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晚清教会报刊中,历史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是《万国公报》。1868年9月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林乐知(Young John Allen)在上海创办了《中国教会新报》,1874年改名为《万国公报》,刊发内容覆盖晚清政治、外交、科技、社会、思想、教育等各个方面,影响十分巨大。从创办之日至1907年停刊前后约40年.基督教传教士一直在这块舆论阵地上陆续发表关于妇女问题的文章。  相似文献   

2.
清末兴起的学堂生群体和功能性社团等信息传导的中介组织, 作为公共舆论的最基本单位, 实际上是一个个趋新性的舆论圈, 由其内部向外围世界传承域内信息, 增强界内人士对社会的渗透和影响力度, 由此形成晚清公共领域重要的内驱力因素, 成为清末公共空间中公共舆论的激活性因素, 对近代市民意识形态由省垣市镇到乡村的辐射和蔓延发挥了组织传播媒介的作用。本文从考察晚清时期的组织传播媒介入手, 对这一时期公共舆论与媒介形态的正相关形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黄荣 《新闻世界》2013,(6):286-287
晚清时期,内忧外患,媒体舆论兴盛,作为三方舆论势力的晚清政府、外丈报刊以及民间报刊,形成了晚清舆论平台上的“三足鼎立”之势。读完《晚清报刊与维新舆论建构》之后,笔者从晚清报律发展之“鉴”、新闻专业主义之“界”、南北媒介网络之“合”三个角度分析了当时传媒的一些特点,并结合当代中国传媒业总结了三个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王珣  李翔 《兰台世界》2016,(11):139-142
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近代化的序幕,同时也开始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进程。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外交体制,由"朝贡体系"到"条约体系",从"近代化"到"现代化"嬗变,这种嬗变既是历史发展的进步,同时也是中国主动融入国际社会的必然选择。晚清中国外交体制的变化与发展在近现代中国外交史乃至中国近现代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当代中国外交也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曾纪泽是晚清著名外交官,被视为我国第一个有史可载自学英语的人,丰富的英语知识使他能熟读西方英文书籍,开拓了他的视野,奠定了他作为职业外交官的知识基础。  相似文献   

6.
晚清重臣、洋务派著名代表人物之一曾纪泽从小在父亲曾国藩的影响下耳濡目染接受各种西方文化影响。从政后,曾纪泽被朝廷长期派往欧洲出使,亲眼见到了西方文化在西方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回国后形成了系统的西方文化观。  相似文献   

7.
张宏 《兰台世界》2013,(11):33-34
晚清重臣、洋务派著名代表人物之一曾纪泽从小在父亲曾国藩的影响下耳濡目染接受各种西方文化影响.从政后,曾纪泽被朝廷长期派往欧洲出使,亲眼见到了西方文化在西方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回国后形成了系统的西方文化观.  相似文献   

8.
论中学西渐中的陈季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闽人陈季同以法文撰著的作品在欧洲影响巨大,他是中国以西文写作介绍中国文化到西方去的第一人。陈季同在作品中表现出的“矫枉”心态、对话意识以及世界文学的观念,对于我们今天研究中西文化交流的进程启发甚大。  相似文献   

9.
马一 《兰台世界》2012,(3):29-30
晚清驻外公使杨儒与张德彝均为辽宁铁岭人氏,分别代表晚清持节外洋的传统人士与新式人才,从此二人的外交轨迹,即可窥知晚清外交近代化的嬗变历程.  相似文献   

10.
黎藜 《中国出版》2018,(22):64-67
发行是衡量报刊到达与影响的重要因素,晚清岭南报刊发行呈现了两个特征:囿于区域的国内发行,在海外华侨聚集地的广泛传播。区域发行,聚焦区域需求、区域事件引领区域舆论;海外发行,促进革命思想在华侨中传播。发行是晚清岭南报刊推进革命思想传播、引导革命舆论的重要路径,通过报刊发行,引导了革命舆论,推动了革命实践。  相似文献   

11.
李鸿章是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人物,为洋务运动前期的代表,同时也是淮军的首领。他从事政治军事活动40年,对晚清中央国策的制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武汉博物馆藏李鸿章书信一通,系李鸿章写给其淮系僚属刘瑞芬的回信,近期首次对外公开,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结合光绪初年的相关史实,分析信中涉及的内政、外交及国内外局势,可考察19世纪70年代的中外政治态势,探究晚清变局下李鸿章为挽救国运所做出的努力,以及他的真实心理。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外交史是近代史研究的薄弱环节,而外交人物的研究尤为滞后。可喜的是近年已出版了几部有分量的著作,《曾纪泽本传》就是其中较突出的一部。它是近五十年来全面评述曾纪泽生平的力作,颇受史学界的注目和赞赏。 曾纪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在中国早期现代  相似文献   

13.
刘海荣 《兰台世界》2012,(30):43-44
李鸿章作为晚清外交舞台上的灵魂人物,其外交思想对晚清政府和中国的对外交往产生了主导性影响.本文将结合历史背景,对李鸿章“外须和戎,内须变法”、“以夷制夷”外交思想进行概述、分析,从而阐明笔者的一己之见.  相似文献   

14.
与传统上将大众传媒作为国家对外传播载体的认知有所不同,本研究将国家对外传播的载体定义为国家的政治外交、军事外交、文化外交、经济外交、能源外交、体育外交以及舆论外交(包括媒体外交)等。本文讨论的是其中之一的经济外交载体。文章从国际经济论坛、经济谈判、能源外交、公司外交与国际经济援助等方面,阐析了经济外交在国家对外传播中的载体功能。  相似文献   

15.
刘坤一与李鸿章、张之洞是晚清时期的重要疆臣,他们掌控地方社会、经济之大柄,影响中央内政、外交之决策,堪为晚清时期的重要政治人物。刘坤一担任两江总督时期,李鸿章、张之洞、李文田等人与他时有书信往来,且多讨论当时政治、外交诸多事务。湖南图书馆现藏有多件李鸿章、张之洞及李文田等晚清名家致刘坤一的书信。部分书信尚未公开发表,内容隐秘,文献价值重大。笔者选取其中五件进行整理,将此函札标点,并结合相关资料予以考释。这五件书札中,李鸿章、张之洞所写四件信函主要涉及中俄、中法及中日关系,从中可考察刘坤一与他们互动时的基本态度;李文田致刘坤一之书信则涉及李鸿章与刘坤一"全面对抗"时局下的朝政变局。  相似文献   

16.
曾纪泽(1839—1890),字劼刚,湖南湘乡人,晚清名臣曾国藩之子,近代著名外交官,曾出使俄、英、法等国。曾国荃(1824—1890),字沅甫,号叔纯,曾国藩之弟,湘军首领,累官至两江总督。光绪十年(1884),中法战争扩大,此前被调离法国的曾纪泽仍为出使英国大臣,在伦敦通过英国交涉中法冲突。光绪十一年十月英国入侵缅甸,俘虏缅甸国王,任期已满的曾纪泽暂缓归国,奉命与英国交涉缅甸事件。现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曾纪泽手札中,选辑其归国前在伦敦致曾国荃手札六通。这些手札通信双方是叔侄关系,谈军国大事,隐讳较少,特别是其中涉及中法战和、中英缅甸交涉以及筹办海军事务等内容,具有一定史料价值。兹选编辑注,希望能为相关研究增加一些新史料。  相似文献   

17.
晚清遣使早期,"洋务"与"外交"尚未剥离,驻外公使大多选自擅办洋务的开明士绅,而擅办洋务者又以来自洋务幕府、海关道台、总理衙门居多。这些投身外交事业的洋务精英可谓以洋务立世,以洋务入仕,亦以洋务出使,借此实现由外行到内行的转化。  相似文献   

18.
吴宝晓 《历史档案》2012,(2):139-141
1880年,清朝驻俄公使曾纪泽奉命和俄国谈判,修改崇厚签订的《里瓦几亚条约》(以下简称崇约)。曾纪泽采取"重界轻商"策略,以出让部分商业利益为代价,收回了伊犁及其周边大部分战略要地,这是19世纪末清政府外交中比较成功的案例。对于谈判相对成功的原因,一般认为是左宗棠在新疆的积极备战,和俄国在俄土战争后的财政困难交织而成。笔者查阅有关曾纪泽  相似文献   

19.
晚清政府的条约外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效民 《历史档案》2006,7(1):78-83,91
清政府第二次鸦片战争再次战败,英法联军轻易占领北京,中英、中法签订《北京条约》,沉重的打击和残酷的现实终于击碎了晚清统治者的天朝梦幻。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统治者开始重新审视其传统的对外观念和外交。从1861年始,晚清中国开始实施条约外交。所谓条约外交就是指晚清政府在中西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外交方式,它以儒家的诚信思想和国际法原则为指导,以履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为手段,目的是求得与列强的和解与平等,保全和局,以便开展自强运动,从而维护晚清摇摇欲坠的统治;同时,晚清统治者还希望借助条约来限制列强条约之外无止境的索求,维护中国尚未丢失的权益。  相似文献   

20.
晚清至民国时期私立图书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晚清至民国时期图书馆法令中有关私立图书馆条款的考察,揭示作为图书馆事业一部分的私立图书馆不断发展的原因;通过对文华公书林、东方图书馆等当时具有代表性的私立图书馆的考察,反映私立图书馆对图书馆实践和理论的贡献;最后从私立图书馆的宗旨出发,揭示其折射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