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9 毫秒
1.
陶洪 《班主任》2003,(10):15-16
高一学生入校的第一天,我就为每位同学建立了青春档案,记录他们的成长历程。三年过去了,这项工作收到了良好的德育效果。高一开学后不久,我们就召开了“理想,人生的价值”主题班会。通过讨论,同学们初步认识到只有树立起崇高的理想,并脚踏实地地努力才  相似文献   

2.
成长记录     
爸爸,您知道吗? 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正逐渐走向成熟。 又是一个冬至日.我们一家人围在一起吃着热气腾腾的汤圆。吃完汤圆后,我自豪地说:“爸爸、妈妈,我又长了一岁。15岁喽!”“15岁怎么了.就算你100岁也没用。”爸爸忙接着说。  相似文献   

3.
学校德育改革应把握以下着力点:第一,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为学生搭建发展平台;第二,在德育规划的基础上抓住教育契机;第三,在德育传承的基础上注重德育创新;第四,在打造德育特色的基础上注重德育规范;第五,在发挥“事”的影响力的基础上不断发挥“人”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武义县教育局提出,做好新时期的基础教育,要树立“德育为先、志趣为重、轻负高质、乐读有效”等理念。关于“乐读”,壶山小学校友、著名篆刻家叶一苇在给武义教育系统的《乐读寄语》中提到:“如果我们把这个‘乐读’作为教学的一种形态的话,那么这种形态最适合于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基础教育。”我们认为。要落实“乐读”理念,把学校打造为乐读的校园,就要注重教师的乐教和学生的乐学。 一、乐教——教出水平  相似文献   

5.
杨其东 《中国德育》2006,1(2):45-50
无锡五爱小学提出建构“共处德育”模式。“共处德育”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尊重差异,和而不同;屏弃说教,践行养德;培育情感,智德统一;育己育人,师生共长。“共处德育”按年段分三种样态:家庭式共处、小组式共处和社区式共处,分别提出培养目标和实施策略。“共处德育”模式的课题研究促进德育教师成长。  相似文献   

6.
2006年10月,中国教育学会德育论专业委员会会议再一次提出“德育专业化”问题,引发了专业人士的热烈研讨.这一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大讨论,使德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文章从德育课程的师资要求、德育教师的教学成就感和德育教师专业上升空间三方面,来论述德育教师走向优秀与卓越的重重困境.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湖北省钟祥市胡集一中以“弘扬传统经典、创建特色德育”为契机,把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与胡集镇域城市建设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在服务社会中历练成长,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主要通过“吟诵经典诗文,唤醒服务意识”“参与文明建设,注重服务实践”“创新评价模式,攒足服务后劲”三大途径构建学校德育特色。  相似文献   

8.
当代国外道德转型比较及其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贾仕林 《教育探索》2005,3(9):79-81
从分析国外道德转型比较入手.探讨国外道德教育的发展模式.对于改进和完善我国高校的德育工作很有必要。据此提出学习借坚国外有益经验,加强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五点建议:一是注重突出德育的发展改进与完善;二是建立完善的高校德育体系;三是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目标;四是崇尚“以人为本”的现代德育模式:五是注重以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为内容。  相似文献   

9.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许多教师都非常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经常给学生讲要“谦虚谨慎”,“胜不骄败不馁”,要做“谦虚的小绵羊”,不做“骄傲的小公鸡”。总而言之,“谦虚”被作为一种美德备受赞扬,而“骄傲”被作为一种可怕的行为备受排斥。然而,作为一个肩负教书育人使命的教育工作者,对照发达国家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静心思考,“骄傲”真的那么可怕吗?我们培养教育的学生真的不应该、不需要“骄傲”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陈福宗 《教师》2010,(24):15-15
少先队的“体验教育”是指在少先队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引导少年儿童在实践中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悟,培养能力,建立良好的道德品质的教育形式。教育学家鲁洁在《新时期德育基本理论》及《德育新论》中指出:“德育过程涉及体验……一个完整的德育过程,应该是受教育者的认知活动、体验活动与践行活动的结合。”  相似文献   

11.
德育是无形的,它渗透于学校的整个教育之中,成为学校教育的灵魂,成为滋养学校教育生命的血液。近年来,江苏省吴江市芦墟实验小学(以下简称我校)结合自身的特色,提出了“生态德育”这一理念。所谓生态德育,即区别于一般的“环境教育”或“自然保护教育”,也区别于传统的“人际德育”,  相似文献   

12.
德育与提高学生的自治能力张华(办公室丹东118003)陶行知曾明确地提出:学校教育应立足于学生“自治”,即“智育注重自学、体育注重自强、德育注重自治”,而我认为自治的关键是德育自治,人只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规范的道德行为,才能为其所生存的社会奉献自己。...  相似文献   

13.
德育课重要的使命已不仅仅是在言语上传授知识,而是通过课堂主渠道的教育、熏陶引导学生在行动德育和智慧德育上进行实践和体验。让德育课“三贴近”,创建一个生动活泼、充满情趣的德育课堂,是提高德育课实践性的重要条件。《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明确指出:“德育课教学应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因此,以生为本,教学“三贴近”,德育课才能“真实、有效”。  相似文献   

14.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党的教育方针也明确提出: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进一步要求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可见学校教育承担着非常重要的德育功能,而现实的情况是很多学校在升学率压力下,重智轻德,缺乏学生道德评价的机制。的德育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偏颇:德育以惩处违纪学生,  相似文献   

15.
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提高,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究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研究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让学生手脑并用,培养学生的具体操作能力。二是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及创造性。三是引导学生“多快好省”地学习与发展。四是注重挖掘小学数学的德育因素,注意发挥小学数学的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16.
蔡元培德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德育思想中许多内容对高校现在进行德育仍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德育原则上,他强调“尚自然,展个性”;德育措施上,强调“三个重视”:重视实践,重视自我教育,重视智育、体育、美育等的育人功能。蔡元培德育思想对高校德育的启示:思想观念层面,德育工作要以人为本,为学生服务;实践方式层面,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重视开展自我教育;注重寓德育于智育、体育和美育中,尤其是要将德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去。  相似文献   

17.
旨在加强公民社会道德教育的“小小善意”运动,在日本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目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实施亦不容乐观,面临较多的困境。日本的“小小善意”运动对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启示主要有:道德教育应注重培养人与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注重“小小善意”行为的强化和内化;注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协调:  相似文献   

18.
资料收集是建立德育成长记录袋的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辨是非、自我评价、自我教育,因而资料收集的过程就是评价的过程,也是德育的过程。与传统的德育评价手段相比,这种资料收集和评价方式力求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个体的发展情况;能充分记录与显示学生德育成长过程中的努力、进步;  相似文献   

19.
“规范”人是德育的工具性本质,“发展”人是德育的目的性本质;当代社会转型,促进了德育从注重“规范”向注重“发展”的转变。其在德育观上表现为承认人是道德活动的主体、道德认识与情感在道德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活动是道德形成的重要途径;在德育实践上导致了德育内容的“生活化”和德育方式的 “双向互动性”。  相似文献   

20.
学校教育,德育为先。学生工作要面向全体学生,形成“三全”(全员、全程、全控)育人体系,注重德育队伍的素质培养,注重德育工作的经常性、针对性、实效性、渗透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