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NP+了"表过程,是针对于"VP+了"表完整而言的,二者是相对的,而"完整"和"过程"恰好是两个相对范畴。本文从观察的角度重新分析这些现象,提出了"NP+了"表顺序的观点,同时从认知理论出发,辨析了"VP+了"、"NP+了"、"V着"之间的区别。本文意在阐述"完整"与"过程"是基于观察的方式不同而造成的结果,这个结果对句法意义和句法结构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吴芸香 《教书育人》2012,(13):59-60
穿越是眼下网络上的"热门"词汇,是穿越时间和空间的简称。今年,我两次执教了人教版第九册17课的《长城》。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我被"时尚"了一回,玩了两次"穿越"——从"现代"穿越到了"传统",又从"传统"回归到了"现代"。  相似文献   

3.
儿童在早期习得汉语语言的过程中,和时体有关的词"了"大量出现。然而,在儿童早期的语料中,表示完成体标记的"了1"和表示现实关联性的"了2"的句法位置是重合的,确定早期"了"的性质对认识汉语时体系统的习得至关重要。长期追踪的语料从以下四个方面为确定早期出现的"了"的性质提供了证据:早期语料中和"了"共现的句子的情状类型、语料中的"了"字句的错误类型、典型"了"字句的出现情况和体标记的系统性,这就证明了儿童早期出现的"了"只是表示现实关联的"了2",而不是"了1"和"了2"的混合体。  相似文献   

4.
1"学科活动化"的提出美国华盛顿大学有这样一条横幅:"我听见了,我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深刻的概括了西方教学的思想,这种"开放式"、"研究型"的课堂教学提倡"活动课"模  相似文献   

5.
高齐阳 《辅导员》2011,(17):52-53
不久前妈妈给我添了个小妹妹,大名"高梓阳",乳名"朵朵"。随着"朵朵"的到来,我可遭了殃,不仅烦恼一大堆,还非常孤独、寂寞,真是由"天上"掉到了"地下",由"爸妈捧在掌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小公主"变成了没人疼的"孤儿"。以前放学回到家,妈妈总是迎上来接过书包问寒问暖,现  相似文献   

6.
"被"是"衤"部小精豆总是将"被"字写成"礻"部。要知道"被"字不能是"礻"部,这是为什么呢?用"被"字组个词语,你就明白了。棉被,夹被,毛巾被……现在,你是不是已经理解了"被"字的意思了——被子。被子,一般是用布或绸缎做面,用布做里子,装上棉花或丝绸,所以"被"是"衤"部。"嗽"字的右边是"欠"小精豆提醒小朋友,"咳嗽"的"嗽",它的右边是个"欠",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一咳嗽,欠吃药了。这样记,很简单吧。  相似文献   

7.
正最近,想起了一个有趣的"抢数"游戏。游戏的规则是:甲乙双方玩,先指定一个大于2的数作为"被抢数",然后从1开始,按照1,2,3……的次序依次报数,每次可以报1个数或者2个数,谁先抢到"被抢数",谁就赢。于是,我同9岁的儿子玩了起来。我:"抢几呢?"儿子:"6吧。"我:"你先开始还是我先开始?"儿子:"我先来,1。"我:"2,3。"儿子:"4——"他撅起了小嘴,愣在那里了,"那你先来。"哈哈,已经举白旗投降了。我:"好吧,1。"儿子:"2,3。"我:"4。"儿子:"5,6。"他得意地笑了,我也会心地笑了。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从表现功能看"了"的隐现动因》中所提及的"为什么"与"了2"以及"刚"与"了2"很难共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另外,还分析了存现文中"有"与"了"的共现问题,发现当"有"表达的是静态存在义时,很难与"了"共现;但是表达的是动态出现义时,可以和"了"共现。  相似文献   

9.
《孙子兵法》“以人为本”的胜利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子兵法》隐含了"以人为本"的胜利哲学。孙子认为,人是赢得胜利的关键因素,从根本上破除了"道德制胜"与"占卜测胜"的哲学迷思。孙子"以人为本"的胜利哲学在战略、战术上有广泛深刻的实践。在战略层面,孙子强调"庙算"和"修道保法"。在战术层面,孙子推崇"出奇制胜"和"避实击虚"。此外,孙子"以人为本"胜利哲学在情报领域的应用格外鲜明,首次创立了"以人为本"的情报活动理念,远远超越了古代西方"以技为本"的情报活动理念。《孙子兵法》"以人为本"的胜利哲学对后世影响深远,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代兵学向谋略化的方向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却抑制了军事技术的进步。  相似文献   

10.
看了题目,你一定会好奇"匪妹"是啥意思,哈哈,"匪妹"就是"土匪妹妹"的简称。咦,妹妹也会成土匪?别着急,看了下面的故事你就知道了。"快开门,英国女王来了!"一听这声音就知道远在山东的小妹又跋山涉水来"兴风作浪"了。她一来,我家岂不又要"遭殃"了?我故意装作没听见,躲进了房间里。妹妹等得不耐烦了,便对着房门大叫:"姐姐,我看见你了,快给我开门!"她的声音大得差点让  相似文献   

11.
"看"这一家子人丁兴旺,像"望"呀、"瞧"呀、"瞅"呀、"瞻仰"呀、"俯视"呀……真不少。它们一向和睦相处,亲亲热热的,多次被"文字王国"授予"五好家庭"称号。可是,没想到,最近,在这家产生了一些不大不小的"矛盾"。事情是这样的:"看"爷爷病了。它们都要来看望。"望"字来了,"瞧"字来了,"瞅"字  相似文献   

12.
"协同学习"是以课堂改革为核心的"静悄悄的革命"的产物,具有较高的教学价值。多数教师没能把握"协同学习"的核心,使"协同学习"变了味儿,笔者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致力于"协同学习"的研究与实践,构建了一套"协同学习"的有效策略,还原了"协同学习"的味道,彰显了"协同学习"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正>一个周末,我做完了作业,突然心血来潮,想与爸爸下一盘象棋。爸爸正在看报纸,他二话没说就摆好了棋盘,准备与我一决高低。比赛一开始,我先把"炮"调到中间,准备到爸爸那边轰他的"将"。爸爸早已看穿了我这一招,马上把"马"提上来防备。我一计不成又生一计,随即把另一个"炮"调到"河界",看爸爸正召集他的"人手",我趁机把"炮"调到与敌人的"象"同一列的地方,心想拿了"象"之后擒"将"就容易了。没想到爸爸这时笑得合不拢嘴,立即用一个"卒"解决了我的"炮"。啊!我吃了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比较研究,分析了"前后"和"先后"两个词在句法、语义、语用上的特点。首先进行了句法分布分析,发现"前后"比"先后"的句法分布广泛。其次,对"前后"和"先后"进行了语义上的分析,了解到"前后"可用于空间,"先后"不可以,但二者均可用于时间。用于时间时,"前后"侧重于整段时间或一段时间内发生的类同的事,而"先后"侧重于一段时间内事情发生的顺序。最后,对两者进行了语用分析,明确指出"前后"和"先后"的使用情况,以及两者可以互换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中篇小说,蒙古语即"托古吉"。蒙古族中篇小说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传说文本。20世纪50、60年代,蒙古族中篇小说进入了有意识的创作阶段。一批优秀中篇小说的诞生,为人们提供了精神食粮,陶冶了读者的情操。蒙古族中篇小说在新时期"伤痕文学"、"反思文学"阶段蓬勃发展,为"改革文学"、"历史写作"、"写实小说"、"现代写作"和"女性文学"增光添彩。与此同时,蒙古族中篇小说形成了其规律鲜明的风格,展示了别样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曹丕不仅提出了"文气"说,促成了"气"由哲学范畴向文论范畴的转化,使文论"气"范畴得以确立,更开历史之先河,创造性地提出了"体气"、"齐气"、"逸气",构建了一系列的气范畴群落,为后世文论"气"范畴的全面泛化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曹丕文论"气"范畴的泛化具有重大理论意义,提供了一条构建中国古代文论范畴体系的全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部分学生对专业选修课学习兴趣不高,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自主学习"教学方法。该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实现了真正的"教"与"学"互动,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相似文献   

18.
当前高等教育"新工科"建设的讨论中,从"应用理科"延伸出"新工科"被认为是一种可行的方案。本文分析了"理科"和"工科"的关系和区别,并从此角度探讨了由上述方案可能引出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文章指出,从"应用理科"衍生出来的"新工科"在教育教学上必须增加新的工科要素或"基因";其中特别强调了由"创造人所需的有用物"的"工程"定义及其"多源"的综合性质所引发的"设计"与"融合"在教学上的重要性。笔者阐述了北大早年尝试建设新工科的经验教训并对此加以了说明。结合新经济所要求的"四新",文章分析了"融合"在"新产业"中的作用,据此提出了在建设新工科的课程体系中贯彻"融合"的一些原则建议。同时,文章还阐述了实践对新工科教育的重要性,并就"学产研"结合之途做了多方探讨。  相似文献   

19.
公元前20世纪前后的商代,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教"字,也出现了"学"字。通过分析,人们发现"教"字是由"学"字发展而来的。战国时期的《学记》里提出了"教学相长"。宋人蔡沈对此的批注是:"学,教也……始之自学,学也;终之教人,亦学也。"可见,"教学相长"的实质就是——"教即学"。古圣先贤对教学的阐释可谓鞭辟入里。到了现代,学者们更是认为"教育的  相似文献   

20.
下象棋     
那几日,我迷上了象棋,只要爸爸一有时间,就叫爸爸陪我下。这天晚上,楚河上又开始了战斗,红方是我带领的菜鸟部队,黑方是爸爸带的精锐之师。战斗打响了,我当头支"炮",本想迫使爸爸的"马"出动,来个诱杀之计,爸爸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走了个"相"。我想:也真是的,爸爸不要"卒"了。于是我就借"炮"杀人,连打四"卒",可惜我的"炮"被"车"逮了个准,壮烈牺牲。我痛改前非,下定决心,要为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