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一维纳米阵列的制备及其在传感器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维纳米阵列结构材料性能独特,在磁性、光学、电化学、催化等领域有很大应用潜力.该文介绍一维纳米阵列主要制备方法,包括模板法、化学气相沉积法、水热法,指出了一维纳米阵列制备技术中存在的不足,对一维纳米阵列在传感器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概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   

2.
以高度有序的多孔阳极氧化铝(PAA)膜为模板,利用非常简单的模板润湿技术制备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纳米管阵列。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了纳米管阵列表面的网状结构和纳米管的孔径等。结果表明,在多孔阳极氧化铝整齐的纳米孔洞中制备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纳米管阵列,PMMA纳米管外径约300nm,这种模板润湿法还可以用来制备其他聚合物、金属以及金属氧化物的纳米管或纳米线。  相似文献   

3.
TiO2纳米膜紫外可见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反胶束法制备TiO2纳米溶胶,利用浸渍提拉方法制备TiO2薄膜,通过对膜进行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探讨了影响TiO2纳米膜厚度和禁带宽的各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溶液的配比、陈化时间、热处理温度、涂覆次数等都将直接影响二氧化钛薄膜的紫外光谱和禁带宽.  相似文献   

4.
利用TiOx胶体反向复制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球自组装单层得到TiOx/PS反蛋白石结构模板,并通过水热反应过程,分别在Si和GaN衬底上制备了高度有序的ZnO纳米花与纳米棒阵列。X射线衍射测试结果表明,GaN衬底上的ZnO纳米棒阵列具有较高的结晶质量与良好的取向性。  相似文献   

5.
采用潜溶剂法合成了咪唑啉表面活性剂(命名为IM-14),核磁共振氢谱证实为目标产物;通过芘荧光探针法探究其胶束化性质,测得临界胶束浓度为9. 3μmol/L。选择氧化铝纳米颗粒(Al_2O_3NPs)作为固体模型,研究了咪唑啉表面活性剂在纳米颗粒上的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热力学,确定了吸附方式是多层吸附;通过改变环境温度和引入竞争吸附确立了吸附主要通过氢键作用、π-π堆积和疏水作用进行。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研究金属纳米颗粒在进入水体后的一系列动力学过程对金属纳米颗粒的生物可利用性和毒性可能产生的影响。研究方法:针对在毒性测试中金属纳米颗粒的解析现象,选取三种常见的金属纳米颗粒(纳米氧化锌、纳米银和纳米二氧化钛),总结了它们在毒性测试中的解析动力学、溶解性以及毒性。同时,综合水生生物对金属纳米颗粒以及离子的吸收动力学,利用动态模型进行模拟,阐述解离的离子在生物对金属纳米颗粒吸收中的贡献。重要结论:在评价金属纳米颗粒和解析离子对水生生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毒性的测试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金属纳米颗粒的理化性质以及生物吸收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金属纳米颗粒的制备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与相应的块体材料相比,金属纳米颗粒具有独特的化学和物理性质,可应用于电学、催化、磁性材料、光催化、生物染色剂、药物输送等许多领域.其中,传感器是纳米颗粒最有前途的应用领域之一.传感器的微型化是传感器发展的主要研究方向,将纳米颗粒用于传感器的研究将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本论文利用纳米颗粒材料的独特效应来提高葡萄糖传感器的响应电流.将自制的银-金、铂以及二氧化硅和铂复合纳米颗粒用于固定化酶,使酶电极的电流响应值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从而为纳米增强的新型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制备和应用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实验和理论依据,并为传感器的小型化开辟了一条新途径.论文的主要结果如下:   ……  相似文献   

8.
《滁州学院学报》2016,(2):33-35
采用电化学阳极氧化法制备TiO2纳米管阵列,并通过浸渍法获得Fe3+离子修饰TiO2纳米管阵列,研究其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在过氧化氢存在条件下,通过太阳光照射30分钟,制备的Fe3+离子修饰TiO2纳米管(Fe-TN)阵列几乎完全分解亚甲蓝(MB)污染物(1×10-6 M)。与纯TiO2纳米管(TN)阵列催化剂比较,Fe-TN阵列的光催化活性显然更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橙皮素拥有抗氧化、抗炎和降脂等多种生理活性,但由于其水溶性差、代谢快,导致其口服生物利用度很低。因此,本研究制备了橙皮素-维生素E聚乙二醇琥珀酸酯(TPGS)胶束和橙皮素-磷脂酰胆碱(PC)复合物,来提高橙皮素的水溶性、抗氧化活性和口服吸收率。创新点:本研究使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US FDA)批准的辅料制备了两种纳米制剂:橙皮素-TPGS胶束和橙皮素-PC复合物。不仅制备方法简单,而且能显著提高橙皮素的水溶性、抗氧化活性和口服吸收率。方法:本研究使用溶剂分散法制备纳米制剂。将橙皮素与分散剂溶于有机溶剂中,在40°C下搅拌30 min,然后旋转蒸发除去溶剂,用水复溶即得橙皮素-TPGS胶束和橙皮素-PC复合物。本研究使用差示扫描量热法表征纳米制剂的热效应;用动态光散射法测定纳米制剂的粒径;用噻唑蓝(MTT)法检测纳米制剂的细胞毒性;用细胞抗氧化活性测定法对比纳米制剂与橙皮素本身的抗氧化活性;使用灌胃法评估纳米制剂的口服吸收效果。结论:研究结果发现:以质量比1:12制备的橙皮素-TPGS胶束和橙皮素-PC复合物,其粒径分别为26.19和219.15 nm,没有明显的细胞毒性,同时能够将橙皮素的水溶性分别提高到21.5和20.7倍,抗氧化活性分别提高到4.2和3.9倍,口服生物利用分别提高到16.2和18.0倍。因此,这两种纳米制剂在药剂和保健品制造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技奖励》2013,(7):47-51
[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纳米光电材料的设计、制备与离子束改性研究 完成人:蒋昌忠、廖蕾、任峰、肖湘衡、李金钗 完成单位:武汉大学 本项目研究为纳米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利用离子束技术提升其性能提供了新思路,为开发新型纳米光电材料和器件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技术储备.在国际上获得了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取得的有特色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如下: 1.在国际上首次利用离子束技术获得了结构和等离激元光学性能可控的多层结构金属纳米颗粒,揭示了离子束与金属纳米结构相互作用新特点以及离子束纳米结构调控新机理.在纳米尺度下,离子束与固体相互作用导致的级联碰撞效应和缺陷自扩散效应是多层结构纳米颗粒形成的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