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本<废都>是一种源于现实废都、又超越了现实废都的文学范式和艺术文化范式,它是一种由废都文学文字符号、废都文学形象符号和废都文学意象符号组成的描写废都文化内涵的语言文化系统.它的文化价值在于其通过废都文化氛围的烘托、渲染和暗示,揭示了废都文化隔离机制对于废都人的种种文化隔离现象,并对戕害废都文化人的那种"废都文化",做了更深层次的理性反思和文化批判.文本<废都>所揭示的"废都文化"问题,至今还严重制约着我国的传统文化继承和我国现代化进程,对此我们必须高度注意.  相似文献   

2.
"废都意识"是一种文化黄昏意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废都》之所以是贾平凹的一部“安神之作”、“止心慌之作”、或者“安妥我灵魂的一本书”,是因为其中浸淫着浓烈的文化黄昏意识。作为描述废都人废都文化心态的总结性文字,“自卑性自尊”、“无奈性放达”和“尴尬性焦虑”三句话,真实、准确地描绘和揭示出了废都文化人普遍遭遇到的文化境遇。正是文化黄昏意识孕育着“废都文化”,预言了“废都文化”的末日,预言着一种新的、更加辉煌的现代都市文化的诞生。  相似文献   

3.
一部《废都》,毁誉16年。初版本《废都》被禁或被人鄙弃、非议原因众多:知识分子群体反对;老作家的抵制;新锐批评家的酷批酷评;国家行政机构的介入干预等。新版《废都》实施“加减法”,尊重文学文化艺术发展规律,适应消费社会市场变化,显示出文学文化场域逐步趋于成熟,大国受众日趋理性。  相似文献   

4.
《废都》是一部备受争议而又命运坎坷的小说。本文从三个层面对它予以解读:是转型期及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平衡造成了“废都”景观,而作者是以田园牧歌的美学理想来观照“废都”的;沉沦中的庄之蝶想用“性”来拯救自己,这一救赎也许并非毫无效果,但终究只是徒劳,因为“性”也在沉沦中,沉沦者不能充当拯救者;庄之蝶之“蝶”可能有追花狂蝶之意,一定更有“庄生梦蝶”之意,写出了庄之蝶精神废墟的“世纪末情绪”,使《废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贾平凹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家,著作等身,而其作品《废都》自诞生日起便引起国内外作家、读者的热议,在遭禁后,学界对《废都》的讨论更是居高不下。与此同时,《废都》在国外的热度与国内相比不减分毫。因此,对于负载中国文化“走出去”重任的中国当代文学来说,《废都》一书在海外的传播与接受经验可提供宝贵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6.
贾平凹曾执着于对乡村的歌颂,现在的他却踯躅于废乡和废都之间。面对传统乡村生活终结时刻的废乡景象,他不知道该回归和留恋,还是该告别和弃绝。《秦腔》是揭示他的踯躅的典型文本。如何继续今后的创作道路,是他面临的谜团。  相似文献   

7.
《废都》是贾平凹的标志性作品,是当代文学最具现代感的小说之一;《废都》又是一部被文学史严重忽视、艺术价值被严重低估的作品。无论是这部小说文本结构自身,还是围绕《废都》的阅读、接受,都形成了多重悖论。《废都》整体的现代主义风格和"颓废"美学的审美情趣,对中国文学的审美传统形成了挑战。  相似文献   

8.
贾平凹的《废都》着重展示了主人公庄之堞从“名人”到被时代抛弃的“废人”的生存悲剧。他的悲剧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真实生存状态,其原因有社会转型期的自我错位,传统文化影响下的自我退缩和精神颓废的悲剧宿命等深层因素。  相似文献   

9.
《废都》自问世起影响颇大,它是近年来描写文人生活最大胆直露的长篇小说之一。在《废都》中,作者通过描写文人们在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了一种人在面对精神困境时的挣扎与遁逃;同时也展现了对人类生存境况的深深忧虑及对现实、社会、人生哲理性的思索。  相似文献   

10.
《废都》虽是一部都市小说,都内蕴着作家强烈的乡土情怀;贾平凹通过营造埙乐和奶牛这两种乡土文化物象,展示了他对现代都市文化的批判精神;小说充分表现了处于文化转型期的一代乡土文学家矛盾扭结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1.
《废都》之废废在真实与虚幻、传统与反传统、时代的异化与变迁三组二元对立关系之中,而这三者又贯穿于世纪末人物心灵的挣扎与灵魂的遁逃这一二元对立关系始终。《废都》并非写性而写性的轻薄之作,它确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式的哀曲,但我们切不可专注于性描写,忘记了作者的深层追求。  相似文献   

12.
《废都》的文本话语与两性话语、道德话语、文学审美话语、政治话语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背离与冲突。以男权为中心的文人士大夫自恋心态导致对女性话语权力的践踏,对两性关系的主观病态扭曲;同时,作家艺术真实尺度把握不当,是对文学审美话语的挑战;“废都人”自私自利、见利忘义、虚伪做作的言行举止和两性关系的扭曲、变态,是对中国传统优质道德话语的颠覆;作品中以宣泄基调反映出来的社会各阶层间差距加大、利益分配不公等问题,是对主流政治话语的讽刺;作家历史理性的深度匮乏使《废都》难以承担指引读者对真、善、美的追求这一使命:作家艺术技巧的牵强降低了作品的艺术价值;作家“审丑”尺度不当,忘记了对丑的批判。  相似文献   

13.
《白夜》作为“都市”小说,与《废都》有一致性:作家处于“边缘状态”,一方面他走出了商州;另一方面他还没有走进都市,都市不是他的家,作家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使《白夜》触及到都市的某些深层问题,冠《白夜》以现实主义作品是恰当的;由于作家的艺术追求,希望做的是现实生活与神秘文化的结合,所以,不同于他早期的现实主义小说。  相似文献   

14.
贾平凹的《废都》,通过对身处都市中一批知识分子形象的刻画,剖示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些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和思想状态。作品中,随处可见的文化乡愁,是解读作品时不可忽视的意象。本文将作品中描写的知识分子与文化乡愁结合起来研究,探讨相关知识分子的生活内涵。  相似文献   

15.
对《废都》进行的重新理解可从它的三个面相展开。首先必须通过文本的现象直观式的细读,对人物形象进行还原;其次是把握作家的创作技法:实写、虚写和虚实相间,这指向贾平凹创作的要害;再次是分析《废都》作为城市小说的争议,它无疑是一部具有悖论的城市小说范本。  相似文献   

16.
贾平凹的《废都》与《秦腔》同为写农民之作,引生对庄之蝶不是“阉割”,而是又一种表现形态,《废都》与《秦腔》里的农民们都生活得艰难困苦却奋斗不息。作者在这两部作品中倾注了深厚的农民情怀,揭示了悲壮的人性之美。  相似文献   

17.
长篇小说《废都》在发表时曾激起巨澜,其中非难多,肯定性评论少。无论非难还是肯定性评论,大抵上都轻视对作品整体的细密考察,犯有断章取义、过度阐释的错误。因此,有对之进行重新解读的必要。《废都》中有相互区分又相互关联的四个故事(官司、事业、性、写作),它们都是关于堕落和破灭的故事。现代化(贱民资本主义化)这一现实变化只允许顺应,不允许逃脱,而顺应则招致堕落的后果。《废都》所描写的正是这种堕落和破灭,以及伴随而来的自我意识上的苦痛。《废都》的性描写虽然是作为克服痛苦的契机出现的,但这里也有堕落的层面,所以,性的故事最终也归结为堕落和破灭。《废都》的结构原理正是这种自我意识的韵律节奏。本文试图立足于个人的分析、阐释,对既往的主要论点进行再检讨,对《废都》进行文学上的再评价。  相似文献   

18.
废名的长篇小说《桥》被誉为一部“破天荒”的“创格”作品。它在语言层面表现为一种“象喻”的特征,大量运用“转喻”和“隐喻”,既表现了艺术思维的具象性,也表现出作者对理趣与观念的钟情。同时,废名的比喻还兼有一种叙事功能。论文正是力图从语言的层面具体揭示《桥》的诗性特征的生成,并试图提供一种解读文本的微观诗学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废都》曾一度引发文界的热烈讨论。对于《废都》的解读可以说是众说纷纭,但是对于其与原始主义关系却鲜有研究。从原始主义角度探索《废都》中的思想内容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小说寄托了贾平凹的原始主义情怀,表达了对都市文化泯灭人性的批判。这种原始主义在贾平凹身上是具有独特性的,即原始主义影响到贾平凹魔幻现实主义因素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废都》与《暂坐》都是贾平凹城市题材的、具有鲜明《红楼梦》色彩的长篇佳作,但两者文本差异巨大,所思考的问题也不具有延续性。两者都写身处社会关系之网中自我的“非我状态”,出发点相似,《废都》以庄之蝶反省作家自身心灵处境,积聚破而后立的勇气;《暂坐》则以海若众女,思考人类性的问题,即现代性带来的伦理疑难。对《废都》与《暂坐》的对照性分析,可廓清关于《废都》的种种误解,亦可呈现出多年思想漂移后,作家在《暂坐》中达到的艺术高度和思想深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