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都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二者从内在具有一致性,但在实践工作中也需要对二者进行辨析,以便高校能更好地开展思政工作。二者在根本任务、育人目标、教学任务上具有一致性,但从"思政"的重点、地位和实施渠道上有所区别。作为新的教育理念,高校要从联系和发展的角度,促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之间形成育人合力,切实把握好二者的内在联系,同时针对二者的不同侧重,提出相应对策,确保二者都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协同育人的同时共同构建"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体系。  相似文献   

2.
"课程思政"于2016年首次被提出,是一种新型教育理念,旨在将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进行结合。"课程思政"的提出,是教育界的一个伟大创新,其不仅要求全课程的育人,更是要求全方位的育人。目前,全国高校都已经相继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为了响应时代的号召,培育出全方位的人才,该文首先概述总结了课程思政的内涵,并分析了基于课程思政进行教学的意义;然后基于当前日语商贸写作课程的教学现状,研究了课程思政如何应用于日语商贸写作课程,从而打破了传统的日语商贸写作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更是实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思政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育人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基于二者的融合探索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能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精神引领作用,全面增强思政课程的全方位育人效果,使协同育人效能得到明显的提升。以大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教学工作为切入点,探究了专业教育中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的建构和实施情况,力求通过协同育人工作的开展促进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效能的提升,保障师范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课程思政"应注重发挥课程的育人化人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整个过程,形成各类课程、活动、环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同效应,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校构建"课程思政"的"三全育人"长效机制需提升"课程思政"功能认识,建立思政教育运行机制;创新课堂教学方式,促进知识传递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挖掘思政元素,打造课堂与课外、网上与网下、学习与生活有机融合的思政平台。  相似文献   

5.
思政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中心环节,必须贯穿于大学教育教学全过程,从而实现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本文从生态学角度出发,挖掘生态学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开展以生态文明教育为引领的生态学课程教学,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频共振,培养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6.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促进全方位育人,以"实验与实践安全教育"课程为载体,提出了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将切实有效的思政教育内容和案例全面融入课程教学中,在线上教学内容中融入思政元素,在线下实践中创新教学方法,形成完整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对促进相关课程的思政协同育人具有应用价值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将传统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相结合,打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思政教育格局。在教学理念上,专业课教师认同思政育人也是其本位职责;在教学环节中,打造高质量的“思政+”专业课程;在组织制度上,确保专业课教师优质开展课程思政:为课程思政育人提供了一条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8.
课程思政: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新时期加强高校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新举措、新方向,从根本上回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近年来,课程思政逐步在高等学校推行和实施,强调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为引领,推进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课程,根本在思政,重点在课堂,关键在教师,成效在学生。要有效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形成全体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一个都不少,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实施课程思政一门都不缺位的"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大格局。  相似文献   

9.
为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打造各类课程多位一体的"三全育人"课程体系,上海高校率先举起"课程思政"的旗帜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高等院校在推行"课程思政"过程中,必须抓住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结合学校特色与教育主体的特色寻求突破点,推动高等院校"课程思政"有效实施,从而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功能的育人格局。  相似文献   

10.
“课程思政”是高等学校在目前新形势下践行“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理念的根本任务。“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相关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细胞生物学"课程成为对生命科学类专业学生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理想阵地。本文以生物技术专业“细胞生物学”教学为例,分析了农业院校细胞生物学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深入挖掘了本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开展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的应用实践,探索了农业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细胞生物学课程思政的路径,实现了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同行,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提高了专业课教学质量,真正实现了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思政课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而“课程思政”代表一种课程理念,指的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融入专业课程进行讲授,两者相互区别,相互联系,辩证统一。新时代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应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同向同行,共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高校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应有效挖掘其他专业课程的思政资源,注意强化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意识,提高专业课教师的育人能力,并完善“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2.
常瑶 《成才之路》2021,(15):10-11
“课程思政”主要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文章分析“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探讨“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工程质量控制课程中的运用策略,为“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高校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目标具有一致性,但二者之间的割裂现状不容忽视,因此亟需将二者有机融合,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育人的实效性。各高校应该牢固树立“党建+课程思政”理念,大力提升“党建+课程思政”能力,精心培养“党建+课程思政”队伍,拓展“党建+课程思政”载体,健全“党建+课程思政”机制。  相似文献   

14.
立德树人是当前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为培养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新时代人才,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高校应着力构建"三全育人"立体化培养体系,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专业实践教育有机融合起来,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全覆盖,有力推动高等教育"三全育人"教学体系的构建,为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郭玉华 《科教导刊》2021,(2):98-100
课程思政是高校教书育人模式的一种创新,是高校全员立体化育人的有效途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包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价值引领是课程思政的目的.地方本科高校在价值引领上应体现地方文化、历史和经济发展成效,突出地方思政特色.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应围绕人才培养方案,设计"阶段式、课程群式、联动式"的立体化、全方位模式.通过把课程思政内容纳入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设立示范项目、建立多元化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和提升教师育人水平等途径,有效实施课程思政内容.  相似文献   

16.
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质量关乎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关乎高校的教育质量,更关乎中华民族的未来。新时期下的思政教育难度增加,为响应国家“三全育人”的号召,本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深度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精神,通过课程思政将控制理论思想与思政教育理论结合,借鉴负反馈、串级控制、前馈控制、耦合作用等控制理念指导思政教育工作,切实提高思政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7.
在"双一流"建设与高校教育改革推进过程中,高校思政教育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高校教育质量的综合提升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艺术教育,尤其是美术教育。本文将结合高校美术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关联,探寻两者相融的实施路径,探究高校美术教学与思政教育交叉融合的时代意义与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8.
构建内容全面、指标合理、方法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全国高校推广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提供了全新思路。文章深入剖析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和大数据运用在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系统介绍了"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内涵,通过实证分析得到高校基层组织大学生第二课堂课程项目平均绩点与基层组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存在强烈的正相关,进而建立基于"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针对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9.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当前职业院校亟需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论述为遵循,提高政治站位,全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结合当前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路径,以期推动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