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霞 《成才之路》2023,(18):101-104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体育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体育技能的提高,还要注重德育的渗透,重视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体育教学蕴含十分丰富的德育素材,教师要进行深入挖掘和梳理,不断改进和优化德育渗透模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具体而言,可采取以下策略:教师要融入学生当中,实施即时性德育渗透;利用体育学科的特点,提高学生思想认识;运用多元教学方式,提高德育效果;完善体育评价机制,提升学生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2.
“立德树人”是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理念所提出的根本性任务,德育是学校教育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在“立德树人”的视角下,对初中体育与健康课进行德育透视,能够更为深度地解析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德育价值体系内容。就体育、德育方面来分析,目前我国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德育落实不到位,其教育会滞留在书本方面,教师也会过于关注学生运动能力的发展,而忽视了学生的体育品德。所以,在“立德树人”的视角下,必须要深入地开展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德育透视工作,转变学生固化的运动思想,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创建更具体系性的德育目标,发挥出德育透视在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应用价值,解决其课程变革存在的实际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天津教育》2014,(11):2+4+65-66
在原有体育特色的基础上,天津市河东区中心东道小学将德育、智育、体育三者深入结合,“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得到有效贯彻。大课间、无体育课日活动课、体育家庭作业,保证学生每天体育活动超过一小时;自10月起至第二年4月底每天开展集体长跑和绳毽活动,做到活动全员化;每月一项校级竞赛;有较为实用的班级、教师、学生考评体系;建立学期工作完成情况报告制度,保证各项工作的落实和效果。学校开展了“健康杯”广播操比赛、“技能杯”绳毽比赛、“阳光杯”足球基本功比赛、“冠军杯”体能测试赛、“智慧杯”棋类比赛。在各项工作开展中,几年来无一例体育安全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刘保谦 《云南教育》2004,(26):27-28
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其良好的道德行为和意志品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从德育、体育与劳动教育等不同角度反复强调,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不仅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具有服从组织、遵守纪律、艰苦奋斗的良好意志品质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说:“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可见,国家早已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指明方向,体育要与德育、智育融合构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天府一小的“雅正”课程体系里,体育不仅是“育体”的课程,更是一门“育体”“育德”“育智”三育相融的课程。  相似文献   

6.
蒋敏 《江西教育》2023,(15):32-33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发掘德育素材,渗透德育观念,引导学生的德育实践,从而追寻“历史之真”“历史之善”“历史之美”;要借助历史长河中相关的事件、人物等,渗透与融入德育。教师要通过初中历史教学的德育化,充分地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彰显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7.
体育教学中师生心理的相融曹丽萍心理相融指的团体或群体中的成员心理协调一致.在体育教学中的心理相融主要指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最佳配合.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阶段,恰当的体育教学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那么,怎...  相似文献   

8.
蔡元培德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德育思想中许多内容对高校现在进行德育仍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德育原则上,他强调“尚自然,展个性”;德育措施上,强调“三个重视”:重视实践,重视自我教育,重视智育、体育、美育等的育人功能。蔡元培德育思想对高校德育的启示:思想观念层面,德育工作要以人为本,为学生服务;实践方式层面,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重视开展自我教育;注重寓德育于智育、体育和美育中,尤其是要将德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去。  相似文献   

9.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较普遍的现象是,教师在孩子出现问题前进行空泛的说教,或是孩子出现问题后进行严厉惩罚。教师习惯性地告诉学生“什么不能做”,但学生往往抵触反感,经常“就要那样干”。老师们常常喊着“新德育”的口号,却始终走在传统德育的路上,导致德育效果不佳。为此,南江县长赤镇小学提出“美格少年养成策略”,实施“导练励”相融的操作体系,方法上指向“培育”和“生成”,让学生在德育活动中塑造最美自己,遇见最美自己。  相似文献   

10.
崔平川 《辅导员》2011,(24):35-35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也因此,德育工作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提到了最重要的位置上。为了更好地将学生培养成为“仁义、道德、诚信等”谦谦君子和窈窕淑女,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身为班主任的我又重新审视和制定了班级的德育主题:“让感恩与快乐同行”、“让文明与和谐共存”“让实践与创新相融”.  相似文献   

11.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经常会碰到一些所谓“胆小鬼”,只要一提到体育比赛,他们就紧张。一些学生因为害怕参与竞争,而埋没了自己的体育才华;一些学生待教师已经抽到其他学生表演时,却在下面悄悄地模仿;还有一些学生偶尔被老师点名展示时,总是扭扭捏捏,满脸通红,因为胆怯而不敢回答和展现自我……这些胆怯现象在小学生中并不少见,  相似文献   

12.
学校体育对提高新世纪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大学生在学校体育活动中或竞赛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形成的竞争与合作、对抗与磋商、服从与反抗、成功与失败、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行为,会迁移到日常生活、学习、社会工作中去,有利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学校体育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体育竞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的竞争精神;体育教学的特殊教法为学生提供了人际交往的时空。  相似文献   

13.
渗透德育,要做到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良好思想品德修养、科学文化修养和体格健康的合格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把体育和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体育教学中德育的功能。本文就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问题谈几点具体做法和认识。  相似文献   

14.
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着巨大挑战。学校作为未成年人德育工作的主阵地,担负着促进学生道德成长与发展的重要使命,课堂教学又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主渠道。语文课教学具有学科自身的特殊性,在渗透道德教育过程中,应通过创设良好情境,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道德教育;协调智力发展与道德成长两大目标.实现教育效果“双赢”;创设互动平台,达到教师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互促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德育提供技术支持,实现现代技术与传统德育目标的“对接”。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基于“德育引领五育共进”的高职院校学生评价体系构建路径:突出“分类评价、个性发展”,优化综合评价体系;突出“多维观测、多元评价”,完善德育评价体系;突出“四维互补、智能监测”,优化体育评价体系;突出“有机融合、创新形式”,改进美育评价体系;突出“系统思维、价值体认”,构建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突出“分类考核、多元评价”,完善学业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依据高师培养目标,指出重视体育教学中德育功能的必要性、重要性,并提出发挥高师体育教学的德育功能应该做到:一、确定高师体育教学的德育目标;二、充分挖掘体育实践中的德育因素,实行针对性施教;三、充分发挥教师的身教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7.
学校体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学校体育的意义首先是通过学校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而体现出来的;其次可以从其为四化培养合格人才的角度得到验证。加强学校体育,要注意四个基本问题:1置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平等的地位;2正确处理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之间的关系;3体育要和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协调发展;4贯彻“三个面向”方针,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加强改革,实现学校体育自身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根据现代体育发展的趋向,指出未来体育发展的特点是:体育的社会化;体育的娱乐与多样化;体育的终身化;体育的国际化;体育的科学化;体育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因此,未来民办高校体育的整体战略思想是:在身心和谐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终生体育锻炼的养成,以快乐体育为主体,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达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建议:培养学生社会化意识;顺应高校体育发展潮流,民办高校体育课内容的设置也应灵活多样化;加强“终身体育”思想的教育,系统学习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精修1~2项运动项目;培养未来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  相似文献   

19.
我校不断更新德育工作理念,引导教师逐步从“制约性德育”转向“主体性德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德育实效。在德育标准、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途径、德育管理以及德育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实践与探索,逐步形成了学生自主性管理的德育新格局。[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德育理论与实践是水乳相融的关系。规定德育性质、原则、方法等原理的根性理论解决了德育是什么的问题,保证德育实践规范、有序;主体性德育理论告诉我们,德育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幸福成长;具有学校本土特征的德育理论指导着学校德育特色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