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主体性道德教育新论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主体性道德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道德主体的教育,而不是培养道德主体的教育。道德主体性的特征主要体现为创造性、整合性和开放性,因此,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内容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性创造、学生的完整德性和学生自我教育的意向和能力。实施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基本条件是:生活世界是主体性道德教育的根基,交往和实践是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关键,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是主体性道德教育的保证。  相似文献   

2.
道德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塑造主体性道德人格,塑造主体性道德人格的道德教育即谓主体性道德教育。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使学生掌握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身三大关系的基本道德准则,并培养学生相应的道德情感、道德需要、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直觉和道德行为习惯,形成完满的主体性道德人格;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实践过程应该是连续性教育与非连续性教育的辩证统一过程;主体性道德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该是道德哲学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有机整合而构成的互补体系;主体性道德教育的方法体系应该是课堂道德教学与课外道德实践的有机结合,以及教育的科技手段与艺术手段的协调运用。  相似文献   

3.
主体性道德人格培植的过程是一个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统一的过程。培植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方法和途径:教师自身的人格对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感染和影响;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操作性文化对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影响;学科所隐含的道德教育信息对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道德教育是高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针对新形势下道德教育的迫切性与复杂性,高校道德教育应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正确处理好道德原则与道德自主的关系,为国家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主体性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充分发挥大学生的道德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超越性,实现大学生道德自律和培育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一种教育。文章通过增强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强化"以人为本"理念,全面提升高校管理水平;全面贯彻"双主体学导式"德育教学模式三方面阐释了实现大学生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文章立足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教育问题进行了新的阐释与展望。  相似文献   

6.
论王阳明的主体性道德教育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阳明的主体性道德教育具体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他作为教育者进行道德教育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其二是对教育对象主体性的信任及培养。对我们的启示包括:道德教育中的主体性首先是一种能力:教育者培养教育对象道德主体性的能力和教育对象自我道德修养的能力;对学生具有提高自身主体性的要求和能力的信任;与学生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有利于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实施。  相似文献   

7.
道德是个体的内在需要、是指向自我的生存,更是自我自由与自律的确证。道德的主体性特征要求我们转变德育观念,突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强调道德教育的现实意义与时代意义。在教育实践中,高校学生无疑是独特的教育对象,教育者应当与学生建立对话交流关系,增强课堂的现实感与生活感。  相似文献   

8.
主体性大学生道德素质评估从主体性德育载体的角度进行思考,其思考以实证调查为事实依据,即当前高校主体性德育有效性不够,而大学生作为道德主已具备道德潜能,主体性大学生道德素质评估可能是高校主体性德育的有效性我体;其思考从栽体操作有效性、载体学理论证及载体实施对象的主体性三个角度进行思考,以作为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一、道德教育必须坚持主体性原则道德教育的任务是把客观外在的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人的认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习惯。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原则,就是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将教育对象视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主体,充分尊重其主体地位,通过调动教育对象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实现道德教育目标的原则。1.坚持主体性原则是实现道德教育目标的客观要求道德注重的是觉悟,强调的是自律,道德的维持主要是依靠人们内心的信念,传统习惯、社会舆论等只能起辅助作用。实践证明,只有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调动和吸引他们积极主动地参…  相似文献   

10.
主体性道德人格,即独立、理性、自为、自由的道德人格,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特征。它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又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培养主体性人格,必须实施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即以人为本,强化主体意识;理解对话,尊重主体地位;回归生活,实现主体道德体验。  相似文献   

11.
论高校主体性道德教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主体性道德教育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高校道德教育的目标应定位于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主体性道德教育应注重唤起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确立以人为本的原则 、重视个性化原则、注重启发式原则、强调激励性评价原则。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当代大学生道德主体性缺失主要表现在道德需求意识淡薄、自我道德尊严感淡薄、自觉的社会道德责任感淡化、道德价值取向自主性差、道德行为功利化倾向严重等方面。而原因又主要在道德教育中的一些“左”的意识观念和做法、现行道德教育模式的种种弊端、社会转型期间各种因素的负面影响以及当代大学生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成长阶段的身心特点等方面。因此.进行大学生主体性道德教育,培育其道德主体性,对于实现高校道德教育模式的转变、促进大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发展以及推动社会道德进步等方面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概念与特征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无视个体主体性是学校道德教育实效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利于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形成的教育突出地表现为教育与生活的脱节,其典型表现为没有能够将有争议的问题、尖锐的社会矛盾、敏感的价值问题以及教师个人真实的想法在教学中展示给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力图标识这样一个方向:即个体人格尊严的确立和对个人自主选择的尊重,既是道德教育的目标,也是道德教育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道德教育应以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确立为目标,拒斥强制、灌输和惩罚,实现向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转向,使道德教育,进而使整个教育获得与时代精神相一致的品性与意蕴  相似文献   

14.
道德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人的主体性活动。唤起教育对象主体性道德意识是道德教育的最高价值目标所在,教育对象主体性道德意识的提升有助于教育对象的道德认知能力转化为道德实践能力,以此逐步形成教育对象的内心道德价值追求。情感活动作为人的重要存在方式,是道德教育中必不可少的要素。情感活动的介入赋予了道德教育以生命,而这种生命力是在参与主体性道德意识的构建中逐步地凸显出来的。  相似文献   

15.
陈梅 《文教资料》2008,(32):91-92
道德选择是道德主体在一定的道德情境下,依据某种道德标准在不同的价值准则或者善恶之间进行自觉自愿的选择,作出符合一定阶级或者社会道德准则的决定.可见,道德选择中的主体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试从道德选择中主体性的发挥机制、道德选择重视主体性的必要性、道德选择充分发挥主体性的措施三个方面来阐释道德选择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6.
道德内化是指通过教育、灌输、示范、引导等方式,将外部道德规范、道德准则等转化为个体道德认知、道德信仰和道德自觉的过程。人的主体性是人在实践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地位、作用等本质力量。道德内化与人的主体性有着密切联系,只有充分发挥个体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有效实现道德内化目标。因此,应从人的主体性出发,深入分析其对道德内化的重要作用,探究以人主体性促进道德内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道德是个体的内在需要,是指向自我的生存,更是自我自由与自律的确证。道德的主体性特征要求我们转变德育观念,突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强调道德教育的现实意义与时代意义。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应当与学生建立对话交流关系,增强课堂的现实感与生活感,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道德的主体性概念以及道德的主体性与道德的社会必然性、道德的主体性与道德的规范性等问题阐述了作者自己的看法。文章认为,道德的主体性并不是道德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而是道德在其与人的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本质规定性,道德的这种本质规定性与它的社会本质和规范性特质不但不是相互排斥的,而且是并行不悖、互为存在根据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道德的主体性概念以及道德的主体性与道德的社会必然性、道德的主体性与道德的规范性等问题阐述了作者自己的看法。文章认为,道德的主体性并不是道德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而是道德在其与人的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本质规定性,道德的这种本质规定性与它的社会本质和规范性特质不但不是相互排斥的,而且是并行不悖、互为存在根据的。  相似文献   

20.
主体性教育与素质教育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学校德育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把学生作为道德实践的主体,大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道德素质,促进社会道德的超越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