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两大派别的根本对立,反映在实践观上,表现为唯物主义实践观和唯心主义实践观的根本对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继承和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和继承德国古典哲学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读懂康德哲学实践观,理解其实践活动主观能动性,认清其唯心主义实质,有助于深刻地理解、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  相似文献   

2.
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两大派别的根本对立,反映在实践观上,表现为唯物主义实践观和唯心主义实践观的根本对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继承和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和继承德国古典哲学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读懂康德哲学实践观,理解其实践活动主观能动性,认清其唯心主义实质,有助于深刻地理解、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终结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二元对立的局面,在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感性世界"理论彻底与简单的实在论与怀疑论划清了界线。马克思的"感性世界"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康德的"感性世界"理论的继承与超越,同时与卡西尔的符号形式哲学对世界的属人的文化特性的观点也有内在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4.
实践和理论的关系问题是贯穿整个德国古典哲学的一条基本线索。康德、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对理论和实践辩证关系的阐释表明,实践高于理论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合乎逻辑的历史进程,经历了猜测、萌芽、发展和形成四个阶段,为列宁在唯物主义基础上提出"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5.
"自由人联合体"概念具有确定历史坐标定位的重要意义,它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形态特征的指认,是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判断。法国大革命以后,德国启蒙运动对英法启蒙形成的自由观加以反思,并在康德处达到"彻底自由"的高度,又在黑格尔思辨哲学中实现了自由逻辑形式,马克思通过实践的路径继承和超越了德国古典哲学所形成的自由观,将赫尔德的"归属"、康德的"自主"和黑格尔的"整体"科学地加以综合,最终完成了"自由人联合体"与唯物史观的同构。  相似文献   

6.
该文以对话形式论述了马克思唯物史观新哲学中实践标准与生产力标准的统一关系问题 ,认为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在唯物史观之外讲实践 ,忽视生产劳动实践观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 ,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模糊了马克思唯物史观新唯物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邓小平用生产力标准深化了实践标准 ,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又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唯物史观实践论的生产力标准哲学。文章还从主、客体尺度上论述了生产力标准的结构问题  相似文献   

7.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马克思则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继承者、实践者和创新者;康德与马克思的自然观有着一定的继承和发展关系,但两者在主体性问题、自然伦理问题、认识论问题以及方法论问题上有着重大的理论分野。  相似文献   

8.
作为"实践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是其主导原则和核心范畴,是一种"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要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必以历史的视角,梳理"实践观"嬗变的基本脉络。从亚里士多德始,经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到马克思,"实践观"的内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马克思以批判的武器,建立了"科学实践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果,科学实践观获得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该文以对话形式论述了马克思唯物史观新哲学中实践标准与生产力标准的统一关系问题,认为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在唯物史观之外讲实践,忽视生产劳动实践观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模糊了马克思唯物史观新唯物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邓小平用生产力标准深化了实践标准,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又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唯物史观实践论的生产力标准哲学。文章还从主、客体尺度上论述了生产力标准的结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罗连祥 《文教资料》2011,(11):109-110
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资本主义大发展的时代,同时也是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化时期。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康德和黑格尔等一批著名的德国古典哲学家,他们将德国古典哲学发展到了顶峰。本文通过对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分析,指出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并非意味着"消亡",它以德国工人运动为继承者,以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新形态表现出来,从而显示出了德国古典哲学的革命性品质和巨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形成了科学实践观。在标志着马克思哲学形成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把科学的实践观作为自己全部哲学理论的基石、原则和出发点,提出和贯彻了一条从物质实践出发去考察自然、社会、人以及人的认识的新唯物主义哲学路线,因此,马克思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我们不仅要坚持实践唯物主义基本思想,更重要的在于自觉地按照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办事,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发扬人民群众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2.
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一位代表,他跳出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圈子,使得唯物主义重返哲学。但是他无法把握实践这一人的根本存在方式,他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是抽象的,这使得他无论在自然观领域还是社会历史领域都难以摆脱旧唯物主义的框架。马克思从科学的实践观角度出发,深刻揭示了人的社会本质,构建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在批判费尔巴哈以及以往哲学缺陷的过程中实现了哲学史上的真正超越。  相似文献   

13.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核心内容和精髓所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第一次作为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之点,作为新世界观的萌芽而集中地提出来,并从实践的角度说明自然观、历史观、认识论和人。标志着马克思和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在马克思本人的思想发展史乃至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马克思的实践观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讲的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而不是"全部哲学的终结"。认为德国古典哲学终结以后全部哲学都终结了是不符合恩格斯本意的。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过程中,创立了现代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没有马克思的哲学或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正确的。德国古典哲学终结以后,不仅产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且产生了很多流派的西方哲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哲学形成的基石是科学的实践观,而科学实践观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观的价值性和唯物史观的真理性的统一。丛大川先生的实践人道主义新体系,就其与传统的辩证唯物主义相比而言,具有显扬马克思哲学革命人道主义的重要特征,强调其改造世界的革命批判性,突出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性以及辩证法的主体性等优越之处。但若与笔者主张的马克思哲学两层次构成的实践唯物主义相比,则又有缺少唯物史观的社会发展规律性、价值性与现实生活相脱离的空悬性以及辩证法尚未达到现代化等不足之处。因此,这一新体系应是关于马克思哲学的革命人道主义价值观的系统理论,而不宜看作是马克思的全部哲学。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把实践理解为感性的对象性活动,理解为主体实际改变对象世界从而也改变自身的活动,即理解为主体改造世界和改造自身的统一。马克思的实践观是在批判黑格尔及其哲学体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马克思在对费尔巴哈的宗教观进行批判时指出,宗教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决不是悬浮于现实生活之外而是根源于现实生活之中——世界、国家、社会之中,揭示了宗教的世俗基础。马克思指出,只有在实践中使世俗基础革命化,才能消灭宗教。显示了马克思哲学是实践的、批判的,是对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超越。  相似文献   

17.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实践哲学的创始人,他最早明确地着眼于实践来研究人的行为,使"实践"成为重要的哲学范畴和实践哲学的主题;而康德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创始人,实践思想是其哲学的重要内容。着重对康德和亚里士多德哲学实践范畴进行较为详细的比较,试图理清两位哲学家哲学实践范畴之间的共同点与差异点。  相似文献   

18.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实践哲学的创始人,他最早明确地着眼于实践来研究人的行为,使"实践"成为重要的哲学范畴和实践哲学的主题;而康德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创始人,实践思想是其哲学的重要内容。着重对康德和亚里士多德哲学实践范畴进行较为详细的比较,试图理清两位哲学家哲学实践范畴之间的共同点与差异点。  相似文献   

19.
诠释马克思哲学实践观所依据的文本应当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全部著作,最主要的应当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哲学著作。如果只依据马克思的早期哲学著作来理解他的实践观,就很难摆脱从认识论和人本主义视角解读马克思哲学实践观的偏狭性。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诠释实践观点,认为马克思哲学语境中的实践是指人的自我生成活动,能变为全面诠释实践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通过批判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旧唯物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第一次明确地把实践的观点作为区分新、旧唯物主义的分界限,指出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缺点在于它不理解实践活动的伟大意义。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正确解决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强调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标准,从而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