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媒体的监督功能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茜 《新闻记者》2005,(5):44-46
所谓网络媒体,从广义上说通常就指互联网,从狭义上说是指基于互联网这一平台进行新闻信息传播的网站。具有新闻信息传播功能的各种网站.包括传统媒体网站、各类新闻网站及部分商业门户网站等在内的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同样是进行发布新闻工作的专业机构,同样在传播新闻的过程中充当了“把关人”的角色,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网络媒体的运作平台互联网所具备的新的技术特性.网络媒体的监督功能出现了一些不同于传统传媒监督功能的新特点.而随着中国网民人数的迅速增加.网络媒体的监督功能也开始真正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其涵盖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传播具有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的优点,并且信息传播范围广,现已被大部分人认可,并成为人们获得新闻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互联网普及范围越来越广,新兴的网络新闻传播方式给传统新闻编辑工作带来了很大冲击。传统新闻编辑者只有充分认识到互联网传播对新闻事业的影响,并利用网络传播的特点进行改革与创新,有效调整自我发展策略,才能更好地适应电子信息时代的发展潮流。  相似文献   

3.
傅华 《青年记者》2016,(7):13-14
移动互联网正在重塑各行各业,并展示出无限可能性.业界也纷纷探索新媒体的各种形态,挖掘新闻传播的最大潜能.但同时大家都注意到:在技术、渠道、呈现方式日益发达、丰富的今天,内容建设的基础地位、核心作用日益凸显,不可忽视.“互联网+”,在产业领域必须加实体经济;而在新闻传播领域,无疑是加内容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以及各种网络新技术的应用,中国的媒体传播已经走进全媒体时代。传媒界为全媒体的定义是:人类现在掌握的信息流手段的最大化的集成者。包括载体形式、内容形式以及技术平台的集成。我们也可以将“全媒体”理解为:综合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如文、图、声、光、电,来全方位、立体的展示传播内容,同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来传输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  相似文献   

5.
季寅妮 《新闻窗》2005,(5):45-45
美国的一位未来学者讲,网络会改变人们的生活;媒体专家说,网络像小精灵一样活跃;传媒人说,网络正改变着我们的认识和工作方法。我国互联网新闻传播事业在它近十年的进程中不仅创造出中国现代新闻传播业的全新景观,更大大加快了各种信息的传播速度,扩大了人们的新闻视野。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科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第五代媒体和以手机为载体的第四代媒体迅速发展,特别是新闻传播技术和设备越来越先进,使各级各类媒体以及广大新闻工作者越来越重视新闻传播"速度",甚至存在着一定的"速度崇拜"现象,本文作者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7.
孔军强 《青年记者》2009,(14):102-103
根据CNNIC发布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如今我国网民数量、CN域名数量以及宽带网民规模均大幅增长,已跃居世界第一。同时,越来越多的网络新闻也成为新闻关注的对象,成为新媒体传播的热点新闻,由于网络媒体传播迅速,传播范围越来越广泛,网络媒体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胡锦涛总书记去年视察人民日报人民网时,对网络媒体给予了高度重视。他说:“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  相似文献   

8.
芮必峰  吴志远 《新闻界》2012,(10):50-53
一个以数字和光导技术支撑的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围绕互联网发展起来的各种新媒体为我们创造了各种新的可能性,也给职业新闻人、一般草根民众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从新闻传播看,近年来行内业外,每每传出"去专业化"的呼声。有人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我国的对外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其时效性强、传播范围广、互动性高等优点使得网络媒体在我国的对外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9大英文新闻网站发展迅速,但在版面、受众研究和品牌建设等方面仍存在着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传播成为学术期刊传播的主流形态.目前,从《浙江大学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实施办法(试行)》的出台以及广大读者对网络传播的认可可以预见,网络传播将越来越受重视,所占的分量也越来越重.学术期刊出版人应该具有这种敏感性和前瞻性,未雨绸缪,采取各种方法提高学术期刊的网络传播力.  相似文献   

11.
赵辉 《新闻知识》2006,(10):59-60
电视新闻经历了由“播”新闻到“说”新闻的过程,无非是将原来冷冰冰的播音员变得更亲切了,电视新闻走过了“英雄垄断”的时代,老百姓自己一不留神就成了新闻人物,可见电视新闻是越来越有人情味,越来越需要人文精神了。一、电视新闻需要人文精神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其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电视新闻通常是指消息新闻报道,广义的电视新闻则是荧屏上所有以传递新闻信息为任务的各种新闻节目总称,它既包含消息类新闻也包括专题类、言论类新闻。本文论述的新闻概…  相似文献   

12.
有关互联网的传播研究述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兼斌 《现代传播》2002,2(4):82-88
本文对迄今为止国际和国内传播学界有关互联网的传播研究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通过有关研究论文的数量统计 ,本文认为有关互联网的传播研究自 1996年开始受到主流传播学研究的重视。本文通过四个方面 ,即(1)互联网使用研究 ,(2 )互联网影响 (效果 )研究 ,(3)互联网采纳研究 ,以及 (4)其他研究等 ,对大量以互联网这种新传播技术为研究对象的传播研究作了梳理 ,包括研究主题和内容的介绍以及研究方法的述评。本文为学者们今后进行有关互联网的传播研究无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起点。  相似文献   

13.
王茼萱 《今传媒》2010,(8):81-83
随着各种传播技术尤其是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媒体(媒介)受到了空前的冲击并发生了剧烈的应对性变革。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这些原本泾渭分明的媒介之间  相似文献   

14.
高钢 《新闻三昧》2008,(6):20-20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高钢在2008年第四期《新闻战线》杂志上撰文说:十多年来,互联网信息传播创造的全新景观,证明了由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构成的现代信息技术蕴藏的巨大潜能,互联网已经使人类的信息传播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15.
范莉 《新闻前哨》2002,(2):26-27
网络传播在我国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多的人已开始习惯于从互联网上获取新闻信息,而且与传统新闻媒介不同的是,网络传播带给受众的是不受国界限制的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目前,我国研究网络新闻的学者对网络新闻下的定义是:网络新闻是指传授基于Internet的新闻信息——具体来说,它是任何传送者通过Internet发布或再发布,而任何接受者通过Internet视听、下载、交互或传播的新闻信息:网络传播并不局限于报纸电子版,更不是传统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的简单翻版,它集中了各种传统媒介的优势,特别是传统媒介所不具备…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移动互联网的异军突起,传媒业已经无可争辩地走进融媒体时代。现今媒体发展的大势是融合,即兼容并蓄各种新旧媒介的传播特点、规律和特性,通过聚合多种传播介质,拓展媒介传播链条,完成融媒体的体系构建。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只有融合发展才能互生共存,才能给受众提供即时、全面、真实信息,才能让新闻受众拥有一个健康发展、良性互动的和谐的舆论环境。一、新媒体的春天  相似文献   

17.
戴永明 《新闻窗》2012,(3):58-59
随着互联网网络化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视野下微博、手机和各种户外媒体都在传播信息,地方新闻广播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与竞争压力。在媒体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地方新闻广播必须提升核心竞争力,才能使自己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网络视野下要提升地方新闻广播核心竞争力,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8.
张建芳 《传媒》2000,(10):18-20
随着现代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在不经意间已走进了五彩缤纷的网络时代。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可以说是信息传播领域带有根本性的一次突破和变革。与传统媒体相比,互联网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以及高度开放、全球交互,融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兼书报  相似文献   

19.
真实性作为新闻最重要的属性,不仅是新闻本身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发展、全球经济政治以及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而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越来越多的虚假新闻被制造和传播开来,这不仅影响了人民的日常生活,也给当今的经济和政治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李杰锋 《采.写.编》2021,(12):111-112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与媒体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互联网媒体逐步成为传媒领域中的主导力量.在此背景下,传统媒体与新闻传播领域中新媒体岗位人才需求越来越大.除此之外,非传媒企业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步加大.这对高校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以广西财经学院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为例,围绕产教结合分析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希望能够为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