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智趣园     
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在日本留学时,有一位外国学者考他的一道题目:“甲、乙两人自相距1000米的A、B两地同时相向而行,甲每分钟走60米,乙每分钟走40米,甲带了一只狗,狗每分钟跑100米,  相似文献   

2.
例甲、乙、丙三人,甲每分钟走80米,乙每分钟走60米,丙每分钟走40米。甲、乙每分钟走40米。甲、乙两人在A村、丙在B村,三人同时分别由A、B两村相向而行。丙遇到甲后10分钟又遇到乙,求A、B两村间的路程。分析和解:这是一道连续相遇的问题。以甲、乙两人为一方,丙为另一方。双方分别从A、B两村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丙先后与甲、乙两人相遇。只知三人行走的速度及两次相遇相隔的时间,而要由此求出A、B两村间的路程,确实有一定难度。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哪里?像这类比较复杂的行程问题,首先应当画出线段图,发挥数形结合的优势,理清思路,找到突破…  相似文献   

3.
岳阳市九华山学校叶新岳老师执教“相遇问题”时,在课的巩固练习阶段,设计了下面的“一题多变”教学片断: 教师示题,要求学生根据题意选择正确答案:甲乙两人从两地对面走来,甲每分钟走52米,乙每分钟走48米,走了10分钟,两地相距多少米?[①1000米 ②2000米③无法解]  相似文献   

4.
问题:甲每分钟走50米,乙每分钟走60米,丙每分钟走70米。甲、乙从A地,丙从B地同时相向出发,丙遇到乙以后2分钟又遇到甲。求A、B两地距离。(全国数学竞赛题)这是一道求两地距离的行程应用题。特点是:已知甲、乙、丙的速度,甲、乙从A地,丙从B地同时相向出发,丙、甲相遇时间比丙、乙相遇时间多2分钟。要求A、B两地距离是多少,关键要弄清相遇时间的计算公式,先表示出丙、甲相遇时间和丙、乙相遇时间。公式:相遇时间=总路程(即两地距离)÷二人速度和。解题方法:设A、B两地距离为x米。先算:丙、甲相遇时间=x÷丙、甲速度和;丙、乙相遇时间=x÷…  相似文献   

5.
一教师教学——“一列快车从甲站开往乙站,每小时行65公里,一列慢车同时从乙站开往甲站,每小时行60公里。两列车在离甲乙两站中点10公里处相遇。求甲乙两站的距离是多少公里?”——这道应用题时,采用以下的安排进行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复习速度、时间和距离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出示以下两道应用题让学生口算:①甲乙两绳长相等,若乙绳截10米接在甲绳上,那么甲绳比乙绳长多少米?②李伟每分钟比小红多走5米,两人同时从某地出发,要几分钟李伟才比小红多走20米?通过练习,学生明白了两数相等,若一数增加10,男一数减少10,则两数相差为10×2;1分钟多走5米,2分钟才多走10米,如果要求多走20米的时间,就要用20÷4。  相似文献   

6.
有一道这样的课外题:"甲乙两人从相距1000米的东西两地同时相向而行,甲每分钟走60米,乙每分走40米.若甲带一狗和乙同时出发,狗以每分钟150米的速度向乙跑去,与乙相遇后立即回头向甲跑来,这样,狗在甲乙两人间来回奔跑,直到两人相遇为  相似文献   

7.
星期天,爸爸让我思考这样一个题目:小明和小红同时从甲地出发到乙地,小明每分钟行50米,小红每分钟走70米,小红到达乙地后立即返回,途中与小明相遇。这时一共用了10分钟。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  相似文献   

8.
[题目]圆形跑道长800米,甲、乙两人同时从圆形跑道某地出发,按逆时针方向沿圆形跑道训练。甲每分钟跑100米,乙每分钟跑80米,甲、乙两人每跑200米休息1分钟,则经过多少分钟,甲能追上乙?  相似文献   

9.
有些整数应用题,用整数应用题的思路解比较难,看成分数应用题反而很简便。例1小明从家里步行去学校。如果每分钟走60米,可以提前2分钟到校;如果每分钟走40米,则迟到3分钟。小明家离学校多少米?[分析与解]每分钟走60米,也就是每走1米需160分钟;每分钟走40米,也就是每走1米需140分钟。前后两种走法,每走1米相差(140-160=)1120分钟。由相差(2+3=)5分钟,可以求出走的米数是:5÷1120=600(米)。综合算式是:(2+3)÷(140-160)=600(米)答:小明家离学校60…  相似文献   

10.
笔者将钟表上的许多问题结合行程问题进行了对比研究,使钟表问题变得简单明了. 可以将时针和分针各看作一个匀速运动体. 时针每小时走30°,或者说时针每小时的速度是30°,一个小时是60 分钟,所以时针每分钟走0.5°; 而分针一个小时走360°,每分钟分针走6°.同样还可以将两者之间的夹角看作是两者的距离. 1.钟表上的相遇问题相遇问题: 例1 已知环形跑道长360 米,甲、乙两人同时同地同向出发,甲骑自行车每秒钟行6 米,乙跑步每秒钟走0.5 米.问两者何时首次相遇? 分析这是一个环形跑道同向而行的问题. 出发时两者在同一起跑线上,到首次相遇时,无…  相似文献   

11.
下课铃响了,课才刚刚开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一则案例上学期 ,在复习“数列”这一章时 ,我精心挑选了这样一道例题 :甲、乙两物体分别从相距 70米的两处同时相向运动 .甲第 1分钟走 2米 ,以后每分钟比前 1分钟多走 1米 ,乙每分钟走 5米 .问 :甲、乙开始运动后几分钟相遇 .选择这道题的目的有二 :一是 ,紧扣本课主题 ,带领学生复习和巩固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二是 ,它与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 ,有一定的综合性 ,适合复习课用 .我把题目刚写好 ,就有学生在下面嘀咕了 :这道题是物理的题目 ,怎么会跟等差数列有关呢 ?我心里乐了 ,这就是我所期望的 .看来这道题已经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了 !…  相似文献   

12.
特级教师吴正宪在"相遇问题"一课的教学中,大胆放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解题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讲解,错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纠正,教师只是提纲挈领,指点关键,把课堂变成学堂。整堂课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交往互动,构建了学生自己喜爱的学堂。现撷取两个教学片段与大家共赏。片段一生讲师引学堂活小强和小丽同时分别从甲、乙两地走来,小强每分钟走100米,小丽每分钟走50米,4分钟后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  相似文献   

13.
万里 《数学小灵通》2004,(5):29-29,6
小林和小红做同一道题: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同向而行。已知甲行10分钟所到的地点与乙行7分钟所到的地点相距155米.又知甲每分钟比乙多行5米.求乙每分钟行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 ,我们给刚学过“相遇问题”的五年级学生做过如下一道题 :[实验题]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 ,甲每分钟走36米 ,乙每分钟走64米 ,走了10分钟 ,两地相距多少米 ?((1)1000米 ;(2)2000米 ;(3)无法解答。 )试验分别在学习水平不同的三个班五 (2) (较好 )、五 (3) (中等 )、五(7) (较差 )同时进行。只是在五 (2)班中将选择支全部去掉后 ,让学生去独立完成 ;在五 (3)班中要求学生独立作出选择 ;在五 (7)班 ,则先让学生独立选择 ,再经讨论重新选择一次。但不管采用何种作业方式都要求学生说出选择 (或解答 )的…  相似文献   

15.
一、运算单位不统一 例1 甲、乙两人从同地出发前往某地.甲步行每小时6千米.先出发1.5小时后,乙骑自行车出发,又过了50分钟,两人同时到达目的地.问:乙每小时走多少千米?  相似文献   

16.
数学应用题中一个条件不明确,往往可引发多种不同的解法。解答时必须多角度思考,从而培养我们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例:阳阳和欣欣家相距600米,两人同时从家中出发在同一条路上行走。阳阳每分钟走60米,欣欣每分钟走70米。4分钟后两人相距多少米?乍一看题,似乎“无解”,因为它没有明确两人行走的方向。但仔细一想,恰恰是这个原因,我们要考虑多种情况,才使此题有多种解法。解法1:相向阳阳欣欣阳阳每分钟走60米,欣欣每分钟走70米,两人的速度和是每分钟走60+70=130(米)。速度和×时间=路程,130×4=520(米),600-520=80(米)也就是4分钟后两人相距…  相似文献   

17.
两只蚂蚁     
图示一圆的周长是80厘米, 甲、乙两只蚂蚁各自同时从M和 N标志处按逆时针方向做圆周运动。如果甲蚂蚁每分钟走15厘米,乙蚂蚁每分钟走20厘米。请  相似文献   

18.
一、案例 教师出示例题:小方和小平同时从家里出发。小方每分钟走25米,小平每分钟走30米,经过10分钟后,他们在学校门口相遇,小方、小平两家相距多少米?  相似文献   

19.
教师出示例题:小方和小平同时从家里出发。小方每分钟走25米,小平每分钟走30米,经过10分钟后,他们在学校门口相遇,小方、小平两家相距多少米?  相似文献   

20.
环形跑道周长 400 米 甲 , 、两名运动员同时顺时针自起点出发 甲每分钟跑 400 米 乙每分钟 , ,跑 375 米 问 多少时间后甲 。 : 、再次相遇华杯少年数学邀请赛 ?(复赛题 ) 这是一道环形线路的追及问题。特点是:已知环形跑道周长和甲、乙二人同时 同向同地 (起 点出发的各自速度。要求甲、乙再次相遇的时间是多少。解题的关键是根据环形与单程线路的区别找出计算追及时间的规律。 甲、乙二人同时同向同地出发,甲每分钟比乙多跑(400-375=25 米,甲前乙后。如果是单程线路,乙一直在甲后面,永远不会追上甲与甲相遇。但现在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