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 针对目前国内科技期刊刊群的现状,以产业集群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为支撑,对已有刊群进行重构。【方法】 通过调查中国科协693种学术类科技期刊的影响力情况,结合具体理论提出刊群重构方向。【结果】 中国科协693种学术类期刊被国际知名数据库收录的比例偏低,综合影响因子整体水平较低,英文期刊种类偏少,编委国际化程度偏低。虽有国内知名刊群,但国际影响力不足,并且存在同类期刊数量累积的问题。【结论】 应打造核心品牌科技期刊精品化集群,依据学科性质针对性地构建立足本土、面向国际的国际化集群。  相似文献   

2.
张立  尹萍 《情报科学》2020,38(5):80-87
【目的/意义】为了揭示我国学者在图书情报领域最新国际发文情况,反映其阶段性特点及研究热点,以推动图情学科的国际化发展,提升其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方法/过程】借助InCites科研绩效评价工具,对近10年间(2009-2019年)图情领域中国大陆学者在国际期刊和会议上发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利用CiteSpace绘制科学知识图谱,对该领域的研究人员、机构、研究热点和前沿等问题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结论】清晰地展现了近10年间我国学者在此领域的国际化研究发展力量、研究热点演化脉络及研究前沿的突变步伐,从中发现问题,并指出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我国英文科技期刊非学术栏目的设置与稿件组织,并提出可能的发展思路和举措。【方法】以《自然》《科学》、国内主要综合性英文科技期刊,以及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的部分期刊为调研对象,对各期刊的非学术栏目设置、文章形式、文章来源、发文量等进行梳理与分析,并进行中外对比分析和讨论。【结果】《自然》《科学》的非学术栏目设置非常丰富。相比之下,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非学术栏目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栏目设置相对简单,发文量、影响力都有所欠缺。【结论】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非学术栏目建设面临体系设计不完整、文章内容不丰富、编辑和作者人才短缺等困境,需要相当大的人力、物力投入和系统的规划管理,才能取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SCI数据库(Web of Science)收录的影响因子排名前6位的岩土类英文期刊为研究对象,对1982~2011年间中国作者在SCI收录的六大岩土期刊上的发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查清了中国高水平岩土论文的数量、主要发文机构、文章的地区分布和作者分布,为我国岩土类英文科技期刊截留国内优质稿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外科技期刊英文摘要文体格式的变化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中外科技期刊使用不同中英文摘要形式的变化趋势,探讨相关原因,为提高我国科技期刊英文摘要的表达水平提出建设。【方法】通过查阅Medline、ESI及CNKI等数据库,统计部分学科的中外主要科技期刊的英文摘要格式,进行一段式及结构式摘要使用情况的数据分析,解读摘要文体的演变过程及摘要形式使用情况的变化趋势。【结果】从国际整体科技期刊英文摘要格式看,两种文体格式共存,一段式摘要为主,且有逐步增加的趋势;在生物医学领域期刊中结构式摘要的使用仍有较大比例。【结论】为了更好地适应科技期刊国际化的需要,建议国内科技期刊按中英文刊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英文摘要形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文化距离对我国顶尖英文科技期刊稿源国际化的影响。【方法】 利用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统计中科院最具国际影响力英文科技期刊2012—2016年发文统计排名前50的国家(地区),以其中47个国家(地区)为样本国,计算样本国与我国的文化距离值。以文化距离值为重点解释变量,WoS发文量和语言因素为控制变量,47个样本国在26种样本刊的发文量为被解释变量,构建回归模型,利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 文化距离与26种样本刊的稿源国际化低度负相关;WoS发文量与稿源国际化高度正相关;语言因素与稿源国际化低度正相关。【结论】 我国顶尖英文科技期刊应在与我国文化距离相对较近、WoS发文量大、官方语言或通用语言是英语的国家中加大推广力度和约稿力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与国际同领域期刊的对比分析,找出影响我国信息科学期刊国际化发展的因素,提出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的措施。【方法】根据汤森路透公司发布的2014年度《期刊引证报告》,调研和对比影响因子不同区间的信息科学期刊在期刊基本情况、文章学科分布、施引期刊贡献等方面的不同之处。【结果】在我国英文版科技期刊总量少、无法复制国外期刊群规模化效应的现状下,信息科学期刊国际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期刊定位不明确、文章主题覆盖范围较广、缺乏广泛稳定的读者群。【结论】我国信息科学期刊应在明确期刊定位、提高发文质量、遴选热点方向、积极推荐文章和培养作者团队等方面进行改进,以提高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中国肿瘤学论文的发表现状,探讨中国肿瘤学稿件外流现象与相关对策。【方法】 利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对2013—2017年中国作者发表的肿瘤学论文及发表期刊进行分析。【结果】 我国肿瘤学英文论文发表平台有限,大部分论文发表于国外期刊。中国作者倾向于选择发文量大、中国作者论文占比高、影响因子≤3的期刊,论文影响力有限。发表于国外SCI收录期刊的中国肿瘤学研究论文数量逐年提高,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发表的我国肿瘤学研究论文总量却逐年降低。【结论】 中国高质量肿瘤学稿件外流现象较严重。我国肿瘤学期刊尚有较大发展空间,应在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自身办刊效率基础上,扩大宣传范围,出台配套政策,以鼓励中国作者向本国期刊投稿。  相似文献   

9.
【目的】 尝试探索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化审稿的实践经验,为同行期刊提供一定参考。【方法】 以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为例,从前期准备工作、选送国际审稿人、及时催审和增审、完善审稿人数据库、激发审稿人积极性等方面详细描述了英文科技期刊开展国际审稿的具体实践,以实例阐述了国际审稿对期刊的影响。【结果】 国际审稿有助于在国际上宣传期刊、提高期刊质量和国际影响力。组建一支庞大的国际审稿人队伍和编辑借助稿件采编系统送审稿件是期刊国际审稿行之有效的途径,但国际审回率偏低是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结论】 国内英文科技期刊应当重视国际审稿。提高送审稿件质量、提升编辑业务能力、多渠道开展期刊国际宣传有利于提高国际审回率,推进期刊审稿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长三角区域编辑学论文的发表情况,以反映该区域的编辑学研究水平。【方法】统计分析长三角区域2013—2015年在《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和《编辑学报》发表论文的高发文机构、高发文作者、主要基金项目等内容,比较各地区研究热点的差异。【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区域高发文机构和作者、基金项目、研究热点相对集中。【结论】建议从加强长三角区域科技期刊的学术交流、依靠期刊集群以编辑学研究促期刊发展、加大对编辑学领域课题的扶持力度、开展编辑学论文写作培训班4个方面促进长三角区域编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利用《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评价江苏省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发展现状和态势,为促进和提高江苏省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提供参考。【方法】 统计江苏省2012—2016年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的期刊数量以及排名,调研上述期刊的国际化发展情况。【结果】 近年来江苏省入选“国际品牌学术期刊”的期刊数量不增反减,并且部分入选期刊的排名呈现下降趋势。【结论】 建议江苏省科技期刊借鉴优秀期刊办刊经验,约组高水平论文、扩大传播渠道、申请国际数据库收录、加入国际开放获取平台、举办国际会议,通过提高国际显示度,进一步推动江苏省中英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化。  相似文献   

12.
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发展是指期刊具有国际化的目标定位、发展理念和经营策略,不但发表高质量、高水平、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章,在内容和形式上也要与国际接轨。以《国际数字地球学报》为例,从一个国内创办的英文科技期刊的视角探讨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发展道路,提出期刊应准确定位发展目标、紧密结合学科发展前沿并积极利用国外成熟出版平台,分析了新刊可能会存在的问题,为国内英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目前中国SCI期刊总体表现以及与国外出版平台的合作情况,为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平台建设,以及国外出版商的挑选提供参考。【方法】以同时被SCI和《中科院期刊分区表》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为数据源,对比分析相关学科期刊,以及不同出版平台的SCI期刊的表现。【结果】总体上,中国大部分SCI期刊的影响因子及发文量较低,其中,与国际出版平台合作的SCI期刊表现相对更好,国内期刊平台建设相对较弱,不少出版社开始由"借船出海"转向"造船出海",着力打造自己的国际出版平台。【结论】中国SCI期刊实力总体偏弱且学科覆盖度不高,借船出海仍是目前提升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力较为有效的方式,而打造我国自己的国际出版平台的需求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目前中国SCI期刊总体表现以及与国外出版平台的合作情况,为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平台建设,以及国外出版商的挑选提供参考。【方法】以同时被SCI和《中科院期刊分区表》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为数据源,对比分析相关学科期刊,以及不同出版平台的SCI期刊的表现。【结果】总体上,中国大部分SCI期刊的影响因子及发文量较低,其中,与国际出版平台合作的SCI期刊表现相对更好,国内期刊平台建设相对较弱,不少出版社开始由"借船出海"转向"造船出海",着力打造自己的国际出版平台。【结论】中国SCI期刊实力总体偏弱且学科覆盖度不高,借船出海仍是目前提升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力较为有效的方式,而打造我国自己的国际出版平台的需求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15.
摘 要 【目的】探讨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的新举措,以期对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提高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和归纳分析的方法,以《能源化学(英文)》发展沿革的历史为切入点,对我国科技期刊提高国际影响力的具体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 经过近八年努力,期刊在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的Energy & Fuels和Chemistry (Applied) 分类中位于Q2区;自2011年起,SCI影响因子逐年提高,2013年升至1.788,连续四年在中国化学类及能源类期刊中名列前茅。【结论】学术期刊应该深化期刊改革,立足国内,放眼国际,以提高稿件质量为核心,优化办刊流程,不断提高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CMJ)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以及《柳叶刀》(The Lancet)杂志刊文的差异,探索我国医学期刊的发展途径。【方法】 基于科睿唯安数据库,比较2014—2016年CMJ与三大医学期刊载文情况,分析期刊载文被引频次排名前10的作者来源分布情况。【结果】 CMJ的即年指标与被引半衰期都与三大医学期刊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同时,CMJ本国作者载文的比例明显偏高,整体引用率较低,载文国外作者大部分源于亚洲国家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结论】 CMJ国内论文总量很大,但影响力不高。需要积极与国外出版商合作,加大吸引国际稿源的力度,在提高期刊国外稿件刊登比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外稿件的质量,真正实现期刊关注程度的国际化,使CMJ真正成为引领国内英文期刊迈向国际化品牌的排头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美国数学学会期刊出版布局、刊群建设和学会对期刊发展所起的作用,为我国数学领域学会期刊建设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文献分析法和网络调研法,研究美国数学学会期刊建设情况,并总结我国数学领域学会的期刊发展现状和特点。【结果】 创办新刊,发行电子期刊,OA出版,期刊集团化、集群化发展,建立国际化出版平台,建立评奖制度等是美国数学学会促进期刊发展采取的措施。我国数学领域学会在期刊出版、数字化平台建设及国际化发展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结论】 采取优化科技期刊出版结构布局、推进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化学术出版和传播平台、加大对期刊的宣传推介和政策扶持力度等策略,可促进我国数学领域科技期刊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国内外物理学类期刊移动出版现状进行调研,提高国内期刊对移动出版的了解和重视,提出适合国内期刊移动出版的发展建议。【方法】 以四大出版集团和美国物理联合会、英国物理学会的代表性物理学期刊为研究对象,重点调研移动出版的技术应用情况;同时选取国内9种物理学英文核心期刊和28种物理学中文核心期刊,调研其移动出版现状。【结果】 响应式网站设计和HTML全文技术满足移动出版需求,在国外科技期刊出版中的应用已成常态,相比之下,当前国内期刊网站建设技术较为落后。【结论】 科技期刊的移动出版虽然对技术要求较高,但是对期刊和文章的传播非常重要,因此国内科技期刊编辑人员应当认识到移动出版模式的巨大潜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推动期刊的移动传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以《中国科学》《科学通报》(以下简称为“两刊”)依托中国科学院学部发展为实例,探索两刊建设的有效途径,进而为我国科技期刊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模式。【方法】 基于学部采取的一系列重要举措以及依托“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策划组稿为实例,分析学部在提升两刊影响力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结果】 两刊依托学部办刊取得了积极效果,稿源数量不断增加,稿件质量逐步提高,影响力逐年提升。通过承办论坛等高水平学术活动,有助于期刊编辑掌握国内外科技前沿和扩大国际视野。【结论】 学部作为学术团体,在推动办刊方面的积极探索为我国科技期刊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学术团体参与办刊是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建设与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相匹配的科技期刊是科技界的共同责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高质量特刊对提升英文科技期刊内容质量与影响力的作用,探寻通过组织特刊提升期刊质量与知名度的内在机制与规律。【方法】 基于《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5年来特刊组织的实践,分析特刊在提升学术质量和期刊传播能力等方面的贡献,以及特刊组稿的方式、经验与启示。【结果】 期刊组织高质量特刊不仅能够吸引高质量稿件,增强期刊国际影响力,还能挖掘和发现期刊所需人才,向世界展示中国学者的学术水平,“讲好中国故事”,为期刊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结论】 英文科技期刊应抓住发展机遇,着力组织高质量特刊,逐步提升内容质量与影响力,打造中国科技期刊品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