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理性地看待高考体制的政治价值1.高考体制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建制科举考试和高考体制在运行过程中,都深刻影响着教育价值的取向。科举制度的一大负面影响就是使政治价值成为最高的教育价值理想,官僚地位成为中国大多数社会精英奋斗的最高目标。而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使“上大学”成为最主要的教育价值目标,高考制度成为评判基础教育成功与否的最主要标准,高考成为教育的中心,教育的其它功能被严重地边缘化了。  相似文献   

2.
胡耿 《教育导刊》2003,(5):46-48
高考牵动着全国上至政府下至个人的注意力,高考过后更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有关高考存在是否合理的问题已争辩至今,然而高考依旧是我国教育选材的基本制度。在高考制度的背后有什么样的历史理论依据?高考问题的现状及对策如何?这些都是高考改革所需了解和探讨的。一、历史我国应该算是世界上最早实行考试制度的国家了,考试出现的意义不亚于中国的四大发明。高考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指朝廷允许普通人士自愿向官府报名,经过分科考试,根据成绩从中选拔人才,分别任官的一种选士制度。科举制度的产生是源于选士…  相似文献   

3.
今年适逢科举废止100周年。百年已逝,但人们对古代科举制度以及与其一脉相承的高考制度的了解和评价往往不够全面、不尽客观。为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科举和高考的印象,147位在校大学生接受了“科举与高考印象”的问卷调查。在了解大学生对科举制度和高考改革的印象、认识与评价的基础上,简略分析他们产生不同认识的原因,进而为如何正确看待科举与当前的高考制度改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唐代的科举制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我国的高考制度就是由唐代科举制度延续、演革而来的,唐代"科举制"的"选官"和当今"高考"的"选才",在形式上有类似之处.因此对比这两种制度,分析其利与弊,有利于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相向的改革:中俄高考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考是一项关系到国家繁荣、社会稳定的重要考试制度。文章介绍了俄罗斯和中国高考制度的传统模式和两国高考改革的原因及进程,对两国的高考制度改革进行了比较。通过借鉴俄罗斯的高考制度改革的经验,促进我国高考制度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6.
一、理性地看待高考体制的政治价值 1.高考体制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建制 科举考试和高考体制在运行过程中,都深刻影响着教育价值的取向.科举制度的一大负面影响就是使政治价值成为最高的教育价值理想,官僚地位成为中国大多数社会精英奋斗的最高目标.而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使"上大学"成为最主要的教育价值目标,高考制度成为评判基础教育成功与否的最主要标准,高考成为教育的中心,教育的其它功能被严重地边缘化了.高考为追求公平、公正,尽量使其形式客观化、标准化,这就不可避免地与人的本质特征发生矛盾,因为人是一种在多维的综合中生成和创造着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制度演进论对制度变迁有较强的解释力。借用制度演进论的历史逻辑起点、路径依赖、制度互补等概念,可以更好地理解高考制度变迁。作为大规模统一考试制度.高考制度的历史逻辑起点是科举制度;附着于高考制度之上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是高考路径依赖的根源;自主招生是统招统考的互补性制度。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体现了公平公正,与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有着一致的目标追求,都成为其时政治统治权威性和合法性的重要标尺。但目前的高考又与古代的科举制度有诸多不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不再像科举那样仅是选拔官员的考试,而成为培养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入门考试,但高中生经高考进入大学也不是人才成长的唯一途径。因此,在对待高考及其改革这一重大问题上,我们一方面必须维护高考的权威性,另一方面则应该理性地对待高考,去除一些过度看重高考的观念和行为。  相似文献   

9.
科举制度和高考制度是我国不同历史阶段大规模选拔人才的制度。其价值取向相同点为公平、公正,满足社会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考制度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向度融合。  相似文献   

10.
建国初期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经历了从单独招考——联合招考——统一招考的过渡。高考制度具有计划性和统一性两个特点,高考制度的建立是当时特定社会政治背景下的产物。1952年的高考是今天高考制度的起始,它形成了高考制度的基本框架,开启了中国的高考时代,在中国高校招生考试史上具有开创之功,是我们不应忘却的一个重要创造。  相似文献   

11.
高考制度与诺贝尔奖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但最近几年却经常有人将其联系起来,说中国之所以至今还没能得到诺贝尔奖,就是因为高考制度导致中国人缺乏创新能力。甚至说如果取消“压抑”创新精神的高考制度,中华民族离诺贝尔奖就很近了。2004年夏天,我应邀到山东和陕西电视台去讨论有关高考改革的问题,与我对谈的一位北京和一位陕西的学者,也不约而同地将中国没有诺贝尔奖归罪于高考,可见,这一观点在高考改革的激进派中已流传得相当广泛了。  相似文献   

12.
治国之道,首在选才。封建社会中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与今天的高考制度都是选拔人才的有效手段,而且二者在精神实质、特点、功能、方式等方面又有许多相似之处。科举制度因其种种弊端已被历史所淘汰,今天的高考制度也是当今社会批评和争议的热门话题,因此考察古代科举制,寻找历史之鉴,以改革和完善今天的高考制度,使其与时俱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科举制度与高考制度的比较1.考试内容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制度之一,它与古代的教育制度、官吏制度构成封建社会三位一体的人才制度,其中又以科举制为中心环节。这就…  相似文献   

13.
高考改革的突破口:自主招生的一个制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考是高利害、高竞争、高风险的选拔性考试。作为国家最重要的教育考试制度,高考在整个中国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进一步推进高考制度改革,是关系到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中华民族振兴的大问题。高考改革往往成为教育的头等大事,影响重大,牵一发而动全身,事  相似文献   

14.
高考制度是由中国传统的选士制度发展而来,尤以科举为甚,本文通过与科举制度的比较,从三个方面:高考制度的历史发展、国情、全民素质来探讨高考制度的兴废。  相似文献   

15.
高考制度是我国教育制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高考制度与社会政治、经济存在天然的联系,既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制约和影响,又能动的促进和推动社会发展。高考改革牵涉到众多的利益主体,刘海峰指出“作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教育制度和复杂的系统工程,高考改革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本文探讨高考制度改革的动力、主体以及改革的模式和路径选择,以期对高考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与困境提供理性的解释,提出科学可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高考中的公平是指基于考试成绩的公平,即"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效率是指综合各方面因素,不拘一格地选拔优秀人才。"效率派"认为中国已到了一个不必刻意追求公平,而应注重效率的时候,高考制度应彻底改革。"公平派"认为公平选才是社会大众对高考最为关注的一个方面,也是高考制度的基本功能和精神之所在,公平竞争是高考制度的灵魂和根本,"多元录取"要注意保证录取的公平和公正,避免金钱和权力对招生录取的干扰。目前高考的主体部分仍是首重公平,将来高考改革的发展趋势则是走向公平与效率的兼顾与平衡。  相似文献   

17.
2006年,是废除科举制101周年,也是科举制建立1401周年。综观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与沿革,不难发现其与现代中国社会高考制度的关联对应性及产生的深远影响。究竟古代读书人是怎样考“大学”的?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指朝廷允许普通人士和官员自愿向官府报名,然后经过分科考试,依照成绩从中选取人才和授给官职的一种制度。科举制度是唐朝开始正式实行的,历经1400多年,一直紧紧伴随着中华文明史,结束于清朝光绪二十七年最后一科进士考试。  相似文献   

18.
太平天国科举制度改革打破了传统科举的许多限制,体现鲜明特色:它所倡导士子不限出身、门弟;首次开设女科;考试注重与时局相结合;注意引进和吸收西方的文化思想等,这些方面均对后世政治和社会制度造成深远影响,对于当今高考制度改革有许多借鉴之处。作者还首次提出,历代科举制度对于女性的长期歧视,是造成中国"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社会风俗形成主要根源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高考,永远是一个让人爱恨交加的话题。一方面,人们对高考趋之若鹜,另一方面,人们对高考制度的质疑和批判也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痛陈高考制度弊端,呼喊高考改革甚至要求取消高考制度的声音此起彼伏,指责高考制度成为应试教育的指挥捧,影响了学校教育的内容和评价方式,致使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围着高考转,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一考定终生,负担和压力日益加重,高分低能现象层出不穷等等。诚然,高考在考试内容与形式方面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合理之处,由此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但是,笔者认为,弊端的产生,问题并不在于高考制度本身,而是各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不是简单的一个考试制度问题。所以,简单粗暴地把所有责任都推  相似文献   

20.
科举制度是中国人发明的。明末清初,正当中国科举制度墨守陈规、江河日下、濒临废除时,却被西方传教士视为珍宝,引入欧洲后,先被英国借鉴,创建了文官考试制度;又经过不断改造和革新成为现代高考制度,极大地促进了欧美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