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观世界生活的人,很难建立物质微粒的概念。对微观物质世界的想象,特别是要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物质及其物质的变化规律,是九年级化学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核心。在新课程教学中,许多教师过分追求概念描述的完整性和言语表达的严谨性,而忽视了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和认识过程的渐进性。而本课例则是在充分理解以学为本的课程价值观的基础上,打破教材原有编排思路,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出发,体会宏观物质的微观世界,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相似文献   

2.
微粒观的构建是初中生学习化学需要形成的基本认识能力.初中生学习"物质构成的奥秘"普遍感到较难,尤其是"离子"的内容,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20项问题,采取以下教学策略:以实验探究引领学生走进微观世界,以模型运用帮助学生搭建认知桥梁,以理论建立锻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就可以增强学生对微粒本身的认识,引导学生建立微粒表征、符号表征、宏观表征的有机联系,使学生形成科学认识方式,构建微粒观.同时,在教学中还要注意避免内容空洞贫乏,忽视先前经验,随意拔高教学要求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中观世界生活的人,很难建立物质微粒的概念。对微观物质世界的想象,特别是要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物质及其物质的变化规律,是九年级化学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核心。在新课程教学中,许多教师过分追求概念描述的完整性和言语表达的严谨性,而忽视了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和认识过程的渐进性。而本课例则是在充分理解以学为本的课程价值观的基础上,打破教材原有编排思路,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出发,体会宏观物质的微观世界,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编按]  相似文献   

4.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力是学生通过化学学习需要形成的重要化学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对物质的微粒性的认识,形成微粒观,是发展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化学教学应从整体出发,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充分利用核心概念以及形成核心概念的典型微粒知识组织教学,通过直观手段帮助学生建立宏观和微观的联系,引导学生用微粒观解释宏观事实和现象,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建立和深化微粒观,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一、重视实验对构建微粒观的作用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灵魂,它对学生微粒观的构建起到关键作用。初中学生处于化学入门阶段,往往对实验充满兴趣,而学习到抽象的微观知识时学习兴趣自然下降,这时教学更应充分发挥实验的功能,不仅吸引住学生,还可以通过实验去建立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的联系,让学生能透过宏观现象认识化学变化的微观本质,并掌握用微观的本质去解释一些物质的变化规律的方法。因此,在微粒观教学中也应当重视和发掘实验的功能,下面以“中和反应”一课为例,突显实验在微粒观构建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基于培养学生微粒观角度构建“分子与原子”的实验教学设计,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验创新教学两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微粒观的形成。依据学生认知发展顺序,对微粒观培养的教学活动设计由浅入深,通过感受微粒存在、认识微粒性质、明晰微观视角、升华微粒情感等实验教学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构建微粒模型,逐步建立和提高从微粒角度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意识及能力。  相似文献   

7.
"离子反应",是高中化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形成微粒观的主要途径。但由于其抽象性,学生往往很难理解物质在水溶液中能以离子的形式存在。通过增设实验的方法,通过"看得见"的实验事实,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微粒观,为高中化学学习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8.
微粒观是化学基本观念的重要内容,是学生理解化学概念、把握化学知识的基础。在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问题驱动、化学实验、情境创设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微粒观,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相似文献   

9.
化学课本中一些抽象的概念,难懂的知识,教师能重视引用形象生动的例子,通过明白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大有裨益的。比如高一化学教到《摩尔》时,学生在初中化学里,已经学习过构成物质的微粒,如原子、分子、离子等。知道这些微粒是肉眼看  相似文献   

10.
<正>分子概念的形成是教会学生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认识物质世界的重要载体,是连接物质组成与结构、物质变化与转化两个学科大概念的桥梁,在分子概念建构过程中可以全面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一、单元分析鲁教版教材第二单元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以水分子为载体,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第三节“水分子的变化”,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改变而原子不变。通过这两节课形成分子概念。  相似文献   

11.
教材分析:分析教材:本课题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确立物质的微粒观。接着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得出分子、原子的概念,并能解释一些生活现象。设计理念: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科学探究,让学生体验分子的存在,形成分子概念,并通过教师的教学话语来显性渗透科学中观察与推理的关系本质。  相似文献   

12.
探究微粒的运动是发展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的重要实验.利用塑料瓶、小药瓶等生活用品设置三组进阶式实验,教学中运用对比的实验思想,指导学生由点到面、由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及空间想象力,帮助学生从微观层面理解宏观现象的发生,从而深刻体会微粒的运动性.  相似文献   

13.
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因此,通过对构成物质的微粒进行分析继而得出相应的结论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对物质结构的知识虽能初步了解.但不少学生在对这些知识的运用中,常表现出思维视角偏小、分析方法单一、解题效率不高等现象.为培养学生思...  相似文献   

14.
1教材分析1.1教材地位通过电场物质性的学习,使学生对物质存在的形态从实物物质扩展到新的形态———场物质;电场强度是电场一章的两个核心概念之一(另一个是电势),其引入过程和建立场强概念的比值方法可以迁移于电势、电容、磁感应强度等概念。电场的性质及电场强度不仅是本节的重点概念、关键知识,也是本章乃至整个电磁学的重点基础知识。1.2学情分析电场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以特殊形态存在的特殊物质,与学生传统物质观不同,需用顺应学习方式构建电场概念,电场、电场强度概念很抽象,需用对比、类比、逻辑推理、模型想象、思维实验等方…  相似文献   

15.
李桢 《化学教学》2001,(4):25-25
教学目标1 .了解酚类污染物的主要成份、危害和简单的除污方法 ;通过实验 ,理解酚类的概念和主要性质。2 .通过实验和多种现代媒体的使用 ,化解知识障碍 ,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抽象及推理等能力。3.渗透科学教育观点 ,使学生关心环境、关心社会 ,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品质。实验准备1mol/LFeCl3溶液、乙醇、浓溴水、稀NaOH溶液 ,试管及试管架、洗瓶。教学过程[引言 ]:1 .播放有关酚类污染物对水体影响的录像 ,使学生感知酚类物质的危害。说明炼油、炼焦、染料、造纸等行业产生的废水中存在酚类物质。2 .给出有关…  相似文献   

16.
化学学科作为理科性学科,有着一定的抽象性,化学学科牵扯到了物质的微观结构,学生需要从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教师需要将微粒观的培养贯穿在整个化学教学的始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微粒观的角度思考问题。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抽象的微粒知识通过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出来,采取更为直观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主要分析初中化学教学中物质微粒观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空气"属于"地球与宇宙"领域中"地球的物质"的内容.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要求"能用一定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提出的活动建议为"自行设计证明空气存在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由于空气的无形、无色,学生看不到空气的存在,也看不到空气的流动方向,更多的是凭借实验现象进行想像,从而得出结论,这无疑给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相似文献   

18.
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物质观和微粒观,加之与物质的量相关的概念多且容易混淆和曲解其意,所以,物质的量及其计算这一内容教学难度较大。通过采用“记清公式、明确微粒、找准比值”三招教学策略,可以显著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9.
盛莉 《广西教育》2023,(16):69-72
本文对建立微粒观的重要性及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分析,以“构成物质的微粒”教学为例,从情境体验、实验论证、模型认知、对比分析、梯度训练几个教学环节实现学生由浅表思维到高阶思维的递进,在递进式教学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建立微粒观。  相似文献   

20.
比较法是中学化学教学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运用得当可以使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通过概念比较,有助于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通过结构比较,有助于学生掌握物质的性质;通过实验比较,有助于学生掌握实验原理;通过正误比较,有助于学生完善知识结构体系;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