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工程教育认证是实现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工程水文学》课程对工程教育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出发,分析了《工程水文学》课程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从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综合评定课程成绩等方面提出本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机械控制理论课程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工程教育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主要探索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背景下,针对测控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对机械控制理论的课程教学进行优化和完善。为了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从教学理念体系、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实践三方面进行研究,为高校控制类课程教学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3.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实施工程教育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制度的前提和基础,有利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作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主干课程的化工原理实验,根据专业认证实施的新标准和新要求,从教学大纲、教学条件、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以及考核机制和教师队伍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探索,以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提高其就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河海大学地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和持续改进的三大基本理念,构建满足认证标准要求的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5.
田斌  李琼  夏航  梁冰  黎曦 《教育教学论坛》2020,(13):183-184
工程教育认证是实现国际间专业及其培养人才互认的主要途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团队结合新形势下工程教育实际需求,进行了课程改革和体系构建。根据以大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要求,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方面进行了相应改革,完成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持续反馈改进,学生的多项工程能力得到综合锻炼,教学改革收到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毕业要求和职业能力》(GAPC)第4版于2021年6月修订颁布,为华盛顿协议等成员国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执业资格注册互认提供了最新的国际基准。GAPC第4版突出可持续发展、跨学科、包容性和新兴技术,反映出国际工程教育改革新趋势:一是工程教育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紧密联系,强化可持续发展理念;二是工程教育关注工程与社会相互影响,强化工程伦理和文化的多样性、包容性;三是工程教育以学习产出为主线,强化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终身学习;四是工程教育与注册执业资格制度相关联,贯通毕业要求和职业能力。这对于持续改进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和认证工作,确保实质等效的国际互认,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带来诸多启示:一是及时推动修订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二是深入推进工程教育教学改革;三是大力加强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师注册制度的衔接研究。  相似文献   

7.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理念是学生中心(SC)、成果导向(OBE)、持续改进(CQI)。本文主要论述了工程认识课程在工程教育认证框架下,按照OBE课程流程进行的工程认识课程目标的制定—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考核。  相似文献   

8.
对大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是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环节。结合CDIO工程教育理念,以房屋结构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出发点,从改革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重视教师工程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探索了房屋结构设计课程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为了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加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技术能力培养,我校在化工类本科教学中,以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整合教育资源,搭建能力培养平台,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着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互主体性教育主张教师和学生建立平等关系,使学生同样成为教学的主导者。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实践教学环节是落实互主体性教育最有效的载体。通过开展师生共同参与“双主体”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显性能力和隐性能力,改革现有的教学组织形式。落实互主体性教育,符合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长远利益。  相似文献   

11.
以天津大学化工学院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为例,从教学方法、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三方面入手,介绍了以学生为中心,借助信息技术拓宽课程内容和国际视野等化工大类专业课程及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列举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创新能力、学科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等课程思政切入点,以及多元评价体系的构成,为构建有高度、有深度、有创新...  相似文献   

12.
采矿专业英语作为矿物资源工程专业学生的主干专业课之一,对于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培养现代化复合型采矿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目前采矿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成果导向教育(OBE)模式进行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实践改革,对改善采矿专业英语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培养铀矿采选国际化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实操和创新能力的一个基本要求。在实现实操和创新能力提升过程中有必要强化学生认知能力培养的创新训练教育理念,并提出注重专业认知能力提升、注重与学科竞赛相结合、注重校企合作的就业创业商务实践的3层级递进的人才培养策略。通过实操和创新能力提升,实现专业与岗位相通、教学过程与企业运营相通、实践内容与职业标准相通,高校与地方政府融合、教学单位与企业单位融合、教学内容与实操和创新训练融合,最终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14.
智能制造的迅速发展使传统工科专业教育面临新机遇、新挑战。从智能制造发展趋势和冶金工程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出发,阐述了“冶金流程工程学”课程的教学目标,详细分析该课程的教学现状以及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系统工程理论与冶金流程工程学相融合的教改思路,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初步尝试,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目前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剖析,提出了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指向的师范专业课程体系、提升师范教育教师的职业能力、加强师范生职前培养和创新教学能力培养等改革方向,探索和创新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加快师范教育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  相似文献   

16.
教育不单单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施探究式教育和工程素质教育的结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医工结合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必由之路。该文分别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介绍了在生化制药实验教学中应用工程观点进行创新实验教学探索的改革与实践。  相似文献   

17.
基于国家"新工科"教育改革方向,立足学校"工学并举"的实践指导思想,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改革进行讨论和研究。在国家大力倡导"新工科"教育的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改革研究已经迫在眉睫。本文围绕这一主题,对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实践教学进行探究,分析土木工程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实践改革措施,以期通过实施改革后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具有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土木工程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18.
多年的教学改革证明旅游实验教学中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零距离。更重要地是实验教学中心可以在保证本科生基本教育的同时,结合旅游管理学科的跨学科、交叉性特征和本科生、研究生培养层次侧重特征,发展设计一个交叉融合了基础维度、专业维度、综合维度、创新维度和动态维度5个维度的呈现基础认知实验、专业能力培养、学科应用创新和产业应用研发4阶段发展特征的本科与研究生协同发展的衔接性实验教学体系。基于此体系将为旅游行业培养不同层次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同时还为旅游学科研究生创新教育提供示范与参考。  相似文献   

19.
针对微电子行业对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的需求,课程以培养具有时代担当精神、扎实专业基础和创新能力的未来行业领军人才为目标,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坚持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以课程思政为统帅,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的有机融合。以课堂研讨和实践教学为两个抓手,开展产—学—研融合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以学科竞赛、大创项目等为牵引,鼓励学生参与创新活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辅助手段,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增强课程的生动性,扩大课程的影响力。改革解决了工科教学中课程思政融入性差,课堂与产业和学科前沿脱节,学生实践能力弱、创新能力不足,以及课程辐射面小的四大痛点问题,并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根据环境工程专业当前实验、实践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构建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实践教学新体系。新体系包括6门实验实践课程,即污染物监测与分析、电工及金工综合大实验、环境工程综合大实验、环境规划及工艺设计、环境工程教学实习和毕业综合实习。构建的实验、实践教学新体系,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环境工程专业当前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而且能节约实验仪器设备和场所,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实现卓越计划和专业综合改革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