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作文》2006,(3)
东汉光武帝时大将冯异,作战勇敢,治军严明,为人谦逊恭谨,在路上与其他官员相逢,总是把车子引到一边让人先过。每次征战完毕,众人争功论赏,他也总是避到大树下不置一词,被称为“大树将军”。可是队伍整编时,众将士却纷纷表示“愿随大树将军”。  相似文献   

2.
1.东汉光武帝的大将冯异治军有方,作战骁勇.为人谦逊恭谨。在路上与其他官员相逢,他总是把车引到一边让别人先过。每次征战回来,众人争功论赏,他总是避到大树下不置一词,因此被人称为“大树将军”。可是到了部队整编时,众将士纷纷表示“愿随大树将军”。  相似文献   

3.
披荆斩棘     
此语出自《后汉书·冯异传》。光武帝刘秀是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可他开始起兵时势单力薄,生活相当艰苦,不少人为此离他而去,但当时任主薄的冯异却坚定不移,从不叫苦。  相似文献   

4.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比喻这个时候失败了,另一个时候得到了补偿。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桑榆,西方日落处,日落时太阳的余光照在桑树榆树之间,指傍晚。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冯异传》。冯异,是东汉的功臣,曾追随光武帝刘秀南征北战,“失之东隅,  相似文献   

5.
英国少年艾金森,因为长得憨头憨脑,加上行为举止笨拙而幼稚,成了同学们的戏谑对象,甚至老师们都不愿意给他上课。有位教"诗歌欣赏课"的老师哀求他改选别的课。虽然艾金森是个按时交作业的好学生,但他朗诵作品时滑稽的表情总是让  相似文献   

6.
“席地而坐”是一句人所熟知的成语,它源于中国古代的生活习俗。据史籍记载,古时由于器用不备,在地上铺一张席子,人皆坐在席上,以保持清洁。正因为此,古人入室就要脱鞋。当时一张席子可容纳四人,推长者坐于席端,如超出四人,则推举长者另坐一席。自周代至汉代,宾主共席,均以东向为尊。古代的席子制作精巧,轻而薄。据《后汉书·戴凭传》载:光武帝刘秀召集公卿聚会谈论经学。群臣皆坐席,独戴凭站在那里。光武帝不解其意,戴凭说:博士们讲说经学都不如我,可是他们都坐在我前面,所以我无法就坐。于是光武帝便乘元旦百官朝贺时,令能说经者互相驳难,义理不通者,就夺其席而给通经者。结果戴凭竟坐了五十余张席子。可见席子极薄。“席地而坐”的习俗,到晋代时已不复实行,这是古代起居史上的一大变革。(草木子)  相似文献   

7.
刘虎臣 《教育》2011,(33):53
人们都知周汝昌先生是著名"红学"家,殊不知先生背后还有一位更钟情"红学"的人,他就是周汝昌先生的哥哥周祜昌。了解他的人说,当年周祜昌研究《红楼梦》如醉如痴,别的事一概不放心上。"文革"时他对造反派们"交代":"我就是要为这个人  相似文献   

8.
激励产生力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鹏 《教育艺术》2007,(12):58-58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研究表明,一个没有受到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至80%-90%.激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明代的教育家王阳明说过:"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优秀的将领出征前总要给士卒们"打气",因为他们深谙"夫战,勇气也"之道.  相似文献   

9.
康松 《青年教师》2006,(3):10-11
一、善于学习 先给老师们讲个故事,一位学者去向一位高僧求教。这位禅师请他坐下,然后给他倒水,水已经满了。沿着杯壁溢出来,可他还在倒。学者说:“大师,已经满了。”这时,禅师停下手。意味深长地说:“你的思想就像这杯子里的水。已经满了,如果你不先把自己杯子里的水倒掉,教我如何对你说惮?”为什么给老师们讲这个故事呢,因为在学校听课、评课时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别人善意地提出自己对一节课的意见时,个别执教的老师总是爱打断别人的话,反复强调:“我是这样想的。”别人刚有一句,他已经有十句话在等着了。有自己的想法当然好,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思想。可是,先让人把话说完。先听听别人有什么想法,别人的想法有没有道理不好吗?  相似文献   

10.
让自己发光     
富兰克林说得好 :“宝贝放错地方便是废物。”的确 ,人生的决窍在于经营自己的长处 ,给自己的人生增值。每个人都有自己所适应所擅长的地方。假如让善作传记的司马迁去从事商业活动 ,我敢肯定他是亏本 ,甚至结果是惨不忍睹。可能现在全方位发展的人才日益增多 ,但若让一个善于唱流行歌曲的歌手去唱美声 ,那么结果是可想而知。这类简单的道理是人所皆知的。说到这 ,我不得不佩服我们的先人严子陵。严子陵与光武帝是同学 ,在光武帝登基以后 ,他便远居起来 ,光武帝几次邀请他出去辅佐 ,均被拒绝 ,且不说原因到底为何。我想可能严子陵他自知自己…  相似文献   

11.
真实的高度     
苏一 《中学生电脑》2007,(10):26-27
一天,大仲马得知他的儿子小仲马寄出的稿子总是碰壁,便对小仲马说:"如果你能在寄稿时,随稿给编辑先生们附上一封短信,或者只是一句话,说‘我大仲马的儿子’,或许情况就会好多了。"  相似文献   

12.
<正>科学家霍金小时候的学习能力似乎并不强,他很晚才学会阅读,上学后在班级里的成绩从来没有进过前10名,而且因为作业总是"很不整洁",老师们觉得他已经"无可救药"了,同学们也把他当成了嘲弄的对象。在霍金12岁时,他班上有两个男孩子用一袋糖果打赌,说他永远不能成材,同学们还带有讽刺意味地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爱因斯坦".谁知,20多年后,当年毫不出众的小男孩真的成了物理界一位大师级人物。这  相似文献   

13.
在美国芝加哥南部的一家小酒吧里,每天晚上都有一位年轻小伙子在用心地为客人们弹奏钢琴。他虽然只有二十来岁,但演奏水平相当高超,以至于这家酒吧每天晚上生意火爆,不少人慕名而来,只为听他的演奏。一天晚上,一位中年顾客听了几首曲子后,故意刁难小伙子说:"你每天弹的都是那几首曲子,如果你给我们大家唱首歌,或许气氛  相似文献   

14.
我正在贺卡店挑选生日贺卡,走过来一位小伙子和我说起了话。"今年你送给父亲什么礼物?"他问我。"我父亲在1998年就去世了。"我说。他显然很尴尬,说:"哦,对不起。我只是随便问问。"然后继续他的话,"因为我总是很发愁,不知道给我父亲买些什么好。不是他应有尽有,而是无论给他买什么,到头来都是放进抽屉,一次他都不用。我怕在他死后,发现所有给他的礼物都还扔在那儿,连包装也没打开过。""我很理解你的感受,"我回答,"以前每到父亲节,我们就带父亲到外面聚餐  相似文献   

15.
Teacher"累"     
Teacher"累"本姓雷,一个人挑着教三个班英语的重担.有一段时间,学校缺英语老师,他一个人竟然教了五个班!因此,本来就瘦弱的他更是日益憔悴,每天下课,总是靠在皮椅上大发感慨"好累哟".老师们无不同情地说:"你呀,真是太累了."于是,大家都称他为Teacher"累".  相似文献   

16.
有一位老人,一辈子辛勤劳苦,积攒了不少家财。认识他的人都以为,他这样富有,一定感到幸福。可是他整天愁眉不展。一天,一个朋友问他为什么总是闷闷不乐,他说:"我有一个独生子,不知道他能不能守住家业。要是他把我这一辈子的心血和汗水全给挥霍、糟蹋掉,那可怎么好呢?"  相似文献   

17.
选择     
有一个古老的难题在传说:当你的母亲、妻子、孩子都掉进水中时,你先去救谁。不同的人给出不同答案,众说纷纭。哲学家们就不同的答案给出深入的分析,说明不同的人思想、灵魂、文化深处的重大差异。这一次,一位农民给出了他的答案。他的村庄被洪水冲没,他从水中救出了他的妻子,而孩子和母亲都被冲跑了。事后,大家七嘴八舌,有的说救对了,有的说救错了。哲学家问农民当时怎么想的。农民说:"我什么也没想。洪水来的时候,妻子正在我身边,我抓住她就往高处游。当我返回时,母亲和孩子都被冲跑了。"评语:不要给有些选择赋予太多的牵强意义,很多时候,…  相似文献   

18.
对于这家超市,老人们很少叫它"日用品超市"。这叫法未免太过正规,于是大家都叫他商店,简单,顺口。 只有刘伯伯不这么想。 刘伯伯,便是这商店的主人。他是个纯朴的老人———现在人们谈到他的日用品商店时,他总是不厌其烦地纠正人们的称呼:"我这开的可是日用品超市,晓得不?可不是什么小商店,小卖部!”他说这话时的神情像在给人介绍一件稀奇的宝贝。  相似文献   

19.
弓箭传奇     
汉将冯异在先于敌人占领枸邑之后,知道将有一场激战,便偃旗息鼓,紧闭城门,让军士休整。当敌人赶到时,冯异突然擂响战鼓,领兵冲出城来。由于他以逸待劳,将士们精力充沛,因此大败强敌。  相似文献   

20.
儿子的爱心     
每当有人问儿子他最喜欢谁时,儿子总是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最喜欢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这么多人我都喜欢。” 儿子的回答使我欣慰,因为我知道这是一个不到3岁的孩子的爱心。 他看描写SOS儿童村的电视剧,当他知道了那些孩子都没有妈妈时,就动情地对我说:“妈妈,你当我和他们的亲妈妈吧。” 儿子对小动物们也充满了爱心。给他讲故事,结局如果是大灰狼吃了小白兔,他则会流下泪来,并一定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