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鹏 《新闻记者》2008,(3):38-41
传媒的营销与竞争本质上争夺的是受众的时间.这是我对传媒经济进行长期思考的一点新认识.人人皆知,现代社会尤其是大都市生活节奏快,时间紧张,总体而言,受众的可自由支配时间有日益短缺之势--尽管节假日在增加,八小时工作制逐渐普及,但是同时交通越来越拥堵,而住房也越来越远离市区.上班族每天用于工作的时间比以往有增无减.用于采购、看病以及接送孩子的时间也在增加.更重要的是交际应酬、学习与进修培训的计划、文娱活动的需求以及旅游度假的安排都在瓜分人们有限的时间.传媒的生命力就在于相对固定地占有目标受众的一定长度的时间.而在现实中,任何一家传媒都面临着受众时间流失的威胁,因此,传媒竞争与其说是各家传媒、各种信息产品与服务之间的竞争,不如说是一场生死时长(套用"生死时速"的说法)的比拼,哪家传媒能赢得受众的足够多的时间.哪家传媒就有活力,哪家传媒对受众的吸引力更大.哪家传媒的市场生命力就更强.  相似文献   

2.
于蓓 《声屏世界》2009,(2):54-55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行,大众媒体的受众意识和人文意识在逐渐增强,体现为受众本位观念的树立,民生新闻、社会新闻的兴起,新闻的视角更多地关注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所思所求。实践表明,哪家媒体的新闻宣传对民生关切更到位,受众对哪家媒体的认知、喜欢、接受和信任程度就更强,  相似文献   

3.
陆军 《视听纵横》2009,(5):63-64
随着传媒的迅速发展,以受众即时参与为形式的互动元素,也随着受众的需求和传媒硬件条件的成熟,逐步渗透到广播电视新闻传播中来。这种加入了受众即时互动的新闻传播,形成了一种新的广播电视新闻形式——互动式新闻。  相似文献   

4.
目前,新闻娱乐化已经成为我国新闻传播业的一种普遍现象。新闻的娱乐化发展使新闻传媒更好地贴近受众,在传媒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同时,也模糊了新闻和娱乐的界限,损害了新闻媒体的权威和公信力,造成了新闻传媒行业整体素质的下滑。本文对新闻娱乐化现象展开了全面深入的思考,并就如何在坚守理性原则的基础上更好地满足广大受众的信息需求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新闻传媒的公信力是指新闻传媒能够获得受众信赖的能力,它是新闻传媒以新闻报道为主体的信息产品被受众认可、信任,乃至赞美的程度的反应。  相似文献   

6.
新闻传媒走向市场给舆论监督带来了新的促进。新闻传媒要赢得市场,就要尽力满足受众了解信息、表达意见的需求,客观上加强了舆论监督。舆论监督深得受众的欢迎,它能提高传媒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传播效益。市场需求促动的舆论监督加强了从下对上的纵向和同一水平的横向的监督,弥补了新闻传媒自身的不足。市场经济不断为舆论监督提出新的难题。进一步搞好舆论监督,需要深化新闻体制的改革,充分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提高受众的素质,增加对舆论监督的宣传表彰,和加强新闻界的自我调控。  相似文献   

7.
重视、强化和拓展传媒的服务功能,是我国新闻传媒本质属性的内在要求。我们的新闻传媒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尽心尽力为受众服务,这是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这就要求传媒要重视受众的意志和愿望,关心受众的疾苦,了解受众的意见和需求,满足受众多方面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媒科技》2010,(8):18-20
传媒在怎样演变。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判断:第一,时效同步化与接受便利化正在成为两个基本标准与极致追求。这既是新媒体时代受众对传媒提出的标准,又是传媒竞争中传媒本能与必然的机制追求。所谓时效同步化是受众和传媒对新闻时效的追逐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即要求报道最好与正在演进中的新闻事件同步,  相似文献   

9.
受众是新闻事实传播的最后环节,受众是否接受传媒传递的信息,是决定传媒生存的关键。传媒的实质就是通过各类“说”者向受众传达必知、未知和欲知的新闻事实。  相似文献   

10.
蔡骐 《当代传播》2003,(5):19-19
在市场经济形成之后,我们的传媒进入一个大市场,这个市场既包括新闻传播业也包括其他产业,如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传媒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的传媒市场形成的标志有: 1.我国的新闻传媒被程度不等的推向市场,迄今为止无一没有进入市场。 2.在传媒市场中受众的重要地位得以确立,传媒已经认识到受众是传媒产品的消费者,新闻传媒最终是为了满足受众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华南虎照片事件为例,分析了网络时代受众的典型心理特征,说明受众对新闻真实性的需要和推动作用.并建议处在网络时代的传媒和新闻发布机构加强对新闻真实性的审查,以尽量减少或消除受众对媒体传播活动的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12.
不论广播、报纸、电视,经济报道都是各个新闻传媒的重头戏,对于经济生活,每个传媒都无法回避,对于经济新闻,每个传媒也不会轻视。近几年,随着改革的深入,政治透明度的提高,以及受众对改革介入度的增强,受众越来越多地批评我们的经济报道“不贴肉,不解渴”,我们记者自己也感到这样的报道“没份量,没看头”。恰在此时,一些传媒经过不懈的摸索纷纷推出一种介于社会新闻与经济新闻之间的新闻样式——姑且称之为“社会经济新闻”,它兼有社会新闻的可看性、贴近性和经济新闻的深度、广度,为传媒吹来一股清风,也获得了受众的肯定,…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文化产业化进程的加快,新闻媒体逐渐走向市场.我们知道,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传媒走向市场,就意味着各个媒体相互之间要开展对受众的争夺.哪家媒体获得的受众注意力最多,其影响力与广告价值便最大,从而带来最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公众的文化水平的提高和传媒市场的发展,受众对于新闻的要求已不再满足于从前格式化、八股化的新闻模式。多媒体信息时代的新闻受众有多元化的需求,而媒体要更好地服务受众,让受众接受,就必须转变新闻制作观念,打破固有的新闻模式。新闻故事化的趋势在中国的传媒市场应运而生。用故事化的手法讲述新闻,能够增强新闻的趣味性和贴近性,唤起公众的情感认同,从而确保自己的受众群体。故事化的手法已经成为了一种撰写、制作新闻的新的思路和方式,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中国媒体的新闻叙事模式。然而过犹不及,对于故事化的过度追求反而会有损于新闻的质量与媒体的公信力。故事化对于新闻真实性的冲击、使新闻流于浅薄化的隐患和对新闻其他功能发挥的影响,都成为当下传媒人值得忧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新闻传媒(即新闻传播机构)与新闻受众(即新闻接受者),是一对相辅相成的结构.从传统意义讲,新闻传媒始终主导着"话语权",媒体扮演的角色类似漏斗,只有经过它的筛选传播到新闻受众的新闻素材,才能够产生传播效应,受到集中关注.但随着电子媒体发展的日新月异、日进千里,新闻受众的地位渐渐从"被动"变为"主动".  相似文献   

16.
新闻传媒(即新闻传播机构)与新闻受众(即新闻接受者),是一对相辅相成的结构。从传统意义讲,新闻传媒始终主导着“话语权”,媒体扮演的角色类似漏斗,只有经过它的筛选传播到新闻受众的新闻素材,才能够产生传播效应。受到集中关注。但随着电子媒体发展的日新月异、日进千里。新闻受众的地位渐渐从“被动”变为“主动”。  相似文献   

17.
从数年前新闻传媒被时代大潮推进市场,到目前已有相当数量的传媒开始市场化运作,逐渐形成了传媒市场。新闻传媒以具有特殊性的产业的身份参与市场运作。它既有信息产业的属性,又有意识形态的属性,是这两种属性的统一体。对新闻传媒来说,它受到意识形态规律、新闻传播规律和传媒市场规律共同制约。在共同制约之中,诸规律相互之间表现出某些一致性:第一,诸规律都可以统一于满足受众的需求。新闻传播规律是一种使新闻传播的效果得以充分体现、使新闻传播的功能得以顺利实现的规律。它要求传媒和传媒工作者,以满足受众的新闻需求为出发…  相似文献   

18.
《新闻导刊》2007,(6):36
传媒非理性与受众非理性。由于传媒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各种传媒为争夺受众求得自己在竞争中的制胜地位,使尽浑身解数,于是出现了某些媒体良知和文化逐步"风化"的现象,使传媒非理性表现得越来越露骨。过度新闻策划、新闻炒作、虚假新闻,哗众取宠、粗制滥造、庸俗低级,一味地迎合非理性的、无趣  相似文献   

19.
传媒价值创造盈利模式的内涵、策略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来的传媒是以服务受众的个性化需求为核心的价值创造盈利模式。该种传媒产品能够促使受众的支付意愿提高,最终增加传媒的收入。价值创造盈利模式的五种策略的优先次序为:提供专门的新闻产品>提供独家的新闻产品>利用跨媒介重复使用新闻>提高新闻产品生产和传播的速度>增加新闻产品的数量。  相似文献   

20.
随着媒体在社会舆论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新闻也开始随着从媒体本位论转变为受众本位论,新闻的重点从传播者的角度为中心逐渐变成受众怎样利用媒体信息,从而在媒体的传播现象中获得信息满足,并根据这种媒体新闻来源确定大众传媒的成效,以及之后传媒的走向。基于对受众参与新闻源传播的重要性的了解,继而提出了受众参与新闻源传播的特色现象,最后总结出受众参与新闻源传播的问题。目的在于通过对受众参与新闻源传播的一系列理论性的介绍,能够对我国目前新闻传媒种种现实能够有更深层次的剖析,对日后研究受众参与媒体的理论上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