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人民日报》报道:北京师范大学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发布的《2012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显示,由于高等教育的快速扩展、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原因,中国教育在整体不足的情况下,出现了局部的过度教育.根据报告,在北京,以用人单位评判为标准估算出的过度教育发生率为47.61%,以个人判断为标准估算出的过度教育发生率为54.92%.何为"过度教育"?就是一个人所受的教育水平大于他所从事的工作需要,类似于人们常说的"大材小用".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能否充分就业既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有关,也与劳动力市场及其供求机制有关。当前人们更多地把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归责于高等教育,实际上,劳动力市场缺陷可能是更为根本的原因。劳动力市场分割导致大学生人才配置效率偏低,劳动力市场信息机制失灵导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价值取向迷失。因此,要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既有赖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也有赖于劳动力市场的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倪星 《职教通讯》2017,(10):45-4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第三份《成人学习与教育全球报告》指出,成人学习与教育对个人、劳动力市场以及经济社会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主要从劳动力市场的角度探讨成人学习与教育对个人、组织以及经济社会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影响成人学习与教育劳动力市场收益的各个因素,以便深入地了解成人学习与教育同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教育经济学中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教育的供给与需求理论分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这样一个热点的社会问题,指出我国劳动力市场现实的二元划分以及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都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教育经济学中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教育的供给与需求理论分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这样一个热点的社会问题,指出我国劳动力市场现实的二元划分以及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都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当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刚刚达到15%,开始迈人大众化门槛时,就业市场便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其症结何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出路在哪里呢?在市场已成为配置人才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基础的今天,笔者试用市场经济的观点探索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当下哪些行业加班最多?哪些人群加班时间最长?近日,北京师范大学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发布《2014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研究发现,我国九成行业周工时超过40小时,过半数行业每周要加班4小时以上。除此之外,中国劳动者带薪休假的时间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低于亚太国家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8.
7月12日下午,"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社会责任年会暨质量报告发布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发布了《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该报告是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贯彻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委托第三方研究机构——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麦可思研究院联合调研编写形成的,是高等职业教育整体办学质量的首次社会发布。报告指出,近3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为全国850万个家庭实现了高等教育学历"零"的突破。高等职业教育不断为各行业企业一线岗位提供了有素质的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9.
正质量保障是建立教育体系内相互信任的基础,因此需要更多地发挥质量保障的作用。近日,欧盟发布两份关于教育质量保障的报告——《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进展报告》和《欧洲职业教育质量保障参考框架执行情况报告》。报告指出,尽管成员国已在质量保障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仍须进一步改革,以建立"质量文化"理念,使教学与劳动力市场及社会需求更紧密地联系起来。报告还呼吁成员国要更加重视国际合作,并使学生在质量保障决策中拥有更大的发言权。  相似文献   

10.
2015年底,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在北京发布《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6》。报告认为,中国并不缺少劳动力,缺的是"合适的"劳动力,总量充足、结构性短缺还将是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一种常态。报告建议,从供给端看,既要培养更多的市场需要的高素质的技能型劳动者,也需要为已离开学校的劳动者学习新技能提供渠道。因此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加大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将一批二本、三本院校转变为职业教育机构。  相似文献   

11.
国外研究认为教育扩展有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但我国随着教育不断扩展,目前居民收入差距水平反而日益扩大。究其原因:教育扩展过程中教育分配不平等使教育带来的经济收益相差过大,从而扩大了收入差距;过度教育带来的就业难及已就业者收益率的下降进一步拉大了收入差距;劳动力市场中的城乡二元分割和"关系网络"等进一步加剧了收入差距。因此,应该公平、理性地进行教育扩展并完善劳动力市场,消除教育扩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相似文献   

12.
我国正在从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如何理解工程教育质量所处的战略地位?工程教育质量状况到底怎样?应该从哪些方面对工程教育质量实施评价监测?日前,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主任吴岩就《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接受了记者采访。《教育与职业》:今年,教育部评估中心首次研制发布了《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能否介绍一下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扩展,越来越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涌入市场,他们就业难的问题也随之突显。毕业生失业率不断上升,与此同时,很多受教育从事了与自己教育水平不匹配的工作。他们的教育技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受教育的经济地位相对于以前有所下降。我国是否发生了过度教育?本由此对三个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经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这些企业不同程度地发生了过度教育,过度教育工人的收入受到了损失。  相似文献   

14.
教育市场存在区域性市场分割,劳动力市场存在第一劳动力市场与第二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强烈分割,这种分割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由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得出,教育市场与劳动力市场处于循环流动的模式之中,为使二者顺利完成对接,根据系统论原理及"理想类型"基本思想构建二者的对接系统模型,基于对其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的解读,揭示出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三个主体间的流动过程及变动规律.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教育过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随着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展,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有人认为我国已经出现了教育过度,但事实上我国高等教育整体上是教育不足,只是局部的相对过度。即便如此,也应引起关注,加紧应对,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和宏观调控作用,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16.
经典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模型假定劳动者面临的是同质的、自由流动的、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但现实生活中劳动力市场存在严重的二元分割制度,这就使高等教育投资决策模型与经典模型有很大的差异。模型差异的背后是"利益的差异",其来源于一级劳动力市场在收益、工作条件、社会保障、稳定性等方面的巨大优势,这种优势是人们争相进入一级劳动力市场的诱因。但如何才能进入一级劳动力市场?除了人脉关系之外,对普通家庭来说,教育作为"能力信号",教育水平的提高是突破二元结构门槛的重要途径。这也是我国家庭对子女的高等教育投资热情极高的原因。而进入一级劳动力市场所要求的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又会使家庭和个人对教育进行持续投资,这一行为结果有利于国民文化素质的提升,但也有可能导致教育投资的过度。所以,要使我国家庭或个人对教育投资回归理性与适度,消除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二元分割制度是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7.
"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的相互作用研究"是由闵维方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十五重点课题",课题组主要成员有丁小浩教授、文东茅教授和岳昌君副教授。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组织的专家鉴定会上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联盟地平线项目旨在勾勒出影响全球教育领域的新兴技术。项目每年都会发布几类不同版本的地平线报告,分别聚焦于高等教育、基础教育等领域。从2012年开始,北京开放大学就组成项目组,与新媒体联盟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对《地平线报告》进行了编译,同时也将国内的教育信息化的一些案例推送给他们,加大中国教育信息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2015年初,新媒体联盟(NMC)与美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协会学习促进会(ELI)发布了2015年高等教育版《地平线报告》,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从学与教变革、个性化学习和思维训练、教师发展与开放资源、教育模式和院校发展、技术发展与创客空间这五个方面对2015高等教育版《地平线报告》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就业难是大众化教育阶段各国无可回避的现实。文章指出了我国目前所面临的更为严峻的就业压力,认为从精英教育理念到大众化教育理念的转变是真正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标志,也是解决就业难问题的关键。并且还着重分析了我国大众化教育阶段国家、高等教育与市场三方搏弈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指出了在缺乏学术制衡传统的中国,过度的市场干预可能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劳动力市场特征和高等教育的多样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教育和劳动力市场关系的四种理论模型对教育与个人劳动生产率的不同假设,强调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以应对劳动力市场多方面的需求,是当前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增强高等院校的自主性、提倡教育投资多元化和均衡的政府拨款导向,是推动高等教育机构强化自身特色及其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并形成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系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