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现象中有两种特殊的情况——使动和意动。为叙述方便,通常把用作使动或意动的词叫使动词或意动词,把有使动词或意动词的句子叫使动句或意动句。在使动句或意动句中使动词或意动词都作述语,语法结构都是:  相似文献   

2.
人教社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句。课本将“东封郑”注为:“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封,疆界。这里做动词”;将“肆其西封”注为:“往西扩大边界。……肆,延伸、扩张。封,疆界。”同学们按此两注翻译句子实难准确表达原意。“东封郑”的“封”从课本注释看,显然是把它看作名词活用作使动词了,其实“封”在此句中是名词活用为意动词,是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在结构上基本相同,所相差的是成分之间的关系。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意动用法是“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  相似文献   

3.
文言词活用中的使动、意动和为动用法,不少语法专著已多有论述。但是,文言词活用还构成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翻译时,它要由“用”这个特殊动词和它后边的名词(有时也会是形容词或动词)组成词组,作为活用文言词的状语,再与这个活用文言词共同涉及对象,形成动宾  相似文献   

4.
“以……为……”是古汉语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凝固结构。它的用法主要有四种情况:一是“以”、“为”都充当动词,连用构成兼语式的意动句;二是“以”、“为”都作动词,连用构成兼语式的使动句;三是“以”作介词,用“以”构成介宾短语作动词“为”的状语,表示动词“为”所凭借或依据的对象;四是“以”充当连词,与连词“为”连用,表示“为”这个动作是“以”前面动词所表动作行为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一、训练目标在句式的训练中,我们主要是抓好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几种特殊句式:1.判断句文言判断句的典型形式是在主语后面用助词“者”表提顿,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帮助判断,即“…··者……也”,也可转变为以下几种格式:“……者也”、“……者……”“,…··也……”有时也用动词“为”表判断,还有用副词一乃、则、即、亦、必、诚、皆、悉、固”等兼表判断。2被动句文言被动句的常用格式:①用介词“于”表被动;②用介词“为”表被动;③用介同“为……所”表被动;④用”见”表被动;⑤用“……见……于……”表被动;⑤用…  相似文献   

6.
童区寄者,柳州荛牧儿也。《文言语法》:表示提示和停顿的语气词“者”字,其中一种用法是用在判断句的主语之后,这种句子一般是不用“是”义诸动词的,此句即例。《古汉语虚词》:“者”字作为语气词,表提示。其中一种用于判断句,主语用“者”提示,谓语用“也”终结,而不用系词。这句可译为“一个名寄的儿童是郴州砍柴草和牧牛羊的小孩”。《古汉语虚词》:“也”有时用“……者,……也”的格式。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墟所卖之。《文言语法》:“布”在此句中是名词作副词用。有些名词和名词语用如副词的,或者表示操作的工具和方法,这类用法可以加“以”字来解释它。这句的“布囊其口”可译为“以布囊罩其口”。(评笺)“布”是名词,在此用作状语,表示动词谓语“囊”的工具。“囊”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罩”的意思,“蒙”的意思,“掩”的意思皆可。寄伪儿啼,……力上下,得绝,《文言语法》:“力”是名词,在此作副词用。“力上下”可译为“用力地一上一下”。《文言词语汇释》:“力”是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上下”的方式。  相似文献   

7.
高语一册301页有一条练习题,其中有一句“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注为:“客,ke,门客,这里是意动用法,“把……看作门客的意思.”不少教师据此讲授,将“客”作为意动词,甚为不妥。有些意动词和作状语的名词都可译成“把……当作……”.例如: 1、往年在短褐,侣木石.(《中山狼传》) 译:过去穿着短短的粗布衣,把木石当作伴  相似文献   

8.
凡句,主语使宾语具有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内容,即为使动句;使动句中的谓宾关系为使动关系;其中的谓语动词可称为使动词。凡句,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内容或主语把宾语看作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内容,即为意动句;意动句中的谓宾关系为意动关系;其中的谓语动词可称为意动词。 仅从理论上如此谈“使动”和“意动”,似乎并不困难。问题是怎样依据理论去分析和解释具体的句子,谬误和分歧往往就在这里产生。学者们在注释或引例时,各持己见,然皆不申述理由,以致读者是非莫辨,无所适从。本文拟把教学中碰见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古汉语语法学界主张名词具有意动用法的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实际上名词并不存在这种用法。理由有二:其一是主张名词具有意动用法的人忽略了名词用作动词后在词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其二是主张名词具有意动用法的人忽略了古汉语的“以……为……”式的结构关系和表义方面的复杂性。文章认为,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与它所带的宾语之间不存在意动关系。  相似文献   

10.
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活用是文言中相当普遍的现象。实词的活用一般分为名词的活用,包括活用为一般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和直接作副词;动词的活用,包括活用为名词和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活用,包括活用为名词,一般动词,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这些活用现象是我们今天用现代汉语的眼光去看待它的结果。所以,我们还是应该善于从某个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和在语境中的意义出发,去辨析、判断它属于哪一种活用现象。有些实词的活用可以从语法角度辨析。名词作副词的语法条件是:名词放在动词前,不构成主谓关系,而是对动作行为起修饰、限制作用。形容词、动词活用为名词的语法条件是:形容词、动词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  相似文献   

11.
[解析]A。句意“她不让她女儿在河边玩。”动词let的意思是“让……”。常用于“let+人+动词原形”结构中,意思是“让某人做某事”。  相似文献   

12.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词类活用的结果,它们在没有使动词“使”、“令”等和意动词“以为”、“以…为…”等的情况下,两者在形式上是相同的,尤其是用作使动或意动的是名词和形容词。因此,要区别其用法,必须对这种特殊的动宾结构在上下文中所  相似文献   

13.
【备考指导】 解答文言文阅读题,必须理解文言与现代 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要掌握判断句、疑问 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变式句。 一、文言判断句特点及翻译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主要用判断动词“是”  相似文献   

14.
“动词+形容词+名词”(V+A+N)是一个有歧义的句法格式,它的句法层次可以是“V+(A+N)”,也可以是“(V+A)+N”,在两种组合层次中,句法结构表达的意义不同。“节律常规”即汉语音节组配的倾向性,它对“V+A+N”格式的歧义的形成有显著的作用。本文从“V+A+N”这一句法格式出发,讨论了韵律因素对歧义格式和歧义度的一般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以……为”式既可表名词的意动用法,亦可表名词的使动用法.而许多人(包括一些语言学家)却不明乎此,他们误认为凡用“以……为”式来训释的名词皆为意动用法,这是一种认识上的片面性,故有讨论的必要。下面试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6.
中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翻译文言文的主要方法是直译法。它的基本要求就是如实地表达文章的本意,做到不误解、不遗漏、不滥增;语句翻译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直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方面:一、从具体语境中释词译句要准确翻译文言词、句,必须首先了解清楚这些词句所处的环境。例如《桃花源记》“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里的“外人”不可译为“外国人”。联系上文,可知与“外”相对的“中”是指桃  相似文献   

17.
要翻译好文言文,除了要有扎实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知识功底外,掌握好翻译的方法也是十分必要的.翻译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中关键性实词、虚词及一些文言句式的掌握,以及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能力.在答题时应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做到"字字有对应,句式有体现,不出现语病,句意不改变".但是,由于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学生在答题时常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失误,造成一些不该出现的"硬伤",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18.
吕志峰 《语文学习》2010,(1):43-43,46
问:《信陵君窃符救赵》中有一句“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对“急人之困”之“急”的翻译.有人认为是为动用法,译为“为……着急”,有人认为是意动用法,译为“以……为急”,恳请赐教。  相似文献   

19.
《鸿门宴》中“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一句,课文注释“王之”就是“以他为王”,套用意动用法的翻译形式,不少学生认为“王”是意动用法,实际上却是使动用法。  相似文献   

20.
古汉语的特殊动宾关系,在语译的时候,往往要通过某种媒介的帮助,才能显示其特殊性,由“使”充当语译媒介的功宾关系,其动词的用法叫使动用法,它表示动词对宾语有使令意义,由“认为”充当语译媒介的动宾关系,其动词的用法叫意动用法,它表示动词对宾语有意谓意义.而由介词“把”充当语译媒介的动宾关系,其动词的用法,当可比照使动、意动的称谓,称为把动用法.它表示动词对宾语含有“把宾语怎么样”的处置意义。在中学文言教材里,这种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