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教师博览》2009,(3):F0002-F0002
“清以凝哲,爱心游澈.小恩聚慧,木叶成舟”是朱圉红(清澈小舟)的网络签名,“没有孩子是差生”是她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让每一片叶子都翠绿”是她孜孜不倦的教育追求,“爱心、诚心、信心、耐心、恒心”是她践行坚守的教育原则。在朱国红的教育生命中.始终把关照学生的生命成长放在第一位。  相似文献   

2.
本期嘉宾是杨静平老师,她于2002年11月参加首届“健康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论文评比并获奖,自此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结缘,后来陆续发表了15篇文章;2009年11月,受邀成为杂志第22期封面人物。她把杂志社当成“娘家”,把编辑老师们当成娘家人,她说:“当我在实践中有所发现,就会怀着雀跃的心情写下来,急着分享给你们,就如回娘家一样,感觉家人永远不会嫌弃孩子的倾诉。”她的成长经验是:通过科研引领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3.
教师书宬     
《教师博览》2005,(9):56-56
多元智能系列导语:自从《学习的革命》一书介绍“多元智能”以来,“多元智能”已经成为一个教育关键词,见诸于各种讲座与论文。然而,目前的事实是:一方面,多元智能已经在教育发达国家与地区进入了商业开发的阶段;另一方面,多元智能在我们日常的课堂上,仍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究竟什么是多元智能?在普通的语文课堂或者数学课堂上如何理解与运用多元智能?一所学校是否有可能开发成为多元智能学校,让每一个孩子都展现他的独特的智能?多元智能与因材施教有什么异同?要理解这些问题,也许需要进行一些必要的阅读,这里特推出“多元智能”系列套餐…  相似文献   

4.
在学校教育中运用多元智能理论 ,推动教育改革 ,已经成为目前教育的一个热点话题之一。多元智能的研究核心是在“多元”二字。要使孩子的智能呈多元化发展 ,我们选择了艺术教育这一开启多元智能的金钥匙。我们认为 ,孩子只要在艺术智能方面得到很好发展 ,其它智能也能得到很好地开启和激活。从大教育的角度上讲 ,如何通过多元智能 ,实现学校教育的高效、科学和人文目标 ,从而顺应时代对教育提出的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是我们一直在努力思考和认真研究的课题。我们感到通过多元智能理论的整合作用 ,构建学科教学与艺术教育交互结构 ,可以较…  相似文献   

5.
魏女士和丈夫带着孩子小小到徐州鼓楼区文教局实验幼儿园报名参加“多元智能实验班”,但结果孩子被分入普通班。幼儿园周主任解释说:“上实验班的孩子必须符合一个条件,那就是父母的学历不能太低。因为魏女士的学历是初中,而她丈夫的学历也仅仅是高中……”据了解,“多元智能实验班”是该市教科所推出的一个新教研课题,其目的就是提高教育质量。孩子是平等的,用父母的学历来决定孩子读什么班级,这样的做法,不仅荒唐,而且骨子里还赤裸裸透着歧视以及腐朽的“血统论”气息。其带来的后果不仅有违教育公平、公正,也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伤害,…  相似文献   

6.
郭斌 《教育》2006,(7):51-53
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呢?每个家长和老师都在思考。本文从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出发,结合作者本人的研究和实践,对中国个性化教育理念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思考。相信文章中的一些案例和分析,会给我们很多触动,有些教育方法可以引以为鉴。[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刘徽 《现代教学》2010,(6):77-79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国教育研究者、教师和家长中无人不晓,“多元智能理论”也是2001年这场课程改革的主要理论来源之一,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的人对“多元智能理论”还是一知半解的,我们需要走近加德纳,走近多元智能理论。  相似文献   

8.
日前偶从荧屏看到 ,一先天双耳失聪的女孩周婷婷 ,在她父亲悉心呵护教育下 ,成了中国首位赴美留学的聋人大学生。记者采访她父亲成功的“秘诀”时 ,他一言以蔽之 :学会欣赏。学会欣赏可以说是一种新的家教观念。众所周知 ,中国自古以来有所谓的“养不教 ,父之过”一说 ,倡导的是“棍棒教育”、“悬梁刺股”一类的严教与苦读 ,大都是以家族的希冀与父母的期盼为出发点与归宿 ,而很少从孩子的天性、爱好出发。而学会欣赏 ,便是变家长本位为孩子本位 ,照周婷婷父亲的说法是 :“教育的成功与否就看孩子是否真正快乐。”常言道 :“人生不如意事常…  相似文献   

9.
木子 《家教指南》2004,(1):14-15
背景:中国传统家教“不打不成器”的观念根深蒂固,今天当赏识教育、终身教育等新教育理念冲击传统教育的时候,总有不少家长抱怨:打,不行;但不打,教不好。近来,在城市热门话题“丁丁案”中,丁丁妈妈与“继父”在使丁丁身心严重受创之后,居然还直言不讳:“我们打她是因为爱她”!于是又引起了人们对家长管教时该不该打孩子的关注。现实:全国半数以上孩子在家挨打据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发展研究所在北京、上海、山东、湖北等十省市所进行的“少年儿童人身伤害问题研究”随机抽样调查表明,父母在管教孩子时,采取打或骂方式的大有人在。在被调…  相似文献   

10.
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中,艺术教育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在他的“多元智能理论”的实践中,艺术教育又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成为其“零点项目”和“艺术推进”项目的主要内容。加德纳不仅是教育理论家,更重要的是教育实践家。他的“多元智能”教育实践主要是艺术教育实践,特别是儿童(主要是幼  相似文献   

11.
陆宾 《广西教育》2013,(36):59-60
“读《56号教室的奇迹》时,我幻想着班上所有的孩子都是神童,思考着如何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读《卡尔威特的教育》时,我会对智障孩子充满希望,总想通过我的努力,让他们能够看到希望之光……爱,能为他们插上梦想的翅膀。”16年来,她一直怀揣着教育梦,用爱呵护学生成长,放飞学生的梦想。她就是2011年“自治区优秀班主任”、桂林市叠彩区芦笛小学教师以琴。  相似文献   

12.
一位深入了解中外教育的外国友人这样比较过中外教育的不同:中国的教育是在“塑造”,我们的教育是在“成长”。短短一句话,让我思考良久:一个“塑造”,一个“成长”,道出了多么大的不同。似有所悟:自然的成长就是最好的教育!塑造是我们成人按自己的意愿给予孩子养分。而成长却是按孩子的需求给予养分,成长就是以幼儿为本。  相似文献   

13.
那天,孩子愁眉苦脸地说:“下午不想去上学了。”问及原因,孩子说:“有个叫小玮的同学非说我弄坏了她画的琴键图,让我赔。”我说那就画一张给她不就行了?孩子说不行,她就要她原来的那一张。我再提议,那就送她一张白纸,让她自己画一张好不好?孩子摇摇头,说那样更不行。  相似文献   

14.
徐光是新华社文教编辑室编辑,这些年来,她编辑了大量的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还在六年前,儿子刚上一年级的时候,儿子对她说:“妈妈,您总在给别人编书,您能不能自己写一本书呢?”就在那时,徐光开始有了自己写一本书的想法,但她总觉得应该用心来写,也应该用时间来写。六年过去了,她终于写成了一本自己教育孩子过程中的种种感受和想法的书——《教育无痕》(暂定)。  相似文献   

15.
钱芹 《中国教工》2014,(4):40-40
著名教育家霍懋征是一位普通的小学老师,开国总理周恩来却称她为中国的“国宝”。“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霍懋征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座右铭。有个故事说,霍懋征的班上有一个学习成绩最差的孩子,有一次霍懋征上课提问,这个孩子突然举手发言,可是问到他时,却一句话也答不上来。霍懋征很纳闷,课后问这个孩子。孩子哭着说:“别人都会,如果我不举手,别人会笑话我。”霍懋征敏锐的心感受到了孩子强烈的自尊。于是,她和孩子约定,  相似文献   

16.
在半多世纪的教育生涯中,袁“走自己的路”,用实际行动实践自己“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信念;她热爱学生,真正做到了“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她创新实验,使她的名字和实验小学一起成了“金字招牌”;她执着探索语教育规律,形成了“细、实、活、深、严”的独特教学风格。她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学生,也从某种意义上影响和引领着整个中国小学语言教育界。  相似文献   

17.
左建中 《广西教育》2012,(28):44-48
优势智能是建立在多元智能理论之上,立足于人的多元智能协调发展和优势发展的教育主张。加德纳博士的“多元智能”理论以及相关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多元智能,存在强、中、弱势之分,对自己和他人都有一种或几种处于强势、中势或弱势状态的智力,是可以通过实践逐渐改变和发展的。每个孩子都拥有自己的优势智力,而且总有一种或几种智力是处于优势地位的。  相似文献   

18.
沈群英 《山东教育》2004,(36):25-26
自从我园被确立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整体构建儿童多元智能发展的研究》的子课题研究单位以后,全园上下掀起了学习“多元智能”理论的高潮,觉得“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刘伟勤 《中国德育》2012,(10):77-78
池莉在《来吧孩子》中,记录了一个母亲在女儿18年的成长过程中如何陪伴和教育的历程。也许正是她的“不为”,成就了女儿的“有为”。池莉对孩子的成长可谓倾注了满腔心血,但在原则问题上她又显得极其智慧,我对她的一些教育观点很是认可。  相似文献   

20.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听到他们说“妈妈,我不会”“爸爸,我不会”……每每遇到孩子这样的情况是时,考验的不仅仅是家庭教育的智慧,更是家庭教育的态度和情怀。其实,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会经历一个从“我不会”到“我能行”“我会做”的过程,为人父母的我们,在孩子遇到这样的成长烦恼或困惑时,需要更多的教育情怀与教育态度,善待孩子的“不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