揭露性受到公众的支持,也为许多的栏目所采用。但是,由于隐性采访是在被采访者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暗访、偷拍等方式来进行的,在法律上并没有明确的条文规定,游离于法律和道德的边缘,因而在实际的运用中,隐性采访又给记者和被采访对象带来了很多问题,而这种采访方式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如何在保证新闻事实真实性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做好新闻报道,我们该如何解决;在隐性采访的过程中,该如何去把握,成了新闻从业者和广大受众关注的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式,详细阐释如何更加合理的应用隐性采访。  相似文献   

18.
隐性采访,作为一种特殊的采访手段在近年来被大量使用,通过隐性采访而获得的新闻资料以其真实性和揭露性受到公众的支持,也为许多的栏目所采用。但是,由于隐性采访是在被采访者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暗访、偷拍等方式来进行的,在法律上并没有明确的条文规定,游离于法律和道德的边缘,因而在实际的运用中,隐性采访又给记者和被采访对象带来了很多问题,而这种采访方式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如何在保证新闻事实真实性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做好新闻报道,我们该如何解决;在隐性采访的过程中,该如何去把握,成了新闻从业者和广大受众关注的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式,详细阐释如何更加合理的应用隐性采访。  相似文献   

19.
隐性采访在电视新闻的运用中愈来愈普遍,但也由于运用失当引发了一些亟待人们重视的问题。正确的隐性采访,应处理好隐性采访与新闻导向、法律制约、道德制约这三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隐性采访强调记者主体意识的积极介入,但记者应注意介入的限度,正确把握主体行为合法与非法的界限,不能使采访行为超越道德底线,不能干预新闻事件的发展方向。本文运用新闻理论和相关法律,结合具体案例探讨隐性采访的合法性与运用“底线”,透视隐性采访与隐私权的关系,指出公共利益原则、公正原则、善意原则、真实原则和适度原则是隐性采访应遵循的伦理道德基本原则,从而为找准记者在隐性采访中的角色进行理性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