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素养”的概念,由于它涵盖了“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良好个性、健全人格,思想观念”等内容。因而,要发展学生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其中“阅读期待”为以往教学未曾涉及的新概念。这就需要教师予以关注并加以研究。一、“阅读期待”的内涵及特征所谓“阅读期待”,是指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前,就已存在的追求知识的愿望。具有积极的“阅读期待”的学生,读书往往积极主动,思维活跃,并能取得较好的阅读效果。缺少积极的“阅读期待”的学生,则表现为读书被动,视读书为负担、任务,思维受抑制,一般不…  相似文献   

3.
任何审美对象都可以用“品位”一词来衡量其审美价值。高校德育教师应从三个方面来探究其应有的品位:学术学识品位要达及“精”,“博”,教育教学品位要达及“新”,“活”,个性人格品位要达及“和”,“真”。  相似文献   

4.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整体素质在语文方面的表现。语文素养“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等。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笔者以为:  相似文献   

5.
本探讨了语教学中如何通过提高思维品位来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提出了提高思维品位的途径是发掘教材潜质,促使思维深化;利用变式问题,拓展思维空间;加强综合开发,训练思维强度;填补艺术“空白”,训练创造思维;创设思考情境,训练想像思维;进行正反剖析,训练辩证思维;等等。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一论述.为改革小学阅读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也为研究性阅读的实验创设了良好的环境:研究性阅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研究探索的方式来自主地阅读.  相似文献   

7.
过低的学术品位是造成高校“两课”教学实效性差的最直接原因。影响高校“两课”教学学术品位提高的因素有三:观念、管理及“两课”教师自身素质。提高“两课”教学学术品位,是由“两课”的科学本质决定的,也是由大学教学的本质特点决定的。学术品位是“两课”教学魅力之所在,是解决马列主义“进脑子”的关键。提高“两课”教学的学术品位应做到:弘扬“教学自由”理念,营造宽松学术氛围。高校“两课”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理论修养并强化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意识。  相似文献   

8.
阅读活动关系到一个人的审美品位和内在气质,渗透着个人的精神追求和灵魂诉求,高品质的阅读是使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塑造心灵人格、提升文化素养的“源头活水”。因此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是语文学科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9.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何种地位。”学校应该是一个读书的场所,教师应该是学生阅读的榜样和导师,藏书、读书,理应是教师的职业习惯和素养。阅读,可以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职业品位,丰富教师的精神世界。为积极倡导教师阅读的良好风尚,为广大教师的阅读提供服务和帮助,本刊近期新辟“读书”栏目,并拟与江苏教育出版社、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等联合举办“读书”征文活动,来稿请紧扣“读书”这个话题,或推介,或述评,或感悟,或指瑕,要求观点鲜明、行文流畅、短小精粹。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积极参与。让我们与书为友,以书为师,享受精神富有的欢乐,做一个真正的文化人!  相似文献   

10.
所谓“大课间”就是拉长、拉大课间操的时空,所谓“行为”强调了肢体的运动性.所谓“艺术”是指肢体运动有品位,学科内容有品位。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体悟式阅读教学适应新课程对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可以使阅读成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和文化品位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一直占主导地位。“新课标”对阅读和阅读教学作了如下诠释:“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此可见,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有教师指导的阅读中,提高阅读能力、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3.
阅读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对于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都正处于形成时期的小学生来说,阅读的作用尤其重要。人类心理发展“关键期”理论指出:7—12岁是人学习及其发展、记忆发展和思维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扩大课外阅读量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终身学习都具有深远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因此,我们研究通过“主题阅读”扩大学生阅读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4.
阅读习惯的有无、阅读品位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素养和素质;对国家而言,“‘读书人口’在人口总量中的比例,(则)已成为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此论出自河南甘其勋老师)。因此,阅读既是母语教学的主要手段,同时也应是母语教育的主要目的(培育“读书人口”)。那么,现阶段我们国家的阅读及阅读教学到底是个什么状况呢?笔者无力对此进行综述,在此仅说三件与阅读有关的事。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阅读,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可见,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高考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考查力度的加强、比值的加大,更说明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之重。然而实际的阅读教学往往容易走入“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的误区,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如何改进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的做法是:传授学生易于接受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以下阅读方法:  相似文献   

16.
阅读优秀的作品能帮助我们克服个人的局限,感受人生的伟大,触摸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并形成良好的语言感悟和应用能力。这就需要老师有新的课程观、学生观,特别是“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一教学目标,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徐庆华 《现代语文》2006,(6):100-100
语文课外阅读是对课内阅读的必要补充与拓展。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只有依靠大量阅读,没有捷径可走。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更离不开课外阅读。新课树指出:“语文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这些读物包括:各类文化经典著作、中外文学名著、当代文学精品及其他科学人文著作。课外阅读主要靠学生自己,但并不是不要教师的引导。  相似文献   

18.
阅读能力是一个人一生中很重要的能力,小学阶段所倡导的自主阅读就是培养这种能力的一项基本要求,而“相关阅读”则是实施自主阅读的一个重要保证。所谓“相关阅读”,是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与其所学精读课文相关联的文章,以达到深层理解精读课文、提高课外阅读技能、挖掘思维潜力的一种阅读方法。  相似文献   

19.
高校教师素质,应由形象仪表、业务能力和人格精神等组成,只有提升形象品何、业务品位和人格品位,才能真正完成教育所赋予教师的职业要求。  相似文献   

20.
“前理解”是指学生在理解作品时的全部前提条件,包括经验的、思想的、心理的、思维的等因素。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前理解,不要以“先人之见”甚至“传统偏见”来约束学生。可以说,“前理解”是实现学生个性化阅读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