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干 《学语文》2021,(2):92-93
诸家对《滕王阁序》“爽籁”之“爽”的释义计有二种,二义皆源出《文选》:其一,释“爽”为“参差不齐”,其出自于李善注,《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采此说;其二,解“爽”作“清朗”,其来源为刘良注,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用此论。从文体特征来看,将“爽籁”之“爽”释为“清朗”更符合骈文对仗成文的行文规范。就它本用例而言,爽、清互训同义,“清籁”在传世文献中多见使用,有能发出清朗声响的萧管之义。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堂上如何坚守语文本真,提高课堂实效呢?前几日,有幸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徐善俊执教的《印度洋上生死夜》。徐老师的课让我们欣赏到了一种“简约之美”,更使我在追求语文本真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启发。一、确立简单明确的教学目标徐老师执教《印度洋上生死夜》一课,制定的  相似文献   

3.
儒家倡导的“文道统一”观对我们的小学语文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也一直影响着我们语文教师的思维方式。 孔子评论文艺,兼顾“文”与“质”。他评论《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而他评论《武》,则谓:“尽美矣,未尽善也。”可见孔子对作品追求的是“尽美”“尽善”,希望能达到艺术的美和思想的善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4.
《学记》是我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理论专论,它系统地阐述了师德、师才、师法,当中的许多观点历久弥新。联系今天的语文教学,可以从《学记》中得到这样的启示:语文教师应兼立人与克己于一职、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广博的传统文化知识于一身、融善察、善问、善待问、善喻于一体。但另一方面,《学记》中提出的“师道尊严”的观点不完全适合当今的教学,因而,要批判地继承《学记》中的教学传统。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育书简》(以下简称《书简》)是《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叶圣陶许多熠熠生辉的语文教学思想。这些思想对语文教育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语文教师的本钱——善读善写《书简·六》“:时或观授课,颇感教师增加本钱,最为切要。所谓本钱,一为善读  相似文献   

6.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经常遇到“经”、“传”、“注”、“疏”四种有密切联系的古代典籍。 “经”是被儒家列为经典和注释经典的著作。如《诗经》、《易经》等被列为十三经,是历代封建统治阶级认为最有价值的书,相当于今天学生的语文课本。  相似文献   

7.
“《易》尚随时”是白居易对《周易》时位观的概括,表现了一种“变”和“不变”之“变”,以至于合和的境界.这种观念对白居易的出处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白居易“善应”的处事态度和理性的思维,“善应”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变”,理性的思维则是一种“不变”.在理性的影响下,白居易才将“变”和“善应”演绎成了一种“不变”的人生哲学.在这样的人生哲学的指导下,白居易的闲适诗创作更为明显地体现了他的“《易》尚随时”观,从“不偏执”的创作心态和“合和”境界的诗美追求两个方面体现了《易经》中的智慧和美感.  相似文献   

8.
袁逸仙  赖学军 《文教资料》2013,(28):47-49,60
“善假于物”语出《荀子·劝学》,是“君子之所以为君子”,“人之所以为人才”的识别技术和方法。发现和认识人与人才的差异性和规律性,可以帮助理解语文特级教师之所“特”,对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有重要意义。文章选取部分语文特级教师“善假于物”的教学案例,根据教师所“假”之“物”与所授内容之间的相关性联系对特级教师之“善假”进行实证性研究,期望能为语文教师教学创新实践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要重视备教法王有典九年义教《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要“合理设计教学”,“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实质上是一种教学工具,要善教学之工,必先利教法之器。然而不重视或不备教法的沉疴已久,要使语文教学从这种禁锢中挣脱出...  相似文献   

10.
纳言制度最早见传于尧舜,《淮南子·主术训》说:“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这些“谏鼓”、“谤木”立之于朝,是听取建议与批评意见的一种制度的雏形。汉朝以后历代都将它作为一种典章制度继承下来。纳言制度能够进善补阙,使政治清明,政权巩固。历代统治者不仅重视纳言制度,而且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保证这一制度的贯彻执行。唐太宗时,非常重视谏官,发挥中书省、门下省驳正、议事的作用。主纳忠谏,臣  相似文献   

11.
《荆轲刺秦王》注商二则安徽滁州师专曹小云一、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教材注“深”为“刻毒”。这是今人注本中最常见的一种说法,如王伯祥《史记选》“刻酷”,刘盼遂《中国历代散文选》“刻毒”,人民大学《历代文选》“刻毒”,施瑛《活页文选·史记》“残酷”,天津...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通讯》在香港是份有一定影响的语文月刊。从这份杂志的1982年12月《初中语文教学研究专号》看来,《语文教学通讯》真不愧为内容丰富、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好杂志。这一期突出了“初中语文教学”专题,更觉具体、生动和紧凑。其中“封面人物”那两篇文章,《善把金针度与人》(杨履武)和《碧波深处有珍奇》(钱梦龙)最吸引笔者,印象最深。看完了这篇“封面人物”的介绍和这位封面人物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介绍,笔者心情万分激  相似文献   

13.
《老王》是杨绛先生的一篇佳作。作为教材,解读文章和课例在各类语文教育教学期刊上不断出现.老王形象可以概括为两个字:“苦”和“善”。其中重要片段:老王临终送香油和鸡蛋给杨绛先生.大多解读为表现了老王的淳朴善良和知恩图报的人性之美。近日读金易、沈义羚的著作《宫女谈往录》,发现其中“辞路”的情节与老王赠香油鸡蛋相仿佛.老王临终送香油和鸡蛋恐怕也是“辞路”来了。而对老王来说,“辞路”表明的不仅是人性之善.更多的是一种尊严诉求。  相似文献   

14.
选择     
本期“名师”栏目过传忠老师在《阳光来自“真”、“善”、“美”——对语文教学生涯的思考》中写下了自己求学时亲身经历的感受:“从小学到高中.每一次新书发下来.我都抢着阅读语文课本.先睹为快.甚至争取在短时间里通读一遍。这些时光是美好的,就如同踏进了芳草地之后.  相似文献   

15.
汪宓 《学语文》2003,(2):3-43
初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塞翁失马》有“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日:‘此何遽不为福乎?”’一段,《教师教学用书》把文  相似文献   

16.
山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袁有根教授撰写的《历代名画记研究》2 0 0 2年 4月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原书目文献出版社 )正式出版。这是袁有根教授花费了二十多个春秋写成的一部专著 ,是国家社科基金“八五”规划项目“《历代名画记》研究”成果之一 ,是迄今为止全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历代名画记》的专著。本书分上下两编 ,上编为《历代名画记》论析 ,较系统地论述了张彦远的绘画创作观、“绘画源流”说、绘画品评观。并对张彦远的“渐变所附”说和“山水之变”说进行了辨析。下编为《历代名画记》考辨与读释 ,从《历代名画记》传抄翻刻之误、张彦…  相似文献   

17.
“能水”的注释,历来众说纷坛。据笔者手头的资料归纳有这么几种——1.“指会游泳。‘水’在这里用作动词,指游泳”(郭锡良等(古代汉语》)。冯其庸等注《历代文选》:“能泅水的意思”。高中语文第三册文言知识短文在“名词的活用”中采用的就是此说:“水:游泳。前有能愿动词‘能’。”2.“能水:游水。能,动词。”(高语第二册课文注释)3.“能是形容词”(黄岳洲主编《中学语文教案》),释为“善”(杨注,见《汉语大字典》能字条)。于在春先生译“能水”为“好水性”(《文言文普通话翻译》)。4.“能,当读为‘耐’(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辞源》在释“通‘耐’”时为“受得住”。  相似文献   

18.
《道德经》中的“小国寡民”思想,是老子作为“思想圣者”以民为重治国理念的重要表达,是其“以有为修无为,以无为成大为”的治世追求,亦是其实现“大有大无,大无大有”的“以道治国”平天下的至善境界。然而,历代注疏对老子“小国寡民”的解释多有失偏颇,甚而误将“小国寡民”作为一种消极遁世之说。“小国寡民”思想应从时代变局、圣人之治、无为而治、治世之道等方面进行考量。  相似文献   

19.
2001年,教育部初审通过了三个版本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即:江苏教育出版社“苏教版”《语文》实验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和语文出版社“语文版”《语文》实验教材。三种版本的“课标”《语文》实验教材于同年秋季进入实验区以来,  相似文献   

20.
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1990年版《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指出:“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1997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将其修订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语文学科工具性和文化性的二重性质,决定了中学语文教学要练习使用工具,进而运用工具,在交际中即在读写听说中吸收和传播文化。换言之,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熟练的运用工具即善读善写善听善说,并尽可能地多读(目的在于多吸收文化,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运用工具)、多写(就学生而言,多写不仅是为了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