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一个意义丰富的命题。文章美是文章作者按照美的规律的能动建造、美的理想自觉追求、美的标准的积极实践,也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对象化”是一个人本学的范畴,而不是一个认识论的概念。“对象化”的人本属性在于人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和能动作用的对象性存在,其基本特征是“自由的有意识”的“类特性”或“类意识”。在这种“类特性”和“类意识”的基础上,人的对象性的生命活动才显示出全面性、超越性、创造性、自由性和多维性的本质特点。对象化和非对象化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非对象化就是与对象反向而行的一种异己化、异在化。非对象化是存在于对象化中的,离开对象化就无所谓非对象化。人的本质与对象性活动是统一的,这在逻辑上呈现为一个典型的三段论:人的本质是逻辑的起点,对象性的活动及其产物是中介,最终的归宿是通过关于对象性存在的反思而重新回复到自我的本质。“对象化”的人本价值在于它是探讨人的本质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是提升人的本质程度的力量和源泉,是实现人类解放的人本根源和根据。  相似文献   

3.
节奏与美     
美是在人和自然、社会和艺术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美的本质离不开人的本质。美是客观的节奏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和谐统一。自然中的美是自然中的审美对象的节奏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谐统一的结果 ;社会中的美 ,是社会中的审美对象的节奏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谐统一的结果 ;艺术中的美 ,同样是艺术中的审美对象的节奏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谐统一的结果。因此 ,美 ,就是节奏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4.
近年国内外美学界十分重视研究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大家都在努力从中挖掘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微言大义,企图据以阐明美学诸根本问题。所以,讨论“自然的人化”或“人化的自然”者很多,有的竟直接把“自然的人化”以及“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按:一般都认为“自然的人化”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之结果),说成就是“美的本质”,我则迄今尚不能无疑。有些同志认为:“这个基本问题(按:指“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可以用来说明美的萌芽和产生,还不足以揭示美的特殊本质。”(见《美学》第四期,第84页,夏放:《论艺术的掌握世界的方式》等)在这一点上,我倒基本赞成他们的这种看法,但本文不拟引经据典详加讨论,仅仅谈点个人关于这个问题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我国美学界对关于美学研究的对象、中心、美的本质、规律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而美是不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问题,就是争论的重要问题之一。美,究竟是不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呢?有些同志认为是,有的则认为不是。在持否定意见的同志当中,张芝同志的《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吗》一文的观点,是有代表性的。我以为他的意见还存在一些尚待商榷之处。因此想在本文中提出来加以讨论,以教正于张芝同志和其他同志。张芝同志在他的那篇论文中,认为“美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对象化”所涉及的是人及其多种多样的本质力量与外部世界的广泛的对象性关系。其基本含义有三:一,狭义地讲是劳动的对象化;二,广义地讲是人与世界多种关系的总计、总和,这是一个范围极为广泛的社会历史范畴,是对人的存在和存在方式的总体性说明;三,异化是对象化历史链条中必然包含的一个有机环节。因而本文认为把“对象化”迳直地定义为“美本身”是不准确的。美,或曰人的“审美存在”应属于对象化的特殊领域,它应有自己的特殊的结构形式和内容。  相似文献   

7.
本依据马克思关于“自然的人化”、“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学说,从科学研究活动中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对美的规律的遵循内容与形式的辨证统一关系等诸方面,探讨了科学美的本质属性及其实现品格。  相似文献   

8.
有的学者根据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的某些论述,把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联系起来加以研究,从而对美的本质的阐述有了突破性进展。笔者认为: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自我确证。  相似文献   

9.
主体自身对象化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重要内容,是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的重要形式。作为主体自身"人化"的过程,是人通过实践和反思而达到的存在状态和生命境界,是人的生命自觉的一种哲学表达。人的深层本性是主体自身对象化的逻辑支撑。以马克思主义对象化理论为指导,立足人的本性,深入探讨了主体自身对象化的逻辑路径,有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的强烈的致用性质,使中国古代诗歌自学步时起就一直走着“言志”的路。带有浓厚儒教色彩而偏重教化作用的“诗言志”说。弱化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纯粹性,却强化了它的人格的伦理色彩。于是,诗歌成为诗人活生生人格的晶化物,成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审美形态。因此,假如我们要比较准确地认识中国古代诗人的审美人格,而作为诗人主体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成的诗歌。则是我们赖以倚仗的中介。  相似文献   

11.
本原意义的善--孟子性善论的理论旨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以实例指出人内具的价值根源,并指明人的德性是一个生生不已的修养过程;在充分考虑到环境和物欲对人的影响的前提下,孟子坚持主张性善,这是建立在人内在本具善的本原的基础上的,因而性善是“本善”而不是“向善”。  相似文献   

12.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中 ,科学技术扮演着重要角色。科技的进步及突破性进展推动着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人对自然的依赖走向人对自然的征服 ,再走向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 ,科技仍将发挥其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人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一直关注着人,认为人具有自然性、实践性和社会性.人的"三性"分别从人的自然本质、人与动物最终相区分的一般本质和人与人相区分的特殊本质三个层次上全面的界定了人,构成了马克思哲学视野中的完整形态.这为比较文学中分析人的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主体概念和正确的逻辑基点.  相似文献   

14.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当今世界一个值得研究的题目。要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仅要重视人的作用,也必须重视自然的作用;不仅要征服改造自然,也必须保护自然,提高人们对保护自然的认识;还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用现代生态学的观点去阅读过去的一些文学作品,我们将会发现人类现代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平衡意识并非诞生于一朝一夕,它们和人类的自然观一样也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衍变过程,通过分析柯勒律治的<古舟子咏>、麦尔维尔的<白鲸>、以及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揭示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三种主要形态:物我相亲、物我相征、以及相亲与相征并存.  相似文献   

16.
萨特认为自由是人的本质,任何东西都不能真正限制和束缚住人。作为自由的人,是在不断地自由创造和选择中拥有自己的本质和价值的,人生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实现自我和超越自我的过程,只要生命不止。就存在着改变和重塑自我的可能。人的自由是在具体境遇中的选择和行动的自由,这种自由的根本在于人选择的自主性。自我的一切归根结底取决于自己。自我应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负责。人生的价值是在人的自由、选择、创造、超越和责任中体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7.
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与“人类中心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工业社会,随着生产工具作用的不断强化,已把人对自然界的直接领带转变为人对物质产品的直接依赖,凸现出人为获取物质产品而对自然界的索取和占有,自然界的“优先地位”被遮蔽和遗忘,当今,我们必须恢复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并通过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扬弃,来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应然即“应当如此”,是以人与世界的实践关系为其合理性根据的。马克思在创立“新唯物主义”的过程中,立足于人类实践寻找应然的根据和各种规定性,将应然的本质归结为以人的利益和需要为最高尺度,重构世界图景,在以人为中心的前提下实现人和世界的和解。马克思的实践应然观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五个命题:1.应然是从实然出发的否定和超越;2.应然的最终根据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3.应然是对必然的利用;4.认识的根本任务是对实然的应然建构;5.应然实然化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9.
《易传》中有着极其丰富的生生和谐思想:人自身心灵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乃《易传》生生和谐思想中的重要内容。这一思想对当今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