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朝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时代。除了象李白、杜甫、白居易这样著名的大诗人外,在晚唐诗人中,最为杰出的要数杜牧。杜牧的《阿房宫赋》是唐代短赋中的杰作,这篇赋和他的《泊秦淮》、《过华清宫》等诗一样,都为后世所传颂。  相似文献   

2.
杜牧绝句艺术风格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晚唐的诗坛上,杜牧的诗放射出奇光异彩。他的五古,师法杜甫,多写重大的社会政治题材,骨气遒劲,豪健挺拔;而他的近体律绝,则言情写景,别有风味。如果说杜牧的古体诗尚有学习和摹仿的痕迹,那么杜牧的七言绝句则更多地体现了他的创造性和艺术才能,有着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直为人们所喜爱。关于杜枚绝句的艺术风格,前人未有专门论述。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过:“杜樊川诗雄姿英发”。这虽是就杜牧总的诗风而论,但其基本精神对他的绝句同样是适用的。如果更进一步,我们觉得,杜牧绝句的艺术风格可用“俊爽清丽”加以概括。  相似文献   

3.
刘志英 《高中生》2010,(3):14-15
一、爱国诗常见的情感类型 1.忧国伤时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的《过华清宫》。(2)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的《春望》。(3)同情人民的疾苦,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的《登楼》。  相似文献   

4.
安史之乱后,盛唐诗风不复存在,大诗人杜甫开"诗世界",即开创"宋调"先声;中唐韩愈进行诗歌解构,颠覆盛唐诗已有的艺术规范;晚唐杜牧继承杜甫、韩愈开创的新诗风,并在诗歌创作中加以实践,成为了开"宋调"的另一位大诗人.宋人严羽概括的"以文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等宋型诗要素在他诗歌创作中已有明显的表现.其"以才学为诗"主要表现为:在诗中大量用典;在自己诗中加注;好在诗中用奇字僻词,化用经学语句.杜牧"以才学为诗"的形成.与其个性、家学、时代有着密切关系,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受杜甫、韩愈的影响,杜牧在诗歌的构思与表达方面呈现出明显的"以议论为诗"的特点。他在五言古诗和七言绝句中的议论不只局限于一时、一事、一物的微观视角,而表现为雄视千古、经邦济世的宏观视角,多关注宇宙永恒、人生代谢、生命价值等重大问题,显示出广阔的视野和厚重的历史感。同时,杜牧"以议论为诗"多用赋笔和直白议论,导致诗风少蕴藉,较为直切。杜牧"以议论为诗"的成因在于其显赫的家世、深厚的家学和独特的个人经历。  相似文献   

6.
杜甫讽刺诗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甫讽刺诗浅议林正龙在中国古代诗歌园地中,讽刺诗也占有自己的位置,而且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如中晚唐诗人刘禹锡、杜牧、李商隐都有讽刺佳篇,为众口相传。其实,在他们之前,杜甫就写过一些很不错的讽刺诗。上述刘、杜、李诸人的讽刺诗,长于巧思,如刘禹锡《元和十...  相似文献   

7.
李白使诗歌变成"神曲",而杜甫使诗歌成为"人歌"。李白总是往一般化、抽象化上靠,而杜甫则总往具体化、形象化上靠。读李白的诗,使我们感受到人生宇宙之中的莫大寂寞,而读杜甫的诗,则使我们颇感  相似文献   

8.
杜牧的《遣怀》诗历来被人误解为艳情诗 ,以为关涉杜牧在扬州时的放浪生活。其实 ,杜牧的《遣怀》诗是一首咏怀诗 ,作于会昌二年杜牧外放黄州之时 ,诗中抒写的是他由京官而外放的不满情绪 ,诗虽提及他当年在扬州的狎妓旧事 ,但自嘲之中别有寓意 ,是在反讥谤毁者发扬州之事为口实实是吹毛求疵 ,诗歌表意虽迂曲婉约 ,但只要把诗放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中看 ,寓意还是相当明显的。  相似文献   

9.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这首诗的可贵就在于:1.他打破了多年来天经地义的想象机制。在一般人的想象中,花肯定比叶子美好,而杜牧却说,叶子比花更美。在一般人看来,秋天肯定不如春天美好,而杜牧却说,秋天比春天美好,不但比一般春天的景色鲜明。而且比春天最鲜艳的花朵还要鲜艳。这表现了一个诗人精神的活跃,不为常规所拘,这是诗人艺术想象的突破。2.这首诗的灵魂,全在最后这一句。以一个比喻而使这首诗经受了千年的考验,保持住了鲜活的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杜牧<兵部尚书席上作>一诗自见于孟棨<本事诗>以来即引发了无数争论,有以此诗为伪诗者,有以此诗为杜牧诗者,而关于诗歌中之本事更是见仁见智.本文结合有关本诗、本事的文献材料进行分析认为,<兵部尚书席上作>一诗为杜牧原作.  相似文献   

11.
杜牧在湖州有很多小诗,特别是杜牧的外集中有一首《叹花》诗,历来被认为是风情之作。本文从杜牧当时的社会背景对《叹花》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认为它不但不是一首风情诗,而且还是一首感伤时世很强的政治诗,从而揭示了杜牧在湖州的有些风情诗和写景小诗绝非风情或闲来之笔,其中蕴涵着杜牧强烈的个人身世遭遇和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2.
豆蔻年华     
“豆蔻年华”源自唐代杜牧的《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咏18岁多一点就被迫人了乐籍的歌伎张好好。她性格温顺,体态轻盈。杜牧见而悦之,便赋此诗相赠。  相似文献   

13.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七绝诗《泊秦淮》,是千古名篇。人们只要选唐诗,几乎没有不选它的。然而大家都把“商女”解作“歌女”,似乎成了定论。我翻阅《全唐诗》发现,在杜牧之前,“商女”一词仅见于白居易的《读张籍古乐府》:“读君商女诗,可感悍妇仁。”(《白居易集》)从白诗中,我们也能发现张籍曾写过一首关于“商女”的乐府诗,由于此诗今已不传,无从考查“商女”是何等人了。这样一来,小杜之诗成了“商女”一词的最早出处。人们读杜牧之诗,大概是看到其中有“酒家”、“唱…  相似文献   

14.
杜荀鹤诗用韵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荀鹤(846—907),唐贵池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字彦之,因居九华,自号九华山人,杜牧的庶子,早著诗名。他是继杜甫、自居易之后的现实主义代表诗人之一。本文主要从音韵学的角度考察杜荀鹤诗的用韵。荀鹤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家乡,他的诗韵颇能反映晚唐时期皖南方言的一些语音现象,我们亦可由此窥见,汉语音韵由晚唐至宋语音变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15.
<正>肥沃的关中平原,向以盛产小麦著称。从头年冬到次年春,走到田野上,那儿十有八九都铺着日渐加厚的小麦的绿毡。而到了清明节呢,农谚说:"清明麦子埋老鸹。"麦苗儿比站着走着跳着的乌鸦都高了。于是,田野处处,不再是绿毡了,而是厚可盈尺的绿绒被了。而清明节又好像只属于唐诗人杜牧。自从杜牧吟了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千百年来的清明节,就总是打着杜牧的印记,含着杜牧的声息,就总是杜牧的诗和雨啊,纷  相似文献   

16.
以往在“以诗为词”的探讨中虽然涉及到了苏词和唐诗的关系,但局限于其豪放词与盛唐诗的联系,关未就此展开苏词与唐诗关系的全面考察。苏轼词和唐诗的关系可以由中晚唐诗追寻到盛唐诗。就其与中晚唐诗的关系而言,集中在白居易、刘禹锡、杜牧等人,这不仅是因为他们的作品能提供字面采择,更因其寄托了身世之感;就其与盛唐诗的联系而言,集中在李、杜诗歌,其中李白的读对苏轼豪放影响很大,杜甫的诗在很多方面影响了苏轼婉约词。此外,苏词还以唐诗为中介接受了陶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杜甫的家世     
盛唐时期的诗人杜甫,字子美,曾被郭沫若称为“诗中圣哲,笔底波澜”。他一生忧国忧民,同情劳动人民的苦难,因此深受人民的爱戴和景仰。杜甫留下的1400多首诗,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宝贵遗产。杜甫的远祖杜预,在西晋时做过当阳城侯,曾为西晋灭吴立下汗马功劳,传到杜甫,已是第13代了。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曾做过修文馆学  相似文献   

18.
经初步考证,《樊川诗集》中有四十首诗在宣州写或写宣州的,而其中的四分之一,是杜牧与禅院僧侣的交往诗,权将此类称作“杜牧宣州佛事诗”。深入研究这些诗对于唐代江南佛教文化和江南经济研究,对于地域性旅游资源的开发均有裨益。  相似文献   

19.
杜牧的诗俊气有气概。杜牧曾在扬州为官,并且留下了“十年一觉扬州梦”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他的诗,千百年来,耳熟能详。可是,对于张好好,我们就知之甚少了。张好好出嫁时写给杜牧的一首诗,诗里有爱,爱中含愁,愁中又透着决然。  相似文献   

20.
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晚唐杰出诗人,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尤以《寄扬州韩绰判官》一诗最为出色":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首诗已流传了一千多年,可谓妇孺皆知。诗因桥而咏出,桥因诗而闻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