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杜甫的《春夜喜雨》已经选作中学语文教材,近检各家诠释,发现对首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发生”一词的理解颇有出入,谨陈管见,献疑如下。诸家选本,大多把“发生”理解为“下雨”。比如《唐诗选注》(北京出版社)注为“指‘发生’雨,即下雨”;又如《唐代文学作品选》(吉林人民出版社)注为“指降  相似文献   

2.
杜甫《春夜喜雨》诗的头两句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课本把“发生”注释为“指‘发生’雨,就是下雨的意思”。笔者认为,这条注释是值得商榷的。(一)从释词的角度来看:这条注释最根本的错误就是对“发生”的误解。把“下雨”说成“‘发生’雨”,不要说古代,在现代汉语中也没有这样的说法。看样子,注者是把这个“发生”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  相似文献   

3.
耿青 《教育文汇》2003,(12):33-33
小学三年级有篇课文《雨》,两位水平相近的老师教出的效果却大不相同。一位老师早就备好了课,但并没有按课程进度教《雨》,而是一再后推。终于,一天下午下起了雷雨,这位老师立即和同事协商调课,抓住下雨时机教这篇《雨》。这节课,室外下雨,室内学雨,窗外风雨为课中的“风雨”营造了十分难得的气氛,成为学生感知“雨”、领悟“雨”最直观的注释。教师教《雨》,有声有色,学生学《雨》,滴滴入心,课堂效果极佳。  相似文献   

4.
《雨》(六年制第五册20课)是一篇习作例文,描写了下雨的全过程。课文从下雨前讲起,详细地写了下雨的经过和雨后的情景,着重写了在雨中作者听到的、看到的和想到的。运用读写结合的方法教学这篇课文,可按如下程序进行。一、拟作 1.教前让学生观察一次下雨的全过程,然后把自己观察到的情景按一定顺序写下来。 2.教学时让学生先汇报作文中的困难和问题。二、学文 (一)理解课题  相似文献   

5.
避雨     
《避雨》重点记叙了一位公社气象员姑娘避雨时的行动和语言。第一次下雨时,她“不声不响”地站在草棚的“最边上”。雨停了,大伙急着赶路,她“没有动”,“抬头望了望天空”,告诉大家:“还有雨!”第二次下雨时,她“仍然站在最边上”。姑娘在避雨中的行动,反映了她爱观察气象变化的特点。第二次避雨时,人们向她“打破沙锅问到底”,她对  相似文献   

6.
教学分析本单元的课文都是介绍天气现象的。在各种天气现象中风和雨是最基本的,其成因包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热对物质的影响”和“水的三态变化”,为学生探究雨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理解雨的形成过程,并为他们学习下一节课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本节课教材编排的特点和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确定了教学目标和重点和难点:理解雨的形成过程;能运用模拟下雨的实验解释自然界下雨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古代诗歌既要简约,又要遵守格律,用词造句便不同于散文。因此,掌握“诗家语”的特点,才能正确理解古代诗歌一些句子的含义。其中特别要注意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如①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锦帽貂裘”等于说“戴锦帽”“、穿貂裘”,这是名词活用为动词。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刘禹锡《竹枝词》“)雨”,名词用作动词,意为“下雨”。东边的太阳出来了,西边还在下雨,说是天不晴的地方还有晴的地方。名词活用为形容词。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春…  相似文献   

8.
一年四季都有雨,要把不同季节的雨景写好,小语第五册《雨》是一篇极好的习作例文。本文作者按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形象逼真地描写了一场夏季暴雨的过程,反映了作者在雨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想。写雨前,作者抓了下雨的三个特点:“天色暗”;“刮狂风”;“闷热”。这就  相似文献   

9.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身居闹市多年,已经难得再见山村那种雷鸣电闪的豪雨,除了台风登陆,也少见那种狂风拔树的骤雨和暴雨,水泥屋顶也使夜雨没了那种“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韵致,因此每逢下雨,我常因此生出一种遗憾。但我还是喜欢雨,不论是“细声巧作蝇触纸”,还是“大声铿若山落泉”,自是一种难逢的天籁,平心静气地倾听那淅沥的雨声。林如求《听雨的奢侈》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  相似文献   

10.
下雨啦     
这天,我请孩子们用棉签画《下雨啦》。原以为孩子们对下雨有许多感受,可实际上他们没有多少体验,绘画表现基本以相互模仿为主,自主想像表现的成分很少。对这次失败的美术活动,我进行了反思。如何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提高幼儿的美术表现能力呢?虽然孩子们经常看到下雨,也曾在雨中行走,可是他们有意识地观察过雨、听过雨吗?这一想,我豁然开朗。第二天,我请孩子们穿上雨鞋,撑着雨伞,走进雨中。我提出了第一个问题:“小雨点从哪儿来?它是怎么样的?”“小雨点从天上来”“从云朵上来”“小雨点一条一条像线一样”“小雨点是一节一节的”……答案…  相似文献   

11.
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先生在谈:“读读背背”时说:不要求学生多么深刻地理解其意义,关键是让他们把这些东西记下来,这是一个“布云”的过程。布的云越多才能下起雨,如果不去布云,肯定就不会下雨。但到底什么时候下雨,那说不定。  相似文献   

12.
兔姐姐和兔妹妹要到外面玩。出了门,兔姐姐忽然叫了一声:“哟,下雨了!”兔妹妹抬头一看,说:“没雨,没雨。”兔姐姐说:“一滴雨点儿滴在我鼻子上呢,快带上小雨伞。”兔妹妹说:“没下雨,没下雨。不带,不带!”她俩一个说下雨了,一个说没下雨。她们一起去问门前的树公公。树公公说:“下雨没下雨?咳,我眼睛花了,看不  相似文献   

13.
[教例]《要下雨了》 (看燕子低飞的相关动画片,截取于“三辰影库轻松愉快进课堂”中《要下雨了》) 师:燕子为什么要低飞? 生:因为要下雨了,空气很潮湿,所以虫子的翅膀沾了小水珠,飞不高,燕子正忙着捉虫子。 师:回答得很清楚。那这段话中你有什么词不理解? 生:“潮湿”的意思我不明白。 师:看看这两个字的部首都是“氵”,你能说说这个词的意思与什么有关?  相似文献   

14.
时下,数字“零”用得十分火爆,“零距离”“零接触”“零报告”“零消费”“零口供”“零首付”“零成本”“零容忍”“零增长”“零出口”“零交流”……“零”真正成了时尚语言的宠儿,实现了“零的突破”。零,是个形声字。许慎《说文解字》中说:“零,余雨也,从雨令声。”本义专指下雨,是动词,如“零雨其蒙”(《诗经·豳风·东山》)。后来,“零”泛指“(草木花叶)落下,飘散”,如“悼芳草之先零”(《楚辞·远游》)。“零”常常与“落”同用,在草曰零,在木曰落。继而,“零”又引申作“零碎、零散”讲,与“整”相对,成了形容词,白居易有诗句“…  相似文献   

15.
下雨了     
下雨了,玻璃窗哭了,小草也流泪了,蝴蝶蜻蜓不见了。是谁欺负它们了?哦,原来是雨呀!雨,你好坏哟!(指导教师陈金兰)下雨了$浙江省绍兴县实验小学“水乡囡”文学院@钱一浩  相似文献   

16.
一、教学案例一位教师教学《雨中》,在培养学生语感敏锐性方面,给予我们有益的启示。该教师是这样揭示课题的:师:今天我们学习《雨中》(板书课题)。看了课题,你想课文所写事情与什么有关?生:与雨有关。师:如果我们写这篇文章,该写清楚哪些问题?生:该写清楚什么时候下雨,雨下得怎样,在雨中发生了什么事情。师:我们读这篇课文该搞清楚哪些问题呢?生:要搞清楚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下雨,雨下得怎样,事情与雨有什么关系。师:你看,读题时这么一想,不仅能对课文内容先猜一猜,而且能帮助我们初步明确学习目标。当然,这还不够,猜了以后,还要在阅读中进…  相似文献   

17.
童言趣事     
《母婴世界》2014,(8):87-87
良仔男 有一天午饭后,老公开车送我们去步行街。在路上,突然下起了滂沱大雨。儿子望着窗外的雨,感叹着说:“下雨真好。”我纳闷着这个小子怎么会对雨也有那么大感触,就问:“良仔,下雨怎么好呀?下雨会给我们逛街带来不便的。”儿子说:“下雨你就不用挑水淋菜,这样你就不会那么累了。”  相似文献   

18.
戴望舒是中国现代文坛上的著名诗人,被称为二、三十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人,《雨巷》使他在诗坛上声名大震,因此获得“雨巷诗人”的美称。本文试就《雨巷》所表现的内客运用的艺术手法和审美追求,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可能会有助于对“现代派”诗的认识和理解。从《雨巷》的内容特征和艺术手法看,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作为“现代派”的一些重要主张。诗人曾说:“新的诗应该有新的情绪和表现这情绪的形式”,“诗最重要的是诗情上的变异”(《论诗零札》)这反映了诗人的一种倾向和追求。《雨巷》主要表现的是一种情绪、情调。我们知道,诗人曾怀  相似文献   

19.
读《雨韵》     
看到“雨韵”这个题目,我首先想到了荷兰纪录片大师尤里斯·伊文思的影片《雨》。那部纪录短片没有任何情节,只是以阿姆斯特丹的街道为背景,记录了下雨的整个过程,各种富于造型美的画面被剪辑成了一曲大自然的视觉音乐。在那部短片中,尤里斯·伊文思强调影  相似文献   

20.
教学文摘     
我对《南湖》开头一小诗的理解 《南湖》(小语第十开册)开头的一首小诗“微雨欲来,轻烟满湖,登楼远眺,苍茫迷蒙。”我认为写的是南湖的雾景。 这里的“微雨欲来”单从字面上的解释是小雨快要来了,也可以理解为弥漫着的烟雾使诗人感到将要下雨了,是诗人对雾景的动态感觉。“轻烟满湖”,是讲白茫茫的雾象轻烟一样笼罩湖面。“登楼远眺,苍茫迷蒙”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