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为了探讨物质主义价值观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以及自尊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145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大学生物质主义价值观在性别、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2)物质主义价值观与幸福感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即物质主义价值观水平越高,幸福感越低;(3)自尊在物质主义价值观与幸福感的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说明物质主义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个体的自尊,最终影响其幸福感。  相似文献   

2.
物质主义通常指一种强调物质拥有重要性的个体价值观。本文探讨物质主义价值观与幸福感和人际信任之间的关系。通过问卷法对918名深圳居民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物质主义价值观与幸福感的各个指标之间存在高相关。它与生活满意度、正向情绪之间显著负相关,与负向情绪之间显著正相关;(2)物质主义价值观与人际信任之间显著负相关;(3)社会比较在物质主义与幸福感和人际信任的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妒忌对青少年自然联结的影响,以及物质主义在二者中的中介作用,采用妒忌量表、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和自然联结量表对905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妒忌与自然联结呈显著负相关,与物质主义呈显著正相关;物质主义与自然联结呈显著负相关;物质主义在妒忌对青少年自然联结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本研究认为,妒忌不仅可以直接影响青少年自然联结,还可以通过物质主义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青少年自然联结。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和大学生主观幸福量表对陕西理工学院11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时间管理倾向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的研究,得出:①在时间监控观设置目标子维度和主观幸福感消极情绪子维度中,陕西理工学院文理科生存在显著差异(P<0.05);②时间管理倾向各个维度与主观幸福感(除人际关系外)均呈显著相关,前者对后者有很强的预测和解释作用。  相似文献   

5.
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就是教育幸福,提高教师职业幸福:一方面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生命质量,另一方面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影响着一代青年学生的成长发展及受教育者的幸福指数。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以200余名高校教师为对象,在多项维度上对其进行了职业幸福感的调查研究。研究表明,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与教师的年龄、工龄、职称、待遇和职务存在显著关联,而在院校类别、性别、任教科目、学历、科研状况、岗位类别6项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笔者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并提出了简要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运用幸福感指数量表、自尊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及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对随机抽取的300名大专生小团体施测。结果显示:大专生体验到的幸福程度中等偏上;父母的理解和情感温暖因子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影响,而且主观支持维度主要对主观幸福感起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对2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负性情绪与心理韧性之间存在负相关,幸福感总分与负性情绪总分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心理韧性与幸福感之间存在正相关.心理韧性作为一种保护机制,得分越高,在个体面临负性情绪时所拥有的保护资源就越多,进而影响幸福感.  相似文献   

8.
高中生人际容纳和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容纳他人量表、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中学生心理健廉问卷对456名中学生进行测查,结果表明:(1)高中三年级学生的主观幸福惑、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和心理健康程度最高,一年级次之,二年级最低。(2):主观幸福疼、心理健康、容纳他人在家庭气氛、学业成绩上有非常显著的差异。人际容纳和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及其各维度存在显著相关。(3)心理健康、积极情感、被他人容纳、人际和焦虑对主观幸福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其中,心理健康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金钱态度和幸福感关系的跨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金钱态度量表(MAS)和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对中、日两国377名大学生的金钱态度和幸福感进行调查,以分析中日两国大学生金钱态度和幸福感的关系.金钱态度中的权力名望、不信任和金钱焦虑维度与幸福感的各维度存在负相关;只有维持保留维度与幸福感的各维度存在正相关.在东方传统文化环境中,人们只有在拥有金钱而不是消费时,才能感到更加幸福和快乐.  相似文献   

10.
为考察同伴文化压力对青少年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以及自尊在其中的调节作用,本研究采用同伴文化量表、青少年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和自尊量表对1375名高中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同伴文化压力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物质主义价值观水平;(2)自尊在同伴文化压力与青少年物质主义价值观之间起调节作用.具体而言,高自尊水平比低自尊水平青少年更容易受同伴文化压力的影响而形成物质主义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terialism and social-emotional behavioural difficulties (SEBDs) was assessed by comparing a sample of adolescents receiving in-school behavioural support with adolescents not receiving any support. All participants completed the Youth Materialism Scale and the 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indicated that adolescents who reported higher levels of materialism were more likely to be classified into a group considered ‘at-risk’ for developing conduct and peer problems. Hierarchical logistic regression assessed the moderation of behavioural support and indicated that adolescents in receipt of behavioural support who reported higher levels of materialism were at a greater risk of hyperactivity in comparison to those who receive support but reported lower levels of materialism. For adolescents not receiving behavioural support, less materialistic attitudes placed them at a greater risk of hyperactivity. These findings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distinguishing between different SEBD typologies and the potential effects of materialism during adolescence.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百年史实的展现:社会进步论(“前唯物史观”)、“阶级斗争”主导历史的历史唯物主义、能动的革命的历史唯物主义、“推广论”意义上的历史唯物主义,到当今的以“以人为本”为内涵的历史唯物主义。史实表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文本的重新解读而一直处于一种流变的状态,而这种嬗变却恰恰是时代诉求与马克思主义文本重读的必然。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论和历史观是其中两大重要理论部分。唯物论是辩证的唯物论和实践的唯物论。历史观是彻底完备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论是历史观得以建立的理论基础,并贯穿于历史观的始终;历史观中处处体现并论证了唯物论,二者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二者在研究领域、主要观点、基本原理、主要内容以及方法论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异。  相似文献   

14.
涌起于20世纪初的"新史学"思潮在五四以后并未消亡,而是逐渐演变为一大流派。其与唯物史观并不属于同一体系,但在史学主张上存在着诸多相通和暗合之处。因唯物史观居于更高的理论层次,故而就两派的相互影响而言,究以新史学受影响为大,有的学者甚至发生治学方向的转变;同时,也有学者在对唯物史观部分观点予以吸收的基础上,试图对新史学体系进行修正和重构,以与其相抗衡。具体而言,唯物史观对新史学派影响最为突出者,是其核心历史解释观点,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决定社会基本进程;推动和影响社会进程的诸项原因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结底是决定性的,而与其他条件形成合力。新中国成立以后,新史学派继续加强或重新学习唯物史观,从而使学术研究达到新的境界,其中以周予同最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哲学对旧哲学的突破发生在历史领域。与通常的理解不同,在马克思之前已经存在关于社会的唯物主义和人的唯物主义,马克思把它们作为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关于社会的唯物主义和人的唯物主义属于客体的唯物主义和直观的唯物主义,马克思则把唯物主义奠基于实践概念之上,由此创立了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和人的历史性,由此,社会的和人的唯物主义被发展为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即历史唯物主义;但实践唯物主义不仅改造了社会的和人的唯物主义,而且使自然的或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的面貌焕然一新,所以它的意义不仅仅限于社会历史领域。实践唯物主义是一种一般世界观。  相似文献   

16.
新唯物主义在新在哪里?学术界有不少人认为是实践唯物主义,本文则谯辊新在历史唯物主义。重读《关于费尔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我们便可以得出以上结论的清晰逻辑。《提纲》中实践的观点只是认识历史的钥题,为唯物史观的创立提供了依据。马克思从实践入手,解开了历史发展的动力之谜,揭示了社会顾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又在《形态》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7.
古典经济学是唯物史观的材料基础,历史唯物主义又成为马克思进一步研究经济学和创立自己经济学说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方法;唯物史观从理论基础上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马克思的经济学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主义理论成为被科学地证明了的原理。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彼此从理论上相互支撑,相互渗透,不可分离。同时,基于实践思维方式产生的马克思主义还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中国革命形势的复杂性、严峻性锤炼出毛泽东军事哲学思想。毛泽东军事哲学思想是在深入研究战争,洞察战争的规律,从本质层面上探索制胜之道的基础上产生的,其中蕴涵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唯物论、辩证法及唯物史观思想。  相似文献   

19.
采用网络交往问卷和总体幸福感量表对258名高职学生进行施测,探讨网络交往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网络人际关系是主观幸福感的积极影响因素;网络社交自我知觉、网络交往依赖是主观幸福感的消极影响因素。网络人际关系得分越高,个体精力越旺盛;网络社交自我知觉得分越高,个体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越低,感觉越紧张;网络交往依赖得分越高,个体精力越差,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越弱。网络交往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要从网络交往的关系层面、认知层面等进行细分。  相似文献   

20.
物质主义是个体根据自身拥有的物质财产的数量和质量来界定自我概念及成功与否的一种价值观念,通常反映在对物质财富的看重程度上。自我决定理论认为,自主性、能力感和归属感这三种基本心理需要是否满足从根本上决定着幸福感能否产生。物质主义者在追求物质财富的过程中,更倾向于体验到较高的外控感,有意回避生活中的消极体验、消极事件;害怕他人消极评价,倾向于采用防御性自我呈现策略;对物质财物的看重程度远远超过对人际关系的重视程度,知觉到较低的社会支持,因而其自主性、能力感和归属感未能得到适度满足,由此体验到较低的幸福感。营造富有安全感的成长环境、关注经由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带来的真实幸福和培养感恩等将有助于抵制物质主义及其对幸福感的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