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卅惨案发生后,梁启超作为一介国士,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己任,多次向政府和国人病陈沪案解决方略,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主张,然而非但没有引起政府和国人的重视,反而遭致许多误解。梁启超不以为悔,其拳拳爱国之心表现于字里行间。  相似文献   

2.
社会思想启蒙往往从研读、书写历史开始,近代梁启超倡导“史学革命”,就是为了唤醒国人的民族自觉和公民意识,梁启超呼吁“悠悠万事,以史为大”。如今,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大国崛起正露端倪,而公民的人文素养和理性精神却亟待提高,历史教育正可发挥其独特的社会功效。当下的史学热正反映社会的这种心理诉求,中央台的“百家讲坛”几乎就是...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清末维新运动中杰出的政治家、教育家。1895年,梁启超在北京代表广东籍举人向光绪帝上书,并支持康有为“维新”,主张变法,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时期,梁启超负责主持京师大学堂译书事务并参与机要。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亡日本,创办《新民丛报》,竭力向国人介绍和宣扬西方文化,旨在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学者对梁启超思想的研究多集中在政治和学术方面,并对其宣传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文化道德思想作出了高度评价。我们在阅读《饮冰室文集》时发现,梁启超对中国经济问题也颇有研究,且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自己的经济思想。这与当时国内局势以及梁启超曾担任袁世凯政府的币制局总裁和段祺瑞政府的财政总长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中国比较文学的发轫期肇始于近代改良派人物黄遵宪,经过林纾、严复、梁启超、王国维、鲁迅等人的各自建树,结束于民初的刘师培。发轫期的比较文学未必是纯文学研究。作者们与当时政治和社会改良运动紧密配合,以比较为手段,旨在唤起国人,拯救民族危机。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梁启超《学校总论》一文的思想价值进行了分析,认为此文中的主要思想有三个:一是强调强国必须首先开发“民智”,而“民智”的开发必须立足于“兴教”;二是认为中国积弱的根源在于“愚民”的封建教育,中国要图强必须“革新”旧教育,三是提出“兴教”,必须进行科学的规划。同时本文还认为梁启超的这些思想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不仅在当时具有振醒国人的作用,即使在今天对于我们现代化建设和教育改革亦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白话文运动兴起的源头应追溯传教士马礼逊身上,是他首先在中国倡导并实践白话文。之后,经过《民报》、王韬、梁启超等报刊与报人的不断努力,白话文开始逐渐进入国人的视野,并为人们所接受和喜爱。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它开始被国人大量使用,中国的白话文运动达到顶峰。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放眼世界。大量替近代西方名人立传的人物。梁氏为西方名人立传的目的十分明确,那就是他们的革命实践值得国人借鉴,他们的革命精神值得国人效法。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创作上梁氏极大地突破了古代传记的传统,大量吸收了近代西方传记的创作成果,并借鉴了中国古代说话、演义的长处。从中国传记发展史的角度考察,梁氏的这种实践无疑为古代传记向现代传记的过渡架起了桥梁。  相似文献   

9.
梁启超对于1910年的湖南抢米风潮,曾从经济学视角作过许多精彩的阐释,是风潮暴发后对其内在机理进行全面而深刻的经济学解析的第一人。他认为风潮的发生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是各种经济、政治和社会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政府不能采取短视的应对政策。梁启超对风潮所作的经济观察,大部分结论深刻而正确,是其货币财政政府在个案上的成功应用,体现了较高的西方经济学素养,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民族危机孕育了梁启超自觉的历史教育意识,推动他开拓了近代历史教育的道路。梁启超以“新民”和提供“国民资治通鉴”为目的,以近代报刊为推行历史教育的主要手段,将丰富的历史内容和近代观念传达给国人,以期实现救亡图存的目标。这种历史教育思想孕育着中国近代历史教育的雏形,顺应了中国社会与中国史学走向近代的要求。虽然它还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也显示了很高的社会价值。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历史教育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