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云  邓玉辉 《中国教师》2008,(23):23-24
新课程改革重视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孩子们感到有趣、有用,取得了明显效果。但不可避免地,我们现在的数学教学走入了"生活味"过浓,"数学味"缺失的误区中。"生活味"过浓直接导致了学生陷身生活中无力自拔,学习过程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弱化;过于"生活味"成了当前数学课堂中极为普遍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数学新课程标标准提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我们的教学要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感悟、学习、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有趣和作用,体验数学那无穷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一、探究背景"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道出了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如何使数学呈现方式生活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为数学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数学来自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着密切的联系,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  相似文献   

4.
王久云 《考试周刊》2014,(21):64-64
<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动意识的形成与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让学生自主寻求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参与其中,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调动主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课,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好的情境是不可或缺的,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有利于引起学生对所发现问题的思考与探究情感,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同在,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如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一课时,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改革重视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孩子们感到有趣、有用,取得了明显效果。但不可避免的我们现在数学教学走入了“生活味”过浓,“数学味”缺失的误区中。“生活味”过浓直接导致了学生陷身生活中无力自拔,学习过程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弱化。过于“生活味”成了当前数学课堂中极为普遍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善于从生活中、周围环境中、各种媒体中提取数学知识,将其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经过加工,使得抽象的数学模型变得通俗易懂,从而改变学生对数学枯燥乏味的认识。教师还可以联系实际,结合一些有趣的教学辅助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快乐的。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教学思想的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着许多弊端,如,教师讲授多,学生思考少;师生一问一答多,学生探  相似文献   

7.
范春玲 《考试周刊》2013,(48):62-63
传统的数学教学强调知识的训练,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如今倡导的教学"生活化"则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在生活实践中运用数学,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实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教师应在教学中构建生活化的学习内容,呈现有趣的数学问题;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究、思考;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因为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因为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教师用源于生活、富有童趣、贴近实际的内容呈现数学知识,能够让学生全身心投入,使学生感到"数学有趣"、"数学合理"、"数学有用",从而增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让小学生学会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感受数学的合理性,达成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的和谐同步。在这方面,笔者有几点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9.
引导学生乐写、爱写、善写数学日记,养成写数学日记的习惯,可以给学生一点受益终生的东西;可以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得法于课堂,应用于课外,立足于当前生活,见效于未来;可以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与课外生活和谐共融;可以让学生发现学习数学是件很有趣的事,使数学生活更加精彩。  相似文献   

10.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也离不开数学.那些对生活还一知半解的学生,他们自发感受到的数学对于生活的意义,仍然是朦胧的、肤浅的,甚至是无意识的.所以数学教学,尤其是低年级数学教学,就是要把生活情境引入课堂,给学生一双"生活的眼睛",让他们感到"数学有趣"、"数学有理"、"数学有用".当学生把司空见惯、熟视无  相似文献   

11.
马岩 《山东教育》2009,(11):41-41
一、密切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1.生活中引入要研究的问题 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情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所熟悉的情景,即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就会体会到生活中充满数学,生活真有趣、学习真有趣、数学真有趣,如此引入新课将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出示生活中的圆形物品,如象棋的棋子、圆桌、圆形钟表、车轮等,  相似文献   

12.
如何使数学呈现方式生活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为数学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数学来自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  相似文献   

13.
李浪 《教育现代化》2006,(11):91-92
新课程特别倡导用具体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数学活动.让教学教学贴进学生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数学的联系,使数学和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下面,笔者就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谈点体会。  相似文献   

1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唤起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看似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充满吸引力,让数学课堂变得丰富有趣。因此,教师在数学课程教学中,要积极创设有效情境,使学生处于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中,学习  相似文献   

15.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因素,创设数学情境,让学生从熟悉的情境中领悟数学,数学学习对学生来说,就会变得有趣有味,而不仅仅是枯燥的数字。因此,设计有情节性的教学情境,正迎合了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让学生在直观的、体验性的教学情境中学习,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如何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相似文献   

16.
数学新课标指出:“小学数学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要能使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用数学的眼光看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思考生活,从而在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有趣和有用。”可见。新课标突破了只关注学生知识技能培养的局限。更关注学生的具体生活和直接经验,深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学习活动的有效性。下面谈谈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17.
刘忠 《新教师》2019,(8):53-54
"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要真实自然,贴近学生生活,形成富于变化,活泼有趣、难度适当、照顾学生的学习层次.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成功地创设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情境,学生就容易进入学习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创设情境"在数学课堂上的应用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18.
郭飞 《新疆教育》2012,(16):176-176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因此,我们的教学要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感悟、学习、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有趣和作用,体验数学那无穷的魅力,从而达到主动运用数学观点、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呢?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19.
邓军湘 《教书育人》2011,(16):35-36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学习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教学其实就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点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难题,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  相似文献   

20.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事业成功的前导,也是激发学习热情,产生内在动力的关键。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受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制约,动机兴趣当然就会直接影响活动。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实际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沉浸在具体的数学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各种有趣、接近学生思维世界的游戏形式就是可爱的趣味教学,而课改后的教材恰恰给了学生一个在趣味数学中学习的机会。下面,结合本人在教学中实施趣味数学的实践,谈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