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黄小璜 《江苏教育》2014,(20):55-57
中高职有机衔接的"3+4"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实践中,要合理制订"3+4"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衔接;制定"3+4"模式课程标准,实现教学内容与课程衔接;制定"3+4"模式课程考核机制,实现教学过程与评价衔接;制定"3+4"模式教师培训制度,实现教师培养和培训衔接。  相似文献   

2.
为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高职从隔断状态进入衔接状态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中高职衔接主要有"对口升学"、"五年一贯制"、"3+2""3+3"和"自主招生"等模式。中高职衔接阶段的升学考核是一个重要环节,考核选拔既要突出"知识+技能"的特色,也要变革一考定终身的模式。探索绩点学分制人才选拔模式,积极推进中高职衔接培育专业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张健 《江苏教育》2015,(4):47-48
"3+4"衔接模式作为基于中职的本科层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体制,是高等教育升学招考体制和人才培养体制的突破,实现了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系统化培养。基于"3+4"模式职业性、基础性和衔接性特征,为提升"3+4"模式的社会公信度和影响度,保证"3+4"模式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强教学管理、教学教研和教学评价工作,形成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于2012年实施"3+3"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而2015年第一批学生将进入转段升学考核阶段。因此,剖析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要加强"3+3"模式中高职衔接"接口"的教学质量监控,促进中高职衔接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实践三二分段专升本应用型人才五年贯通"3+2"高本衔接协同培养,探索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与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高本衔接的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高本协同培养基础、学习形式及培养模式、人才需求调研情况分析,提出"3+2"分段培养目标与定位;构建了"3+2"高本衔接课程体系;确定了高本衔接转段考核方式;提炼高本衔接取得的成效;从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转段升本率、加强课程设置的连贯性等方面对"3+2"高本衔接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6.
"3+4"即"中职3年+本科4年"中高职七年一贯制衔接模式,是目前对中高职衔接模式的一种新探索、新尝试与新突破。"3+4"中高职衔接模式是现代职业教育层次高移的内在诉求、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缺失的迫切需要、职业教育吸引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其中,培养目标的衔接是首要,专业的衔接是载体,课程的衔接是核心与落脚点,质量监控的衔接是重难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芜湖信息技术职业学院"2+3"中高职衔接模式的实际操作经验,阐述了"2+3"模式的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且从可操作性层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路径,以期使"2+3"模式得到优化,提升职业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8.
“3+2”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打通中、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构建适合职业院校学生成长、发展的立交桥,加快建设适应终身学习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研究中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开发一体化课程标准,探索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实现模式。文章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探索式地提出"3+2"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并对"3+2"合作的内涵、原则、内容和意义进行了阐述,为院校间"3+2"合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基于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3+4"中职与普通本科衔接模式的实践,界定"3+4"中职与普通本科衔接模式的内涵,总结其特点,阐述其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从可操作性层面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期使"3+4"中高职衔接模式不断得到优化,把中高职衔接模式推向更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0.
基于职教集团办学框架分析当前"3+2"模式中高职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在职教集团办学框架下,以项目管理运行方式推进"3+2"模式中高职衔接的实施路径,为建设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1.
李山  贺晓蓉  郭燕 《高教论坛》2011,(7):12-14,54
结合我国工程教育的实际,针对高校教育中专业设置过细过窄、学生工程训练严重不足等主要问题,以"大基础、大工程"的教育理念为指导,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电气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即"2+1+1"分段培养模式。文章详细论述了"大基础、大工程"的教育理念以及"2+1+1"分段培养模式的含义,并重点就该方案中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校企合作模式等几个主要内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数控技术专业进行"2+1"教学改革模式的实践与探索,全面提高了专业建设水平、教育教学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率。本文就该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体系设计、实践课程的改革和校外教学体系的建立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3.
孙峰 《教育教学论坛》2020,(10):334-335
"双院制"育人模式即"书院+院系"协同育人模式,是基于我国高校教育现状与现代社区教育理念,实现全人教育与全程育人的新型教育模式,有利于促进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同向发展。然而,在具体实践中,"双院制"育人模式仍然存在师生认知浅层化、导师制的运行机制不健全及协同育人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应当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学业导师制及健全共同育人机制等方式,进一步推行及深化"双院制"育人模式改革。  相似文献   

14.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3 X”高考改革更为我国全面推进普高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当前,我们有必要抓住这个契机,对如何强化普高素质教育与“3 X”高考改革之间的功能互动进行理性的思考,进行必要的教学改革,以顺利对接“3 X”高考改革,全面推进我国的普高素质教育进程。  相似文献   

15.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迫切需要一批与其匹配的高层次职教师资,硕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是一类复合型人才。其培养的课程体系应体现为:"职业课程+教育课程+专业课程"相整合的课程结构,"技能实践+工程实践+教育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实施环节,"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合作的双导师指导制度,"职业文化+教师文化"渗透的课程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理念及技术为教育治理现代化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研究基于北京市“开放辅导”三年多的“互联网+教育治理”实践历程,从场域理论视角对其在线教育场域的生成、边界松动、重构扩容三个发展阶段进行了深入分析,结论和启示如下:(1)价值共识是“互联网+教育治理”顺利开展的观念性基础;(2)追求教育子场域自治是“互联网+教育治理”的实践演进方向;(3)面向多主体的教育资源建设是解决“互联网+教育治理”实践矛盾的关键;(4)教育治理主体行为的变化是“互联网+教育治理”实践“场域”演进的内生动力;(5)优化数据技术应用能力是推动“互联网+教育治理”实践开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产业结构升级,职业教育人才供需矛盾日渐凸显,“1+X”证书制度改革顺势开展。这就使得改善教学端效率,提高职业教育水平,职教供给侧信息化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文章分析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及影响因素,探讨“1+X”证书改革背景下职教信息化教学发展与改革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8.
构建内容全面、指标合理、方法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全国高校推广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提供了全新思路。文章深入剖析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和大数据运用在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系统介绍了"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内涵,通过实证分析得到高校基层组织大学生第二课堂课程项目平均绩点与基层组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存在强烈的正相关,进而建立基于"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针对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9.
"1+X"证书制度是新型的国家资历框架制度,为了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培养复合型高技术技能人才,确保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亟须解决当前职业院校实施"1+X"证书制度面临的现实困境,如证书与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对接不畅、信效度偏低、"两证"融通度不够、专业匹配不足、"双师型"教师素质偏弱、教材教法适应不良、课证融通平台与渠道缺乏等。职业院校应通过多元主体参与、确保信效度、产教融合、加快课程建设、创新教师培养模式、改革教材教法、搭建"学分银行"等策略,确保"1+X"证书制度有效实施,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建立适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点的评价制度和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20.
课程体系建设直接关系着贯通培养的质量,是贯通培养的核心工作之一。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3+4""中职+本科"贯通培养课程体系建设为例,阐述了贯通培养以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专业定位,指出了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应坚持统一培养目标、因材施教和持续改进等原则,提出了通过毕业目标分解来建设课程体系的方法,明确了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做好课程衔接,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贯通",并对课程体系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