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我们吃了不干净的食物而拉肚子时,实际上是肠道内的细菌在作怪。日本科学家最近对人类肠道中肮脏的细菌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这些"害虫"的祖先竟然来自海底!  相似文献   

2.
陈勇 《内江科技》2014,(2):147-147
<正>近日,加拿大微生物生态学家在对肠道微生物进行了多年研究后指出,现代人生活方式由于过于注重洁净,食物太过精细,动辄使用抗生素,会导致人体内无形的微生物生态系统受到损害。研究发现,地球上最具多样性、繁殖最密集的生态系统不在热带雨林中,也不在海洋中,而是在人类的肠道里。人类"微生物"是体内数以万亿计生物体的统称,是人类拥有健康体魄的关键所在。微生物做了大  相似文献   

3.
杨冬 《百科知识》2021,(10):25-27
在我们的肠道里定居着上万亿个细菌,它们构成了肠道中的正常菌群.这些数量庞大的人体"肠道居民"是怎么生活的?它们对人类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影响呢?让我们来看看肠道细菌的"日常",你就会找到答案了.  相似文献   

4.
正粪便是屎壳郎最喜欢的食物,它们为了争夺粪球,无所不用其极。在人类的眼中,粪便只会给我们带来视觉和嗅觉上的双重感官冲击,让人感到一阵阵不适。然而,在医学界,粪便却是肠道微生物的化身,令人刮目相看。最近,关于肠道微生物的最新研究又揭示了"便便"的新用途,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相似文献   

5.
<正>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小朋友们一定有过这种情况吧?爸爸妈妈带你去医院,医生一定会告诉你:这是肠道发炎了。肠道为什么会发炎呢?它都有哪些奥秘啊?还是听听肠道自己"发言"吧。  相似文献   

6.
<正>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号:81325019)的资助下,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张烜教授研究团队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王俊、李英睿教授等研究人员共同合作,完成了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口腔和肠道微生物元基因组研究。本项研究表明,口腔和肠道微生物菌群异常是RA病理生理和疾控的重要环节,从而为元基因组学辅助的RA个性化诊疗方案提供基础。研究成果以"The o-  相似文献   

7.
海小皮 《金秋科苑》2013,(19):47-47
在我们大鱼大肉一饱口福时很可能肠道已经不堪重负了。据美国“健康生活网”9月22日报道,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一项新研究发现,近20年来,肠癌发病率增加了17%。对此,美国斯坦福大学癌症研究中心肠道外科专家马克博士总结出了6个习惯教您护肠道。  相似文献   

8.
数字     
5000万公里7月14日1时许,已成为我国首个人造太阳系小行星的嫦娥二号卫星与地球间距离突破5000万公里,再次刷新"中国高度"。目前,卫星状态良好,正继续向更远的深空飞行。17种人体肠道内充满细菌,其中的有益细菌有助于食物消化。日本研究人员的一项新发现显示,肠道内有17种细菌能帮助人体调节失衡的免疫功能,防止出现炎症。  相似文献   

9.
风湿免疫病是以人体自身反应性T、B细胞过度活化,大量产生自身抗体,并引发多器官多系统损伤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脾虚湿阻是风湿免疫病常见中医病机,贯穿于疾病的发生发展。肠道菌群平衡是脾主运化发挥功能的前提,而肠道菌群紊乱是脾虚湿阻的重要病理因素。此外,肠道菌群在风湿免疫病中的研究方兴未艾,肠道菌群通过调控宿主免疫达到影响风湿免疫病的作用。因此,“肠道菌群—宿主免疫”可能是构建脾虚湿阻与风湿免疫病两者关联的桥梁,是研究脾虚湿阻诱发风湿免疫病生物学机制的突破口。本文分别论述了肠道菌群、风湿免疫病和脾虚湿阻三者之间的联系,并就现有研究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相似文献   

10.
肠道微生物,能够寄主1000种细菌,并且能编码500万个基因,执行许多宿主生理和生存所需的功能。因此,它也被称为"我们遗忘的器官"。最近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宏基因组研究。特别是,它增加了我们关于微生物及其与人类宿主互利的关系的知识。微生物的植入在出生时就已经开始。尽管受到多种影响的刺激,即饮食、运动、旅行、疾病、内分泌治疗,健康成年人的微生物几乎是稳定的。这表明微生物在成年期维持健康状态时发挥了重要作用。肠道微生物群组成的数量和种类的改变可能会导致病理性失调,已经被证实与越来越多的肠道和肠外疾病有关。随着对肠道微生物的功能知识的增加,它变得越来越有可能开发新的诊断、预后和治疗策略。最重要的是,治疗策略是基于微生物操纵。  相似文献   

11.
<正>太空生活对人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宇航员不仅要应付失重、辐射等外部问题,事实上,他们还要防肚子里的"虫子"——寄生在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作乱。他们有理由担心,在太空中呆的时间一长,这些微生物或许会背叛他们。众所周知,在人体肠道内,寄生着大量的微生物,单从数量而言,是人体细胞的10倍之多。其中很多对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比如帮助消化食物,制造人体必需的营养素,监护免疫系统等等。当宇航员飞往太空时,它们当然也搭便车去太空"旅行"了。可是,这些微生物在太空微重力的环境下表现如何,这一点过去被科学家极大地忽视了。譬如,最近的几项研究表明,寄生在肠道内的一种会导致食物中毒的细菌沙门氏杆菌,在太空中呆  相似文献   

12.
正大熊猫长着食肉的牙齿却为什么独爱吃竹子?这也许是广大熊猫粉丝共同期待解答的"百万年之谜"。近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下称"成都大熊猫基地")研究员张文平一项发表于《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会会刊》的研究结果为人们揭开了谜底。通过对大熊猫粪便的分析,研究人员发现大熊猫肠道菌群基本无能力降解竹子中的纤  相似文献   

13.
美国一项新研究称,人类的肠道细菌可能会"传染"胖瘦等生理特征,这一发现或有助于开发新的减肥方法。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人员对4对人类双胞胎肠道内的微生物进行取样,每一对双胞胎都是一瘦一胖,然后将采集到的肠道细菌分别移植到在无菌  相似文献   

14.
<正>大多数有关食欲的研究都集中在激素所扮演的角色上,但近几年,有人发现,即使老鼠的肠道内激素水平保持不变,它们也会食欲不振。最近一项研究或可解释为什么。研究人员发现,吃高脂肪食物的老鼠,若在它们的食物中添加植物纤维,体重就会增加得慢一些。他们用仪器跟踪老鼠体内一种叫"醋酸纤维素"的物质。醋酸纤维素是植物纤维被消化的时候,在肠道内生成的。传统上认为,当新陈代谢时,醋酸纤维素最多只能到达肝脏。但让研究人员吃惊的是,一些醋酸纤维素竟然  相似文献   

15.
<正>她领导的课题组创建了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统,首次揭示了重型肝炎病人肠道微生态变化规律,阐明了肠道微生态变化与重型肝炎发生、发展的关系,丰富了重型肝炎发病机制的理论;她率领课题组成功培养分离出SARS病毒并完成全基因测序,对揭示"非典"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首创"四抗二平衡"疗法救治H7N9患者,论文《人类感染活禽市场来源的新发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临床分析和病毒基因组特征》已在世  相似文献   

16.
正陪伴我们千万年的"伙伴"人类体内的肠道细菌数量繁多,多达数以万亿计。可以说我们身上有多少细胞,就有多少肠道细菌。这些细菌中,有些来自食物和外部环境,这些仅是肠道中的过客而已,而另一些就是自远古就陪伴我们的"老相识"。科学家研究发现,这几种老相识的肠道细菌与我们相识的历史可追溯至非洲古猿时期。在距今约1000万年前,非洲古猿分成了两支。一支繁衍发展成为大猩猩,另一支的一部分发展成为人类,余下部分发展为黑猩猩和倭黑猩猩。这些细菌的祖先就生活在非洲古猿的肠道里,并且随非洲古猿的  相似文献   

17.
时下,风靡世界的"洗肠热"已蔓延到我国,都市一些时髦的消费者都热衷于"洗肠".然而"洗肠"的魅力何在?广告如是说:"如果肠道得到完全的清洗,身体就可以从肠道中吸收足够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色斑、暗疮在您不经意中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还给您的将是一个光洁美丽的容颜."  相似文献   

18.
信息     
3月25日《Science》杂志内容精选生命的内胎——肠道专题本期封面是一位早期克隆氏病患者直肠的钡X射线图,所伴随的专题探讨了人类肠道多样性的生物学,包括其中丰富的但多数并不为人知的微生物体,肠道消化和输送营养的正常功能,以及它所患的疾病。人类肠道有“第二个大脑”的绰号,如果把它拉长,它能环绕足球场一圈。人类肠道生活着1千亿以上的微生物体,其中微生物细胞的总数是成年人身体中细胞总数的10倍以上。专题部分的综述、“观点”文章、原始论文,以及一组新闻报道介绍了有关肠道的最新研究。虽然有些研究人员曾提出全球变暖可能会使…  相似文献   

19.
本子 《科学中国》2007,(2):64-64
最近公布的一项研究表明,患者在进行了肠道手术之后,嚼口香糖有利于他们麻痹的肠道恢复运动,从而可以早日出院。  相似文献   

20.
《科技风》2021,(26)
昆虫作为地球上的动物种群之一,其分布范围最广、生物数量最多、生物适应性最强。昆虫的肠道作为纽带连接着宿主与外界环境,且肠道中存在着大量的肠道菌群。这些聚集于消化道的内共生菌与宿主的关系非常密切,参与了宿主的各种生命活动,如帮助宿主昆虫对食物进行协助消化和解毒,并为其提供食物中缺乏的营养物质,部分还能协助种间种内通信,甚至促进其宿主的生长发育。本文对近年来在昆虫肠道菌群功能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对将来关于昆虫肠道菌群方面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