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荷叶圆圆的,绿绿的",谁来读?你读的荷叶不圆,也不绿。谁来读?圆是圆了点,还不够绿……就一句话,读一次,再读一次,读出感情来,读出感情来……当前这种"以读促悟"、"以读悟情"的课堂似乎是语文回归的路标了。殊不知,在长达九年的语文学习中,如此"有感情地朗读"浪费了多少宝贵的时间。试问,一千次没有内容的朗读能让孩子学到什么?拯救阅读教学,首先要对课堂中无休止的"有感情地朗读"说"不"。拒绝"有感情地朗读"  相似文献   

2.
【现象】《丰碑》最后一句话是 :“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 :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 ,还会属于谁呢?”某位语文骨干教师是这样教学的。【教学过程】师 :谁来朗读文章最后一句话?生 :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 :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 ,还会属于谁呢?(注 :该生没有读出反问语气 ,也没读出什么感情。)师 :(抓住时机引导评价)你们认为他读得怎样?生 :我认为他读得不好 ,因为这句话是反问句 ,他没有读出反问语气。生 :我认为他读得不好 ,他没有注意句子中词语的重音、低音和语气的快慢。师 :你们认为文章的最后一句该怎样读呢?生 :我认…  相似文献   

3.
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味蕴藏在朗读里。朗读是教学语文的根本大法,丢掉一个‘读’字,几乎什么都不会有了,包括‘人文性’。"教学中,我们应创设美读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在情意绵绵的朗读中读活文本,读出诗情,读出画面,品出诗味,感悟诗韵,使课堂散发出浓浓的语文香。教学《山雨》一文,我巧引学生读文想画,品味雨声,体味雨景,读出醇美的语文香。  相似文献   

4.
孙卫芳 《教师》2010,(34):74-74
“有感情朗读”,语文教师再也熟悉不过的字眼,“有感情朗读”已经日益成为语文园地里最具春意的一枝。于是,语文课堂上“读”占鳌头,“读”霸天下,“读”当一面。可谓语文教师之情有“读”钟。然而,当我们的语文课堂常常充斥着“美美地读”“有感情地读”“带着感受读”这些字眼;当不同体裁的课文、不同风格的作品的阅读都被“有感情朗读”“格式化”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该追问,有多少有感情地朗读是真正发挥了作用,多少有感情地朗读是真正让学生读进去了,又读出感情来了呢?动情之后是什么?动情之外还要什么?值得我们深忧与反思。  相似文献   

5.
这是安庆专区实验小学六年级最近一次语文讲读教学的实况记录,教者是李让伯老师。这一课因为结合作文指导,共教了三个课时。第一课时教师:“我们今天学习第十课。”学生迅速地打开课本,教师问:“这一课的题目是——?”学生轻声读出课题:“人民英雄纪念碑。”教师随声板书课题说:“对,没有谁把‘碑’念成‘牌’。”接着教师指着课本插图说:“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个什么样子,请同学们仔细地看看插图。看了整个图形以后,  相似文献   

6.
常常为自己拙劣的引导满脸通红,常常为自己启而不发大汗淋漓……怎样才能引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味道?我思索着、彷徨着、苦闷着。一次次的学习、思考,一次次的摸索、尝试,给我带来了的一次次的成功、快乐。蓦然回首——教师可以在娓娓而谈的评价中,教会学生朗读;在润物无声的交谈中,启迪学生感悟,语文原来可以这样美。  相似文献   

7.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一遍 ,然后教师放映配有古典音乐的相关荷叶、荷叶池的图景供学生欣赏。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设置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看得认真 ,听得专注 ,很快便进入了课文情境。二、感知课文内容 ,引导主动参与1 出示与课文相关内容的图片文字课件 ,教师范读课文一遍。2 学生们听后评议。学生甲 :“老师 ,您读得很有感情 ,真好 ,我想像您一样读。”学生乙 :“老师 ,你读‘荷叶是我的摇篮’对‘是’字读得没卷舌 ,请重新跟我读一遍。”学生丙 :“老师 ,我想加上动作读这一句…  相似文献   

8.
贵刊一九七九年第二期发表的《读鲁迅散文〈雪〉》在解释“大阿罗汉”时说:“‘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一句,‘罗汉’之前加一江南民间习用口语‘阿’字,不仅突出了罗汉傻乎乎讨人喜欢的样子,而且使孩子们亲热、欢悦的感情溢于言表,著名的无锡泥塑‘大阿福’我们不就是这样称呼的么?”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在实际教学中,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并非难事,可读出感情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了。许多时候,我们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教师问谁能美美地读一读这句话,一位学生读了,教师觉得不美,于是重请一位,仍不美,  相似文献   

10.
一次语文课,教师发现学生对所提问题不知所措,便责怪他们:“我经常说‘书读三遍,其义自见’。如果用心去读,去感悟,怎么解答不出来呢?多简单的问题中医!”教室里更静了。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说:“老师,我知道‘书读三遍,其义自见’,可我读了不止三次了,还是不能理解。‘阅读’究竟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读才有效果呢?”  相似文献   

11.
在我们中学语文阅读课堂上,常常见到这样两种情况:一种是舍不得读,一堂课从头到尾都是老师讲,或老师问学生答;一种是使不上劲,课堂上有读,但质量不高,老师指导不到位。如有一位老师教《变色龙》这一课时,叫学生读出奥楚蔑洛夫因狗的主人变化而变化的几次对话的不同语气。学生怎么读,他都不满意,究其原因是老师没有指导学生弄明白读出什么语气来,怎样读出这不同的语气来。这两种情况都会影响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诵读训练是语文教学大纲从小学到高中贯穿始终的要求。古人提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的重要性。叶圣陶先…  相似文献   

12.
讲读完省编小学语文第九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以后,我对同学们说:“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请提出来。”一个同学说:“课文中‘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这句中‘蹲着’、‘半跪着’的各是谁呢?我不知道。”他提出这个问题后,我请同学们回答。一个同学说:“这个问题还不好回答?不管是谁‘蹲着’、‘半跪着’都行。”另一个同学说:“本文是作者的回忆。因时间长了,作者记不清楚了,所以就没有交代是谁?”很明显,这两种回答都  相似文献   

13.
呵护童心     
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 一堂语文课上,教学《乡戏》这篇课文(苏教版语文第八册),一位学生提问:“‘逢年过节’的‘逢’是什么意思?”一位女生兴致勃勃地答道:“是‘每逢佳节’……”见她说不下去了,我提议“将它代进去——‘每逢佳节’年过节。”“哈哈哈……”一阵哄堂大笑。  相似文献   

14.
<正>“爱你孤身走暗巷……战吗?战啊!……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暗号核对成功,我可以加入吗?话说,这到底是啥战队来着?“老铁们,我能看到全局,现在由我来指挥战斗!‘眼睛’放无人侦察机,‘土豆’召唤动力机甲,‘肖骡子’上空中炮艇,‘鲍鱼’从A点绕过去偷袭……”周末,我正战得如痴如醉。这时,爷爷走过来,说:“乖孙子,别玩游戏机了,来,看看爷爷小时候的玩具。”我一听,立马关了游戏机,去看看爷爷小时候的玩具有啥好玩的。  相似文献   

15.
付宁 《湖南教育》2007,(8):12-13
语文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有独特价值的。一位承担过多次公开课的语文教师深有感触地说:"决定公开课成败的,不是谁用了什么‘花招’,而是谁把课文上得最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怎样教学语文才是合适的?怎样教学语文才有利于师生的发展?这是我一直都在思考的问题。囿于经验和学识,我一直都没有找到正确的答案。但暑期赵志祥老师讲座上的许多话语却让我豁然开朗:
  “出来吧,‘牛角尖’里的老师们!回来吧,浪迹天涯的语文教学!当我们无知时,就不要不懂装懂。我们可以不知道,但是不可以这样知道,更不可以这样向孩子们表达与传授!……练好语文基本功,不做无耻的人;多读书,风雅从附庸开始!……淡化理解,淡化训练。……解决孩子存在的严重问题,始终要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每节课要有十分钟写字的时间。……让学生爱读书、多读书。放弃内容分析,为‘读’省下时间。降低教学要求,防止逐字逐句的过度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我们要求肤浅一点,孩子们往往表现得深刻一点。朗读教学贵在指导学生说‘人话’……”  相似文献   

17.
"有感情朗读",语文教师再也熟悉不过的字眼,"有感情朗读"已经日益成为语文园地里最具春意的一枝.于是,语文课堂上"读"占鳌头,"读"霸天下,"读"当一面.可谓语文教师之情有"读"钟.然而,当我们的语文课堂常常充斥着"美美地读""有感情地读""带着感受读"这些字眼;当不同体裁的课文、不同风格的作品的阅读都被"有感情朗读""格式化"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该追问,有多少有感情地朗读是真正发挥了作用,多少有感情地朗读是真正让学生读进去了,又读出感情来了呢?  相似文献   

18.
"读"是语文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但长期以来,阅读教学中的"读"总是被误解。教师更多的是在读的形式上变花样,诸如齐读、男生读、女生读、分角色读……像走马灯似的;或直白地要求学生读出什么什么感情。机械、重复、盲目的"读"充斥着课堂。屡屡失望之余,教师感叹:"‘读’真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阅读教学必须多读,多读必须有效,有效必须指导,指导必须得法。本期我们聚焦"读"的指导,以期引发大家对如何指导好"读"的重视与研究,让学生的读真正达到穿越时空藩篱,与自然、历史、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高度。  相似文献   

19.
阅读为谁而生?理解为谁进行?不同的阅读者会持有不同的阅读理念。学术大师陈寅恪先生主张:"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当代学者钱理群则强调:"要用‘心’去读,即主体投入的感性的阅读";当代作家马原倡导说:"读书要有慧根……读书是读‘表’与读‘里’的合一。"为什么这些年来语文教育界提倡"一千个读者眼里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阅读理解的方式?难道千差万别的阅读理解的方式背后没有普遍共通的规律吗?笔者试图探讨阅读理解的方式,不当之处恳请同人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20.
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平凡的生活中蕴涵着人间真情。“呼唤”不就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事情吗?一次我在作文课上一提出:“谁能学学平日里你的爸爸妈妈,还有邻居朋友是怎样喊你的?”这下可捅蚂蜂窝了,学生们纷纷模仿:“‘妮,冷不冷,快烤火吧!’一放学回家,妈妈一边准备饭菜,一边问我。”“‘孬,快点回来吃饭哩!’星期日妈妈总是这样唤我。”“‘娅,给,用吧!’同桌说着把橡皮递给了我。”“‘媛媛,你妈没在家,来我家吃饭吧!’我一放学回家,邻居奶奶就喊我。”……这声声呼唤,喊出了人间的亲情、友情、乡情,喊出新鲜的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