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人教版)《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t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玟两个字.岂不两妙!”  相似文献   

3.
晴雯是林黛玉的影子,二人的个性相互映照。晴雯与秋纹同是奴仆,二人的个性却又截然不同。三人的个性可谓尊卑各异,泾渭分明。《红楼梦》第七回有段精彩的段落:周瑞家的进来,笑道:“林姑娘,姨太太叫我送花儿来了。”宝玉听了,便说:“什么花儿?拿来我瞧瞧。”一面便伸手接过匣子来看时,原来是两枝宫制堆纱新巧的假花,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么!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呀。”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第三回,宝黛初见,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各种词典中对"杜撰"的解释是:没有根据地编造;虚构。但是"杜撰"这个词的词源却真的来自一  相似文献   

5.
明义《题红楼梦》第七首第二句是"不记金钗正幅图"。有人怀疑"正幅图"是"正副图"之误。钞本写的是"正幅"。《牡丹亭》里有"金钗"入"图"。对《牡丹亭.幽媾》的柳梦梅与杜丽娘的风流幽会,明义所见《红楼梦》将其变成宝玉在梦中和金钗(小名"颦颦")的风流幽会。对《牡丹亭.写真》里的杜丽娘的题诗和柳梦梅的步韵,明义所见《红楼梦》将其变成了宝玉在梦中对金钗的题诗而步韵。在明义所见《红楼梦》里,宝玉梦见的是一幅图,而不是多幅图(十五幅图)。明义可能运用了"正"与"整"通假的知识。宝玉、颦颦与柳梦梅、杜丽娘,皆为"情痴"。《石头记》第51回薛宝琴的《梅花观怀古》,在明义所见《红楼梦》里,可能是宝玉写的"步韵"诗。  相似文献   

6.
林金炎 《师道》2007,(4):53-54
贾代儒,何方人氏也?曹雪芹《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私塾老师。他与新课改好像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怎么把他们扯在一起呢?我们且看贾代儒的课堂教学:到了下晚,代儒道:“宝玉,有一章书你来讲讲。”宝玉过来一看,却是“后生可畏”章。宝玉心上说:“这还好,幸亏不是‘学’‘庸’。”问道:“怎么讲呢?”代儒道:“你把节旨句子细细儿讲来。”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第二十回,写李嬷嬷在宝玉房中撒泼:骂了袭人;宝玉去劝,又和宝玉吵起来;宝钗、黛玉等好言相劝也没用,因为这老太太仗着奶过宝玉,又倚老卖老,谁也不能奈何她。正闹得不可开交,来了凤姐。她只几句话——软中带硬,恩威并济,便说得“李嬷嬷脚不沾地,跟了凤姐儿走了”。在《红楼梦》故事中,这不过是芥子般的  相似文献   

8.
明义《题红楼梦》第七首第二句是"不记金钗正幅图"。有人怀疑"正幅图"是"正副图"之误。钞本写的是"正幅"。《牡丹亭》里有"金钗"入"图"。对《牡丹亭.幽媾》的柳梦梅与杜丽娘的风流幽会,明义所见《红楼梦》将其变成宝玉在梦中和金钗(小名"颦颦")的风流幽会。对《牡丹亭.写真》里的杜丽娘的题诗和柳梦梅的步韵,明义所见《红楼梦》将其变成了宝玉在梦中对金钗的题诗而步韵。在明义所见《红楼梦》里,宝玉梦见的是一幅图,而不是多幅图(十五幅图)。明义可能运用了"正"与"整"通假的知识。宝玉、颦颦与柳梦梅、杜丽娘,皆为"情痴"。《石头记》第51回薛宝琴的《梅花观怀古》,在明义所见《红楼梦》里,可能是宝玉写的"步韵"诗。  相似文献   

9.
花袭人是《红楼梦》中着墨最多篇幅最长贯穿始终的重要丫鬟。表面上看,她是贾宝玉的贴身大丫头,潜层里看,她又是王夫人、王熙凤等人默认的未来的姨娘。实际上,宝玉与袭人之间的关系还更为复杂。袭人因为在贾府中特殊的地位,与宝玉的关系是多重的,他们既是主仆、姐弟,又有夫妻情分。分析宝袭关系,可以让我们更加真切地去理解袭人,更深刻地去解读《红楼梦》。  相似文献   

10.
《林黛玉进贾府》的宝黛初见的场面中,曹雪芹很。表现了一番贾宝玉的才学:那就是宝玉为黛玉取字。宝玉问了黛玉的名,黛玉告诉了他,宝玉接着问表字,黛玉说“无字”,宝玉说,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随口诌到,“《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牢.岂不两妙?”  相似文献   

11.
谁偷了玉坠?     
话说宝玉近日从蒋玉菡处得了一个镂空的精致玉坠,甚是喜欢。这天史湘云来怡红院玩耍,宝玉便要取玉坠与湘云看,可是宝玉怎么找也找不到那个玉坠……宝玉命袭人、晴雯等丫头们仔仔细细地将房内查找了一遍,可还是不见玉坠的踪影。湘云笑宝玉骗她,宝玉急了,又命丫头们找了一遍,可仍旧没有找到那个玉坠。晴雯细想了一回,她记得宝玉把玉坠放在梳妆台上的,可此时梳妆台上的确没有玉坠。宝玉便问今日可曾有嬷嬷进房来,秋纹道宝玉的乳母来过。宝玉平日里最讨厌他这个乳母。他这个乳母仗着自己奶过宝玉便眼往天上瞧,根本不顾宝玉房里的丫头们的感受,来…  相似文献   

12.
《初中生辅导》2023,(29):25-36
<正>1开场交际话题导入且看《红楼梦》中的一段文字:(宝玉和黛玉)二人正说着,只见湘云走来,笑道:“二哥哥,林姐姐,你们天天一处玩,我好容易来了,也不理我一理儿。”黛玉笑道:“偏是咬舌子爱说话,连这‘二’哥哥也叫不出来,只是‘爱’哥哥‘爱’哥哥的。回来赶围棋儿,又该着你闹‘幺爱三四五’了。”宝玉笑道:“你学惯了他,明儿连你还咬起来呢!”(节选自《红楼梦》第二十回王熙凤正言弹妒意林黛玉俏语谑娇音)  相似文献   

13.
<正>记得在《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  相似文献   

14.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这就是《庄子》中记载的“东施效颦”的故事。自古人们就以“东施效颦”形容装腔作势、无病呻吟或无故效仿的人,把个东施贬到了极点。而今天,我要为东施讨回个“公道”。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第三十三回写了这么一段故事: 忠顺王府派人来查问淇官下落,贾环借金钏儿跳井的事又在贾政面前低毁宝玉。贾政气得目瞪口呆,大叫道:“拿宝玉来!”宝玉早知凶多吉少,又要受皮肉之苦,正在厅上旋转,只见一个老妈妈出来,宝玉如得了珍宝,赶上来拉住她,说道:“快进去告诉:老爷要打我呢!快去,快去!要紧,要紧!”老婆子偏偏把“要紧”听成了“跳井”,便笑道:“跳井让他跳去,二爷怕什么?”宝玉见此情景,便着急道:“你出去叫我的小厮来吧!”那婆子道:“有什么不了的事?老早的完了,太太又赏了银子,怎么不了事呢…  相似文献   

16.
研究《红楼梦》的艺术构思,不容含混地要正视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执着于儿女痴情的“富贵闲人”贾宝玉为什么最终会悬崖撒手、急流勇退?聂绀弩说:“宝玉所以为宝玉,不是天生的而是逐渐形成的。”具体探索贾宝玉从执着痴情发展到离家出走的这一段心理历程,对于进一步深入地研究《红楼梦》的整体结构和艺术意蕴,无疑会是一大促进。  相似文献   

17.
悲金悼玉     
读《红楼梦》之前,总以为黛玉是个凄楚可怜的悲情人物。对于一个少女来说,还有什么比父母早逝,爱情无果,更让人心痛呢?可读完《红楼梦》之后,脑里只有一句话:“可怜之人定有可恨之处。”黛玉又被唤作颦儿,“颦”本是皱眉之意,用在她身上倒也贴切。黛玉的闺阁称为潇湘馆,自然取自“泪洒  相似文献   

18.
我因为要写《〈红楼梦〉中的“星命”学》一文,又重新读了一遍《红楼梦》原书,越读越觉得小说中的“命定”思想“遍被”全书,很值得研究。过去很少有人从这个方面探讨,所以在那篇小文中说了一句“另写专文讨论”。其实,这是大题目,可作硕士生、博士生的论文,如我写的“红边”小文,只能是把问题提出来,用文雅一点的词表达,收做“抛砖引玉”。我愿意“抛砖”,能否“引玉”来,那则看人们的兴趣了。记得孔子的弟子子夏说过:“死生有命,富  相似文献   

19.
“司马牛之叹”一语源出《红楼梦》中薛宝钗之口。这里,我们先看她与林黛玉对话的原文:黛玉叹道:“……我又不是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嫌着我了。如今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宝钗道:“这样说,我也是和你一样。”黛玉道:“你如何比我?你又有母  相似文献   

20.
“宝玉挨打”是《红楼梦》中第一个高潮。小厮们奉命将宝玉按在凳上“举起大板打了十来下”,贾政又“咬着牙狠命盖了三四十下”,这一顿板子噼噼啪啪打下去,不仅宝玉皮肉受苦“动弹不得”,而且惊动上上下下方方面面,令贾府登场人物真容毕露个性凸现。正是:大板打出众生相,人人心态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