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几乎在每一节阅读课上,教师都会或多或少地让学生齐读课文。齐读之于学生,究竟是“共同提高”还是“束缚个性”?多数老师肯定了齐读的“多功能”,同时指出教师应在“提高齐读的有效性”上下工夫;也有不少教师对齐读进行了“冷思考”,主张“阅读课应慎用齐读”。观点虽然不同,但大都做了非此即彼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课前诵诗一首 课前诵诗一首,即每节语文课前三分钟诵诗一首,或齐读或齐背。这是借鉴古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吟诵法”。事实证明,熟读成诵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许多著名作家在谈到自己成功的秘诀时,都将儿时能背诵《千家诗》《唐诗三百首》作为经验之谈。再者,许多古诗文,节奏感强,  相似文献   

3.
封潇 《教育艺术》2013,(11):9-11
一、一读识文师:今天我们用"读"这种方法来学习《两小儿辩日》。(板书"读"字)请全班同学先齐读课文。(全班第一次齐读课文。学生有些字音出错,多媒体显示第一部分:识文)师:好像在一些字的读音上我们发生了歧义,在初读文言文时,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字音问题,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这几个字。(多媒体显示文中几个重要的字,学生读,教师指导)师:请齐读字词两遍!(学生齐读字词两遍)师:请同学们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齐读课文,注意读准  相似文献   

4.
一、联系旧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还记得上学期学过的《识字一》吗?(看课件齐读《识字一》。)这些美丽的画面让人陶醉。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秋天的课文。(写课题,生齐读课题。)  相似文献   

5.
请君慎用“齐读”法陈述海(萍乡市湘东区教育局)不少语文教师喜欢在课堂上组织全班学生齐读课文,尤其是相当一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他们上一堂课总要让学生齐读三五次,或通读全文,或选读一些章节,有的教师还将“学习目标”或文后练习题也让学生齐读一遍。课堂上人人动...  相似文献   

6.
一、看头看尾窥前貌 师: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读一本书.这本书是—— 生(齐):《海底两万里》. (屏显,生齐读.) 《海底两万里》导读——科学与幻想之旅 师:现在,请大家针对这个标题提一些问题. (生提问题.略.) 师:在解开大家的疑惑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本书的作者.一起来读—— (屏显,生齐读.) 儒勒·凡尔纳,法国作家,现代科幻小说之父.  相似文献   

7.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生齐读课题《黄山奇松》)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黄山被誉为——(生齐说:天下第一奇山。)以"四绝"闻名于世,有——(生齐说:奇松、  相似文献   

8.
齐读是朗读的有效形式。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清齐读的利与弊,让学生充分地读,有感情地读。教师要站在客观理性的立场上,选准齐读的内容,找准齐读的时机,采取适合的齐读方式进行教学,从而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9.
闰银堂 《学周刊C版》2014,(3):145-145
小学语文课上,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景:让学生自读课文,学生总要齐读,并且把声音拉得很长很长。很多教师面对此种情况束手无策,放任不管,久而久之,学生“齐读”也便成了习惯。“齐读”是朗读的一种形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是经常被我们使用的。但是,纵观现在的课堂,这种“齐读”的模式似乎不多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相似文献   

10.
“同学们,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把文章读通读顺。”教师话音刚落,教室里却响起响亮而整齐的读书声。“停!请自己读自己的。”教师略显尴尬,赶紧打断了大家齐读的声音,要求大家按照自己的节奏读书。学生们愣了一下,继而各自读开了。这是公开课中的一个常见场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已不敢让学生在公开场合齐读了。齐读似乎成了低效的,不可取的,甚至是错误的阅读方式了。为什么教师在公开课的时候这么忌讳学生齐读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于是,教师就片面地认为:齐读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不符合新课标精神。一、齐读是否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教学”的实施建议中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也指出:“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既然是获取信息,既然是吸收,那要考虑的是吸收效率的最大化,即用最短的时间将课文读通、读顺、读准、读懂。因学生性格、生活经历以及已有知识的不同,朗读文章后自然会产生不同的体验,这与学生是选择齐读还是自由读关系不大。因此,大可不必“谈齐读而色变”。与跟读、分角色读、自由读等众多朗读方式相比,最有效率的朗读方式应是齐读。当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时,学生都不约而同地选择齐读。这有趣的现象背后可以说明两点:一是学生比较喜欢齐读,因为齐读最容易读通、读顺、读准;二是平时课堂上教师常让学生齐读。  相似文献   

11.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特殊的葬礼》一文的题目堪称是该文“深邃的眼睛”。教学过程中笔者曾先后做了如下两种揭题尝试,现实录如下,并作肤浅点评,以抛砖引玉。揭题设计一:[上课伊始教师即板书“:葬”]师:今天,首先让我们学习一个生字,齐读。(学生齐“读葬”,读准字音。)师:猜想一  相似文献   

12.
齐读之我见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齐读也不例外.齐读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我觉得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齐读应因人而异齐读对低年级学生而言比较适宜.因为低年级学生识字量不大,需要在读课文中加强识字,能力强的学生带动能力差的学生.  相似文献   

13.
齐读之我见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齐读也不例外。齐读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我觉得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齐读应因人而异 齐读对低年级学生而言比较适宜。因为低年级学生识字量不大,需要在读课文中加强识字,能力强的学生带动能力差的学生。另外,  相似文献   

14.
《江西教育》一九八五年第六期刊载的《“拨刺”小议》是《“拨剌”小议》之误,全文中的“剌”字都误刊成“刺”。(编者按:徐斌同志的意见是对的。)“刺”“剌”误用频繁,例子还有很多:  相似文献   

15.
《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一标题,其准确性本来无可非议,无懈可击。《语文教学通讯》第10期刊登的马展同志的“《信陵君窃符救赵》标题小议”(以下简称“小议”)一文,却断定“这一标题不妥”,说了一串不成理由的“理由”,对课文标题作了否定。我认为《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一标题高度准确地概括了全文的内容。“救赵”是目的,“窃符”是手段,这是显而易见的常识性的基本点。全文自  相似文献   

16.
【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学习生字 (课前生背诵《游子吟》)师:小朋友。请看老师写的是(板书:儿子。生齐读)儿子.这两个字在每一位妈妈的心里都是那么的神圣。可是。妈妈这两个字,在做儿子的心里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很有趣故事《三个儿子》(板书:三个)请大家把课题齐读一遍。  相似文献   

17.
笔者认为:“齐读”不可滥用,因为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其一,“齐读”降低教学效率。读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词汇的积累、语言的品味、思维能力的提高、运用语言技巧的日臻完善都与读者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齐读”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读书活动,为了追求整齐节奏,学生在读书时几乎全身心地集中在声音和速度的调控上,怎能领会到那些意境深邃的文句?又怎能领略到语文的独特韵味?况且,几十个人的声音凑合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声波,互相碰撞,促使大脑神经处于极度紧张、兴奋的状态,又怎能进行冷静的思维、理解?因此,滥用“齐读”不仅无法提高教学效率,反而会使新的“南郭先生”在这种“乐工齐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观潮》一文,介绍的是雄伟壮丽的钱塘江大潮来临的壮美景象。我在教学《观潮》一课时,将“观潮”的“观”和“天下奇观”的“观”作对比;将“潮”的三种声音和四种形状作对比;将“潮”来前后人们的心情变化作对比;将“潮”来前后江面变化作对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把“观潮”的“观”和“天下奇观”的“观”作对比: 我先板书课题:《观潮》。然后,让学生齐读课题,再听录音,使学生明白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大概讲了什么内容,又齐读第一自然段后,我问:《观潮》这篇课文是写哪儿的潮?钱塘  相似文献   

19.
师:(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去年的树。 师:《去年的树》是一篇童话,是日本儿童文学作家新美南吉创作的。(课件出示新美南吉的照片及生平简介)新美南吉早在60多年前就去世了,只活了30岁,但他却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童话作品。他生前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相似文献   

20.
张老师上课,叫学生把《木兰诗))齐读一遍之后,便提问了:“‘唧唧’是什么意思’? “织机声!”学生齐声答道。“不!‘唧唧’是鸟叫声。庸朝诗人王维《青雀歌》写道:‘犹胜黄雀争上下,唧唧空仓复若何……”。下节课张老师因公出差,李老师来代课,齐读课文后也提问道:“‘唧唧’是何意?”“鸟叫声!”学生齐声答道。“不!‘唧唧’是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