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海峰 《湖南教育》2005,(18):27-29
自从《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的理念后,“对话”作为一种教学形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中。然而,从实际教学现状看,课堂“对话”中出现了忽视文本甚至丢弃文本的倾向。本文试着对文本在“对话”教学中的地位作些探讨。一、前提:潜心文本从教育传播理论来说,学生学习的主要“信息源”就是文本。时下许多阅读教学课,学生往往只读了一两遍课文就开始了师生、生生对话。这时的学生连文本的字音尚未念准,句子尚未读通,更来不及思考,谈得上有什么领悟需要交流呢?师生、生生对话的…  相似文献   

2.
朱瑛 《辽宁教育》2006,(6):31-34
自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这一全新的阅读教学理念以来,沉寂的课堂因为“对话”赋予学生的“言说”权而显露出勃勃生机,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局面。课堂上,生本对话、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思维碰撞、心灵交流、情感互动、意义感悟。然而,在不经意间,我们感到在学生的“言说”权得到保证,在学生们善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同时,有的对话变了味,走了形。课堂上是你说,我说,大家说;师生问答,生问生答,讨论交流,一片“对话”,热热闹闹。但冷静观察却发现,这种“对话”、“热闹”缺少深度,缺少质量。“对话”成了…  相似文献   

3.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之间的文本对话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课堂不应该是一人独白,应该是双主体的交流,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新课标还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可见,“感悟”是前提,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些对话之中最关键的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它是其他对话的根本。教师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呢?特级教师薛法根有一句精辟的话让我深受启发:教师在学生和课文之间,应该做一个学生喜欢的“红娘”,而不是做令学生讨厌的“第三者”。怎样扮演这个“红娘”呢?下面以《丑小鸭》为例,撷取几个片段谈谈自己的拙见。  相似文献   

5.
闵洪波 《教师》2012,(30):51-5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一种“互动”,是一种“沟通”与“合作”,是教师与学生围绕“教学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师生在互动中生成,在生成中发展。阅读教学中的互动是发生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6.
钱强 《考试周刊》2009,(12):56-5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有两种对话:一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一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前者是学生以“文本”为凭借与作者进行的跨越时空的契合:后者是师生双方敞开心灵、人格对等的精神交流。“心灵对话”,昭示民主、平等,从“情”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与教师一样.  相似文献   

7.
怎样进行阅读对话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中困扰着教师的一个问题。从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出发,要在阅读教学中实现“对话”,必须在感知阶段让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在感悟阶段让师生之间平等对话,探究阶段让学生之间充分对话,积累阶段回归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从“独自”走向“对话”.正是给了学生广阔的阅读发现、研究、探索的舞台。学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心灵的对话,在多层次、多角度、多智慧的阅读对话中深入感悟文本。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建构“对话”型的课堂教学,促进对话的有效性,提升对话的质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染和熏陶,使阅读教学充满个体的价值。“对话”型的课堂模型为: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仔细分析,大家都清楚了“对话”的基础是民主、平等,“对话”的主体是文本、教师和学生。  相似文献   

10.
林小燕 《教师》2014,(19):87-87
正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写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如何体现对话?要让阅读教学释放出对话的魅力,需要教师立足教材实际,创设对话生存的"土壤",让师本之间、生本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互动的对话关系,从而让阅读教学因为对话而变得更精彩。一、链接生活,在感悟中对话纵观人教版小语教材的课文,有不少课文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作品用  相似文献   

1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是一个环节,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在对话的动态过程中,课文不再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冷静分析和解剖的对象”,而是“为学生提供了挥洒情感、理解人生和社会的情境、场所和空间”。  相似文献   

12.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对话不仅是指外在的言语行为,更强调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对话主体(包括学生、教师、文本)理性的碰撞、精神的相遇和情感的交流。  相似文献   

13.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感。高效的文本对话不能“一把抓”,而应该基于关键点切入。有很多课文的“题眼”精确地概括了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于这些课文的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基于“题眼”切入,进行高效的文本对话。  相似文献   

14.
马玉靖 《宁夏教育》2012,(7):114-115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建议中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个“对话”过程是一个探究与创新、共享与合作的过程,是一个激活师生个体生命、实现师生个体生命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对话情境,激发学生的对话热情,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亲近大师,挑战权威,在充满人文关怀的背景下,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在思维与灵魂的碰撞中,张扬自己的个性。  相似文献   

15.
张清静 《成才之路》2010,(19):76-76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少年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阅读教学从“独白”走向“对话”,正是给了学生一个广阔的阅读发现、研究、探索的舞台。学生可以在阅读全过程中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全新的对话,在多层次、多角度、多智慧的阅读对话中深入感悟文本,使学生面对文本能做到“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从而让学生在阅读对话中进行“诗意地栖居”。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阅读课上,学生的第一要务便是与文本对话,即通过自主的读书实践,与课文的作者交流,从而内化课文的语言材料及其丰富内涵并学会阅读。作为教师,必须先与文本对话,取得亲身体验,然后才能再借助文本与学生“对话”,指导“对话”。要指导学生“对话”,自己必须先认真与文本“对话”。那么,我们在进入阅读教学的课堂之前,教师应该如何与文本对话呢?一、品读感悟语境路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他教学之前,总是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当学生…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传统的课堂对话,往往是师生之间问答似的。而学生与文本的交流是浅层次的,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是表演性的。部分学生学会了,但看不到会学了,看不到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更看不到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课前教师与文本对话不充分,课堂上缺乏师生对话的策略。总之,它严重阻碍了师生的发展。据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了“对话教学”的实验与研究。  相似文献   

18.
怎样进行阅读对话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中困扰着教师的一个问题。从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出发,要在阅读教学中实现“对话”,必须在感知阶段让学生与本充分对话,在感悟阶段让师生之间平等对话,探究阶段让学生之间充分对话,积累阶段回归学生与本的对话。  相似文献   

19.
所谓“初读”,是学生对课文的通读阶段,它是相对于阅读教学中的“精读”“美读”而言的。“初读”在整个阅读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与文本对话首先要使文本开口“说话”。这就需要学生自主积极地阅读那些  相似文献   

20.
基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精神,越来越多的教师参与实践了“对话”,但由于理解上的偏差,对话交流只是流于形式,有些对话游离文本,缺少互动,缺乏感悟。那么阅读教学究竟如何才能获得一种更为活泼和深入的对话,成为一种高质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