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高职高专课程设置中,历史学因其特有的人文特性在高职高专的教学中占有一定比重。高职高专历史教学在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强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高职高专的历史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包括课前、课中、课后诸环节,围绕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施教两个方面,以历史知识为中介,通过相互合作的方式全面展开。通过课前知识准备,课上思维交互,课后结论评价三个环节的有机统一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2.
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学历史教学旨在培养有思想、能适应社会、能独立思考、有创造力的人.网络环境下的历史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注意好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课前,教给学生网上搜集资料和自主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课中,在预设中提供矛盾情境,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在生成中运用教学机智,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课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积极的评价和对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相似文献   

3.
林秋 《成才之路》2020,(6):116-117
问题教学法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提高。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运用好问题教学法,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文章从课前合理设计问题、课中精确激活问题、课后拓展延伸问题三个方面阐述问题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  相似文献   

4.
白菊华 《亚太教育》2019,(10):110-110
随着历史教材不断改版,考题越来越与时俱进,历史课堂教学又该做出什么改变呢?通过不断深入地学习专业知识,笔者结合学生实际、新教材、地方特色,做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课前、课堂、课后”教学三部曲中教授学生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下面笔者就“课前、课堂、课后”教学三部曲跟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教师在课前、课上、课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问,通过抓好预习,质疑问难,延伸提问等环节,不断指导学生锤炼自己的问题语言,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6.
深度学习视域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学生的深度参与、教师科学引导,以最终实现学生深度学习的目标。该模式应用于“食品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中,通过课前线上自主理解学习、实验课堂实现知识内化、课后拓展学习三个教学环节,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锻炼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解决复杂问题能力、迁移应用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学生自我思维必须和老师的教学思维相结合,才能获得较为完整的思维。本文从学生的思维实践和学习习惯,提出有效思维能力培养的三个环节,课前思考、课堂中思考和课后思考,并对每个环节进行简要的分析,为学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根据医学教育的终极目的,从课前、课中及课后3个环节,探讨在病理生理学实验课带教中如何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创造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9.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推陈出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广大中学历史教师必须正视和重视的问题,本以中国近代史中的一节,从课前,课堂与课后三个不同阶段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尝试与探究。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 4 个微课教学案例,分别阐述微课如何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环节辅助小学数学教学。在课前,通过形象生动的课前先学微课,让学生对新知识实现初步了解;在课堂中,通过直观形象的课堂示范微课,解决课堂难以呈现的教学内容;在课后,通过详细解说的课后巩固微课,加深对课堂典型例题的理解;通过针对性强的错题辅导微课,帮助学生解决作业中的易错点和薄弱点。  相似文献   

11.
社会文化史的兴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社会文化史是继文化史和社会史复兴之后而出现的一个新兴交叉史学流派,自产生十几年来,从学科的理论方法到研究实践,都取得了较大发展,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被吸引到这一领域中来。社会文化史扩展了史学研究新领域,开拓了史学研究新视角和新方法,势将成为史学发展创新的一个生长点。  相似文献   

12.
妇女史、社会性别史与经济一社会史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从国内外近一个世纪学术与社会发展的历史看,社会史、经济史虽然都十分关注与妇女相关的各种社会问题,但它们并不能代誉妇女一社会性别史。三者之间是一种交叉、互补的关系,而不是包容的关系。妇女一社会性别史作为历史学的一个新的生长点,它不只关注妇女的生活与命运,以及历史上两性之间的关系,同时还担负着对以往历史知识建构的全面审视和包括两性经验在内的新的历史知识建构的任务。因此,它应该成为整个历史研究中观察、分析、阐释的一个新视角和新方法,进一步拓展延伸历史研究的视野与空间,为历史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三分法与中国历史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学术的视阈显示,中国历史上对“历史”有一种三分法,即史事、史文、史义。史义即中国的历史哲学;史义包含“历史之大义”与“吾心之精义”两部分内容,史义与西方历史哲学的重大差异在于:前者与史事、史文三位一体不可分割,又以史义为体、史事为用,以史文传事载义,而后者是于史事、史文之外的注重对历史反思与批判的以期资治育人的哲学。  相似文献   

14.
史学、史才、史识,是唐代著名的史学家刘知几提出的治史三长,是作为一名史学家必须具备的三种基本的要素。把它移到当今的历史教学中非常契合,符合素质教育对课堂改革的要求,也可以解决目前历史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5.
公共史学产生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虽然还远未成熟,但是其产生的原因、独特的学科属性以及社会公众对它的角色期待,均标识着传统意义上的"史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正经历着一次较大调整。导致公共史学产生的那场"危机",与其说源自史学专业化的发展,不如说是现代社会职业分工进一步强化之后,社会要求史学做出应变的指令。顺势而兴的公共史学充当连接学院史学和社会公众的特殊社会角色,从而使史学发展中原先存在的诸多困境得以缓解。  相似文献   

16.
我国学界对图书馆史研究内容方面的认知,主体看法有两种。一是应强化近当代图书馆史的研究,二是倡导拓展有关图书馆自身发展的研究空间,如区域图书馆史、个案研究、学科建设、学术史等。至于外史与内史之争,以前者居有优势。总体而言,我国图书馆史研究内容可资拓展的空间巨大,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7.
世界史观念有怎样的来历?在对思想史材料作历时性梳理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性概括和分析,结果发现,近代以来,世界史观念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到20世纪以前,这个时期的世界史观念是一元的、进步的和乐观主义的,思辨多于分析,并通常带有目的论指向,可称为"哥德巴赫式猜想"式的。第二阶段是20世纪上半叶,一是分析性的批判,二是思辨性的重建,实质是对普遍史观念所作的反思,可称为"哥白尼式革命"式的。20世纪下半叶以降为第三阶段,表现为全球史观,可称为"哥伦布式交流"式的。这三个发展阶段一方面表现了学术研究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理论张力的逐步减弱。  相似文献   

18.
社会史和环境史是20世纪中叶后出现的两大史学分支,都具有鲜明的研究特色,但也存在一些薄弱之处,这为两大分支的结合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作为二者结合的产物,环境社会史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双向互动发展为人-社会-自然三维结构的有机结合,促进环境史研究的深入和拓展。  相似文献   

19.
女性无论是在历史研究客体还是研究主体(历史学及其成果)中长期处于边缘位置。主流的历史哲学论争更是罕见女性的参与,这便造成了一系列因素的失衡。伴随着妇女史学科的成长,妇女史学理论正在形成,这个边缘族群开始要求改变史学认知模式的气候。  相似文献   

20.
通俗史学热正潜在地腐蚀着高校史学教育的目标。面对通俗史学热的冲击,高校史学教育必须寻求相应的对策。通过增加课堂教学内容、合理吸收和借鉴优秀通俗史学作品的观点、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改进课堂教学语言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升青年学生的史学素养,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理性的研究和阐释历史的能力,为史学的健康发展培养后备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