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诗是人生、人生即诗的诗歌观的指引下,诗人阿毛把自己的生命激情、经验认知、生活感悟、人生幸福融入到诗歌创作中,使诗歌成为传递诗人情感理想的精神寄托。诗集《变奏》无疑成为诗人阿毛个人记忆、文化经验和现实困境的表达体,呈现出社会嬗变过程中个体阵痛的心灵变奏。  相似文献   

2.
陈梦家是一位注重“哲学意味”的诗人,宗教的熏陶和现实的触发,使得生存宿命成为其诗歌的精神指向。本文分别从形而上生命本体和人的普通生存处境、爱情、向往与梦想、人生当下行为和现实情形等几种题材内容的诗歌,分析了陈梦家早期诗歌中精神指向的具体体现,以及其中传达出的生命所具有的挑战宿命的“过客”精神。  相似文献   

3.
对樊忠慰诗集《雏鸟》中《春天:黑板上的黎明》这首诗进行解读,以此来探讨诗人关于人生的追求与痛苦,良知与责任的主题思想。樊忠慰的诗歌语言凝练、纯粹,意象的象征意味浓厚,思维跳跃灵活,主题意蕴深刻丰富。  相似文献   

4.
邵雍是北宋理学家中创作诗歌最多并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一位诗人,《伊川击壤集》就是邵雍毕生诗歌总集,这些诗歌在艺术上以其独到的特色被称为"邵康节体"或"康节体",对后世也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本文就从诗集本身出发研究这位理学家笔下诗歌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5.
清末民初名士罗瘿公雅擅诗歌,有《瘿庵诗集》、《赤雅吟》等传世。他与诗人梁鼎芬、曾习经、黄节并称"岭南近代四家"。其诗风峭拔而又寄托遥深,反映了他穷困潦倒的人生境况,关心国运民生、愤世嫉俗、淡泊名利的精神境界和寄迹梨园的隐幽情怀,也为今人了解清末民初的士人心态打开了一扇窗口。  相似文献   

6.
夏尔·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1821—1861)是法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先驱。他的诗集《恶之花》以独特的魅力冲击着人们传统的审美价值,并开一代新诗歌流派之先河。反观其诗集中的“死亡”诗组对死亡的礼赞和向往,不仅让我们得以一窥诗人独特的诗歌艺术,同时也让我们上溯探寻到诗人走过的充满矛盾,交织着失望和希望,悲观而又不甘气馁的人生之路。  相似文献   

7.
邵欣荣 《考试周刊》2014,(81):19-19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具纯粹诗人气质的红楼女儿。她集天地山川之精华,以诗歌为心,以还泪为魂,演绎了唯悲唯美的人生。她承载着曹雪芹悲剧美学的内涵与外延。  相似文献   

8.
生存宿命的哲学意识是陈梦家《梦家诗集》诗歌的精神指向。具体来看,这种精神指向在《梦家诗集》中主要是通过形而上生命本体和人的普遍生存处境,爱情、向往和梦想,人生当下行为和现实情形等几种题材内容的诗歌得以体现的。同时,《梦家诗集》诗歌也传达出了生命所具有的挑战宿命的“过客”精神。  相似文献   

9.
<正>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浪漫主义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人们熟悉其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其实他的诗歌与小说同样出色,诗集有《秋叶集》《惩罚集》《静观集》等。其诗歌中弥漫着的浓郁的浪漫主义气质、对生活的热爱与争取自由的人道主义精神,与诗人积极参与政治的跌宕人生,气势磅礴、富有激情的小说创作,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10.
阮大铖是明代卓有才华的诗人。因其人品不端,晚节有亏,其诗歌受到历史的冷遇。有清一代学者不屑论之,直至民国初年,学界终于屏除偏见,重新发现了他的诗歌价值。阮大铖的诗歌集有《和箫集》和《咏怀堂诗集》。对其诗歌历史境遇的回顾与其诗集版本的论述,旨在引起当今学者对这位明代多产诗人及其作品的进一步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