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硬质合金麻花钻对二维正交编织结构碳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2D C/C-SiC)进行了钻削试验研究。通过分析钻削的过程,研究了钻削加工参数对钻削轴向力、力矩以及孔加工质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钻削加工参数对钻削轴向力及力矩影响很大,轴向力和力矩随着进给速度的增大逐渐增大,随着钻头转速的增加而减小。所以,采用较小的进给速度和较大的转速可以提高孔的加工质量。  相似文献   

2.
以ANSYS通用有限元为手段,使用非线性分析方法,对纤维缠绕复合材料压力容器进行有限元分析,在此模型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压力容器的渐进损伤,以失效因子为参数,讨论了失效单元逐层失效的过程。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压力容器在2.0MPa时树脂完全开裂,最初纤维断裂出现在应力为8.1MPa的桶身与封头连接处,而后经向纤维逐渐断裂,此位置最终在8.9MPa下纤维全部断裂。  相似文献   

3.
基于钻削加工中单元切屑的受力模型,对单元切屑在排出过程中的受力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相应的排屑力方程;借助MATLAB软件对轴向振动钻削的排屑效果进行了数值仿真,进行了相应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轴向振动频率和振幅是影响排屑力大小的主要因素,随着振动频率和振幅的增大,其排屑力也随之增大.因此,与普通钻削相比,轴向振动钻削具有更好的排屑效果和加工质量.  相似文献   

4.
数控铣削加工过程中残余应力分布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数控铣削过程中的铣削力分析,并利用测力仪测量各参数下的铣削力,最后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相应的数控铣削力数学模型.同时将数控铣削加工机理与弹塑性变形理论相结合,从理论上推导出在数控铣削加工过程中,数控铣削力与残余应力之间的关系,并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可有效地分析数控加工过程中铣削力对工件残余应力分布的影响规律,为实际数控铣削过程中控制铣削残余应力分布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基于轴向振动钻削的基本原理,分析了振动钻削对孔出口毛刺的影响状况。研究表明:由于轴向振动的附加,振动钻削过程具有变厚切削、脉冲切削和变角切削的特性,从而改善了断屑状况、减小了轴向分力、改善了钻头工作角度,最终有效减小了工件材料的塑性变形,抑制了孔出口毛刺的生长。  相似文献   

6.
利用高频感应钎焊技术制备单层金刚石薄壁钻头,钻削工程陶瓷材料,观察统计金刚石磨粒的磨损状态,分析钻削过程中轴向力及扭矩与金刚石磨粒具体磨损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随着钻削的进行,金刚石磨粒的磨损形式为完整、磨平、微破碎、宏观破碎和脱落;磨粒的磨损形态与轴向力和扭矩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同时,轴向力及扭矩的变化又会加速磨粒的磨损。并在此基础上,初步讨论了磨粒的形貌与陶瓷材料的去除方式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先对振动钻削进行简要的介绍,设计出振动钻削实验方案;利用实验室研制的液压低频轴向振动钻削实验系统,对铸铁、铝合金和碳钢进行振动钻削实验,根据所采集的负载扭矩与钻孔孔径尺寸值数据,对普通钻削与振动钻削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证实了振动钻削具有降低钻孔负载扭矩、提高钻孔质量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采用BP神经网络建立灰铸铁钻削过程的切削能耗与切削参数之间的关系模型,并建立三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对两种预测模型预测结果的准确性进行比对分析。考虑切削参数之间的交互作用建立三维表面图,对比分析钻削过程的切削能耗与切削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通过训练的BP神经网络在预测切削能耗方面具有更好的准确性,对钻削过程的切削能耗预测研究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和指导意义。生产实际中,从减小切削能耗的角度分析,在满足加工质量的前提下,钻削灰铸铁时应优先选择较大的进给量和切削速度。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精细钢纤维与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 PVA)纤维掺量对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抗拉力学性能的影响,进行了4组12个精细钢纤维/PVA纤维混杂水泥基材料试件的单轴抗拉试验,测得其应力-应变曲线及相关抗拉力学性能指标。试验和分析结果表明,含0.8%精细钢纤维试件的初裂强度为3.70 MPa,峰值强度为4.16 MPa,分别略低于最大值4.44 MPa与4.86 MPa,但峰值应变为最大值0.858%,材料韧性优于其他试件。过多的精细钢纤维不利于纤维发挥其增韧作用。基于试验数据建立了适用于混掺精细钢纤维/PVA纤维水泥基材料的单轴拉伸应力应变本构模型,模型拟合结果与试验曲线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有效地控制钻井过程中的井底压力,确保钻井安全,以气液两相流理论为基础,建立了无隔水管海底泵举升(riserless mud recovery, RMR)系统在气侵工况下的井底压力计算模型。提出了3种流量调节方法,对流量调节后的井底压力变化过程进行了动态模拟。结果表明:调节循环流量为30、40、50 L/s时,15 min时刻井底压力下降幅度分别为0.62、1.37、1.70 MPa;调节海底泵出口流量至17、20、23 L/s时,地层压力分别在10、11、14 min时刻得到平衡;增大钻井泵出口流量至32 L/s,调节海底泵出口流量为26、27 L/s时,地层压力分别在13.1、14.0 min时刻得到平衡。通过对数据进行拟合,得到了循环流量和海底泵出口流量与井底压力之间的关系方程,并形成了RMR系统在气侵工况下控制井底压力时的流量调节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