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5 毫秒
1.
本文从审美主体的个性差异、审美客体审美价值的主观客观性、审美价值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性及和谐美与缺憾美的审美价值等几方面试图阐明“美就是客体的意象与本体个性情趣的呼应与共鸣”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2.
挖掘教材美 培养想象力──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石家庄市第二教育学院王惠琴审美是由美的对象所引起的复杂的心理过程。审美的对象包括主体、客体两个方面,审美主体是从事审美实践活动的健全的“人”,审美客体是作为美的诸因素的社会生活、自然景物、艺术形象等。语...  相似文献   

3.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现代思维规律、合理思维结构以及科学思维方式、思维方法和思维技术的应用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关键。审美思维是实践主体对具有审美价值的客体对象所作出的能动  相似文献   

4.
接受美学是研究美学问题的风靡欧美的横向性交叉学科,它的思想以其活力和可塑性而为许多学科所汲纳和融化。它的“共同创造”论、“期待视界”论、“召唤结构”论,为我们研究商品的存在方式、商品消费的审美心态、商品美的创造提供了新的思维视野和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5.
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人的生产实践活动内涵着“三个尺度”:对象的尺度、主体的尺度、社会的尺度。客观性、主体性和社会性是实践的三个主要特点。因此,立足于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思维,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和社会性原则。  相似文献   

6.
变形,作为一种艺术方法,被广泛地运用于艺术的各个门类。它体现了审美创造过程中主体对客体的超越以及能动的渗透和改造。“变形”这一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本文所论用其狭义。确切地说,狭义的“变形”具有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指审美创造主体在一定的思想倾向、审美情趣的观照下,根据作品内容的特点和创作主体内在意绪的需要,对客观事物或社会现象的固有形态作有意或无意的“破格”描写,一般表现在对人物、事件、景色等作各种扭曲形式的描写。(二)指致使客体固有特征改变的审美知觉变异。即如吴功正先生所说:“对象的物理结构没有变化,只是主体的视角变化了,从而形成了对象图形的非固有性特征。……这种审美变形是由作家视角带来的,视角又是由审美知觉形成的。”  相似文献   

7.
审美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中介,它既是多维互动的过程性中介,又是情景交融的载体性中介,还是自我塑造的结构性中介。思想政治教育审美中介在其运作过程中具有对话性、存在形式上具有体验性、价值指向上具有超越性。美的创作主体、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审美间体四要素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审美中介的复杂系统,在“美的创作主体—审美主体”的关系间,内含着“美的创作主体—审美对象”“审美对象—审美主体”这两对审美范畴的中介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审美中介以审美对象引力、审美主体趋力、审美间体融力为生成动力,其构建须以情境渲染为手段、着力提高审美对象引力,以审美素养为依托、着力提升审美主体趋力,以共通感培育为核心、着力呈现审美间体融力。  相似文献   

8.
教师按照美的规律教学为审美化教学,学生站在审美的角度学习为审美化学习。在学生的审美化学习中,教师起着审美客体、审美主体和中介人的三重作用,即教师的形象首先是学生的审美对象,教师又是科学知识美的审美主体,同时又是架起科学美和学生之间桥梁的中介人。审美客体是教师的形象问题,审美主体是教师的水平问题,中介人的作用发挥如何则是教  相似文献   

9.
在哲学史上,几乎所有的哲学家和哲学派别都把解答真、善、美的问题作为各自哲学理论的终极目标和最后归宿,但是他们的研究角度和观点却存在很大分歧。在中国,真、善、美有时被视为“天人合一”的不同境界(所谓道的精神);有时被视为“知行合一”的不同境界(所谓儒的风范);有时被视为“情景合一”的不同境界(所谓释的禅意)。在西方,真、善、美有时被当作外部世界固有的特性或统一于外部的世界自身的统一(古代本原论);有时被当作主体的理性、功能、属性或统一于主体自身的统一(近代主体论);有时被当作人与外部世界的和谐或统一于主体与客观的具体统一(现代结构论)。虽然真、善、美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哲学派别和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且有不同的内涵或迥异的解释,但是绝大多数的哲学家都认为真、善、美属于同—个层次的哲学范畴,从而使得真、善、美的界碑混然,关系扑朔迷离。究其所致,我们认为构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在于没有理清哲学真、善、美的研究对象及其逻辑关系。有鉴于此,本文不揣浅陋,试就哲学真、善、美的对象及其逻辑关系问题略谈一己管见,以求教于理论界同仁。  相似文献   

10.
哲学形态学是近年来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古代哲学主要是本体论形态,与此相适应确立的主要是单纯客体性思维。近代哲学主要是认识论形态,与此相适应形成的主要是单纯主体性思维。当代哲学之所以以方法论为主要形态,这是由当代人们的实践方式及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决定的。随着人类实践的拓展,学科分化的加剧,现实生活给哲学提出的迫切问题是探讨为人的实践活动所分化了的主体怎样才能正确地把握客体,在新的基础上达到主客体的统一。哲学的方法论功能,集中表现在它主要是为人们提供思维方式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思维做出的重大贡献就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从实践观点出发的、具有崭新特质的思维方式———“实践思维”,它既突破了以往思维方式的局限性,又吸收了单纯客体性思维、单纯主体性思维的合理性,使人类思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相似文献   

11.
用无功利美或审美界定艺术并不符合艺术发展实际,也是对康德"审美无功利"思想的误读、误用。审美无功利主要集中在审美主体的态度上,侧重自然美,并非艺术美。康德曾较为明确地指出了艺术美属于"依附的美",并非"自由美",并且认为"依附的美"才是"美的理想"且高于"自由美"。康德对"美的艺术"说明和划分及其对无功利审美原则的应用,只是一种类比和尝试,并非成熟的艺术理论。  相似文献   

12.
人类思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 ,即形式逻辑、辩证逻辑、模糊逻辑。相应地 ,美的本质问题也经历了这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 :美的“主观论”、“客观论”等单一性规定的形式逻辑 ;第二阶段是 :美的“主客观统一论”等多样统一性规定的辩证逻辑 ;第三阶段是 :美的“真空”论、“一切”论、“无所不在”论等绝对性规定的模糊逻辑。它们的思维空间若用现代数学中的集合来表示 ,那就是 :(0 1)、[0 1]、{0 1}。可以说 ,人类对于美本质的认识 ,迄今 ,所有的定义和解释都不可能超出这三种逻辑形式  相似文献   

13.
论美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作为人类可以反映到的事物的一种属性,本质上是一种非物质性的客观存在的关系属性。美这种存在,与人类意念正方向指向有关。人类既是美形成条件中两种客观存在中的一方,又可作为审美的主体。美在主体之外,不是主客观的统一。各种形态的美,都是关系属性。分析意念正方向指向和美的构成关系,可最终揭开美的本质和审美现象的诸多谜底,可阐释美及美的观念形成变化的诸多原因。  相似文献   

14.
How do childhood memories and social stereotypes colour emerging teacher identities? What images of “teacher” silently direct the ways in which we teach and think? Is our teaching practice consistent with our personal teaching philosophy? Are we sufficiently aware of influences past and present? By analyzing student teachers' and experienced teachers' drawings, this paper explores many stereotypes and contradictions in teacher identity and teaching practice that are often ignored or left unexamined. We suggest that drawings provide an excellent forum for necessary (self-) reflection by bringing to light nuances and ambivalences in teaching identities that might otherwise remain hidden.  相似文献   

15.
知情意统一的原则、真善美统一的原则、德育与美育内在统一的原则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遵循的美学原则。加强主客体互动,实现教育形式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发挥主体形象美;注重载体的形象性特点,实现德育活动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实现校园环境美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美学途径。  相似文献   

16.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30年间,中国美学经历了较为复杂的转型期。我国审美文化研究既有别于抽象的美学玄学,又有别于具体的物质文化实践。当代审美从各种视角对当代中国审美文化进行了多维透视,而其中也存在着人文内涵不足、视野偏窄的缺陷。在文化工业的压迫下,美学已不再是单纯探讨“美”的学科,“丑”大量地涌入艺术殿堂,丰富了艺术现象。显而易见的是各种“伪美”现象充斥着我们的视听世界,在大众的非理性精神思考下,这种对“伪美”的追逐是一种审美短视的行为,从它背后透露出的是大众异化的审美态度。  相似文献   

17.
《说文解字》的“心”部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通过对“心”与思维、情感的关系以及古代哲学对“心”认识的阐释,我们可以管窥中华思想的独特性与传承性。  相似文献   

18.
道家思想的核心范畴和最高追求是“道”,在其思想起步的地方并无专门之心去“求美”,但“道”在运行过程及对人生的影响中,不期然而然地指向了一种最高的美学精神,也即庄子说的“大美”。一方面,“大美”是一种道的可感形式;另一方面,对“道”的体认需借助于美的活动和精神。天地运行是道的显现形象,天地之大美即是道的可感觉形式,而天地的审美之维在于其整全、无限、无为的特性。道家美学思想通过对道和天地大美的体认而立足于人和人生,对走出现代教育的困境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以天地大美立教,强调“内养”之“修道”,此修道过程也是成就生命之大美的过程:其培养的理想人格是完整而丰富的人,因此需要警惕现代教育中知识技术对“道”的分裂和遮蔽;教育之本性在于以有限的“教”启示和通向无限的“道”,因此需要注意解脱于有限的教育内容和载体的束缚;教育应无为而无不为,因此需要顺任自然而非威慑强制,以道主知,还天地万物以生机。  相似文献   

19.
中西哲学的分野不在其是持“天人合一”的观念还是持“主客二分”的立场,而在其“天人”观和“主客”观各有其特征和内涵的侧重。通过对先秦和古希腊哲学的分析,可以得出这个结论。先秦和古希腊哲学都有关于“天”“人”关系的思想,而且可以说都是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核心内容的。其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的“天人”观主要是从性情的角度来讨论的,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人的生命活动中的行为实践问题,主要是道德论意义上的,而后者的“天人”观则主要是从理性形式的层面来讨论的,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人的生命活动中的认识问题,主要是认识论意义上的。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基本命题—主客关系问题进行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实践活动为出发点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与作为德国古典哲学源头的康德的实践哲学在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实践的主客体关系及实践的目的等四个方面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区别,其区别之处正是马克思实践观对康德实践观的超越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