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根之所系、脉之所维,是其精神和智慧的长期积累和凝聚。文化的影响力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但是,当前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与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大国的地位明显不相称。其原因固然复杂,但传播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作者在对文化和跨文化传播界定的基础上,回顾了中国文化跨文化传播的历史,分析了其现状,并运用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提出了真正树立以受众为导向的观念、整合跨文化传播的内容和形式、跨文化传播的渠道整合、跨文化传播的战略整合等方面的对策,从而为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提供借鉴,以提高中国文化跨文化传播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冲突和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跨文化传播成为世界性话题。由于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进度不同,跨文化传播,在一段时间内难免表现为强势文化对于弱势文化的单向流动。虽然跨文化传播,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存在着诸多挑战和考验,但是,我们还是应该以积极的态度接受跨文化传播的事实,并努力在跨文化传播中转  相似文献   

3.
跨文化传播理论由来已久,爱德华·霍尔被认为是系统研究跨文化传播的“第一人”,后续相关学者对于跨文化理论进行了一系列拓展研究,当下文化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剧,跨文化的传播与文化认知变得尤为重要,如何准确阐释跨文化传播的理论架构便成为一个基础性的要素。此前阐释大多局限于跨文化传播这一单一领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极少能够将跨文化传播的理论建构系统阐述,因此本文从文化属性、文化差异、文化认同以及跨文化传播四个板块对于跨文化传播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释,认为文化属性是产生跨文化传播的基础;文化差异是由文化属性决定的,具有必然性;文化认同则是愈合差异,建构跨文化传播的关键,最终在此基础上形成并逐步发展了跨文化传播理论。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央视国际频道《中华医药》栏目为例,阐述了健康传播作为文化与民族认同建构的主要方式及其在中西跨文化传播中推动文化自觉的可能,提出应该重视从文化传播的角度去研究健康传播。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4,(17):21-26
城市形象的跨文化传播需要克服由文化脉络边际带来的传播障碍,因此在来自不同文化脉络的传播主体和客体之间构建一个第三方文化空间可以为双方文化协商和交流提供缓冲地带,从而帮助信息的顺利传播。镇江市充分利用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的渊源关系,积极构建基于赛珍珠文化的第三方文化空间,以激发跨文化认同、鼓励跨文化体验、提高己方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宽容为传播策略,成功地向外界传播出真山真水、充满人文气息的中国江南名城形象。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化浪潮的演进中,跨文化传播日益频繁.中国武术作为人类智慧的体育实践形式和独特文化现象,必须以积极的姿态,广泛参与世界范围内的跨文化传播.新闻媒体在中国武术文化的传播过程中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跨文化广告传播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跨文化广告传播已成为品牌全球化经营的十分有效的营销传播方式。本文以文化语境为切入点,从不同文化语境对跨文化广告的创意、广告语、广告表现手法的影响,以及文化符号寓意对跨文化广告传播的影响,初步探讨跨文化广告传播在策略性调整与本土化适应方面的成败与得失。  相似文献   

8.
林龑 《新闻世界》2009,(11):175-176
经济全球化要求跨国公司必须实现国际化生存和跨文化管理。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试图分享彼此信息和意义的行为就是商业性跨文化传播,而跨国公司在中国特殊的儒家文化商业氛围中也必将完成其中国式的生存转型。本文从跨文化传播角度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经营理念转变进行学理上的探讨,从文化休克、文化适应及交易性文化这三个方面还原“送礼”争端的跨文化传播过程。  相似文献   

9.
全球一体化的加剧使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碰撞与融合带来了跨文化伦理冲突与危机,本文以杜嘉班纳辱华等网络热点事件为例,从文化误读、文化定式、文化挪用和网络社会情境四个方面探析了跨文化传播中文化伦理冲突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了把握主体间性思维,尊重文化伦理差异;充分运用共情能力,建构文化伦理共性以及拓展多元传播渠道,强化中华文化伦理认同等文化伦理视域下跨文化冲突化解策略。  相似文献   

10.
作为文化产业的产出物,异质文化产品及其传播因其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对于文化传播和文化发展的意义在当今已超过了任何其他文化形态。跨文化传播具有双向性,在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包含了同质化和异质化的对峙和互动。本文通过分析美、韩剧等异质文化产品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现象.探讨中国本土文化对外来异质文化产品进行适应性选择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跨文化传播具有双向性,在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包含了同质化和异质化的对峙和互动。本文通过分析美、韩剧等异质文化产品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现象,探讨中国本土文化对外来异质文化产品进行适应性选择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试论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的背景之下,跨文化传播已经势不可挡,但在跨文化传播中处于弱势的国家由于持续的文化逆差有可能面临文化殖民的危险。这与其经济基础薄弱、不注重保护本土文化、缺乏文化创新有直接关系。这种形势之下,弱势国家应采取措施积极应对,首先要接受跨文化传播,其次对输入的外国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另外在自身进行跨文化传播时还要讲究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3.
张启平 《新闻世界》2009,(6):106-107
跨文化传播日趋密切,交流、融合和相互依存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跨文化的有效传播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因此应该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了解不同的民族文化习俗,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同时也要倡导文化多样性原则,建立各民族文化问和谐共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在这个全球传播化时代,世界俨然成为了"地球村",人们的跨文化活动也出现了新的特点产生新的传播效果,而电视文化在互联网传播时代十分活跃,本文以电视文化为例分析对在新环境下其发展以及带来的跨文化交流和转变。  相似文献   

15.
跨文化广告所折射的文化民族主义和霸权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跨文化广告中的争议广告为例,指出跨文化广告应以国际品牌、本土文化为主,了解、尊重并融合播出国文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民族文化在面对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经由其品牌宣传和产品营销所带来的文化的强烈冲击,应该在保持民族文化独立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世界文明的先进文化成果。通过国际社会的广泛交流和对话,增强跨文化传播能力,寻觅文化之间的共同点,在全球化为广告传播带来的广阔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才能。  相似文献   

16.
跨文化传播研究中的文化帝国主义理论在当下信息化时代遭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西方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和取代并没有学者设想的那样强烈,相反它们开始披上中国形式的外衣。比如《功夫熊猫》这样的电影,就可以带给我们很多的思考。跨文化传播中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呈现出融合的趋势。本文引用霍米巴巴的文化杂种理论及费孝通关于文化自觉的视角,探讨跨文化传播中如何理解外来文化更加隐蔽的渗透。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解释跨文化传播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扬州运河城市文化走向世界这一现实在全球跨文化传播中所发挥的作用,并对地方文化走向世界所面临的跨文化传播背景进行分析,由此而引出地方文化如何更好地走向世界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8.
王平阳 《今传媒》2023,(4):104-106
影视作品是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全球化发展为中国影视作品“出海”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诸多挑战。不同于跨文化传播,转文化传播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提倡各文化主体平等交流互鉴,强调文化共生、文化互构与文化转型。从转文化传播角度解析中国影视作品的“出海”方案,对传播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基于转文化传播视角,从文化共生、文化互构与文化转型三个维度,分析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影视作品“出海”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全燕 《东南传播》2011,(10):52-53
本文对《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进行传播学解读,指出该片以寻求多元文化认同为传播动机,以人本主义的叙事框架为传播策略,是跨文化传播研究与国家形象推广相结合的一次探索。跨文化传播研究回归实践,指导现实中国的对外传播也是跨文化传播本土化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20.
跨文化传播的动力来源于文化势能,其有效性取决于源文化体对目标文化体累积的文化势能的大小,而文化势能的大小则与源文化体和目标文化体之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文化体之间的文化差异密切相关。提升中国对外传播的规模和效率必须扩大和积累中国文化的文化势能,采取相应有针对性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