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霞 《林区教学》2011,(4):28-30
我国新时期纪实文学在新的中国语境下,以全新面貌崛起,获得了一定程度的繁荣。但美国战后非虚构小说对促进我国纪实文学的影响却不容忽视。从介绍美国战后非虚构小说入手,并从译介、内容、创作、命名、写作手法上的影响分析非虚构小说对我国新时期纪实文学的影响,希望进一步发掘出这一文学新生态的文体建构原则、创作原则和独特价值,以期为纪实性作品的理论研究提供一种新视角、新思维。  相似文献   

2.
加斯是美国后现代派小说家。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加斯的元小说创作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模式完全背道而驰。在作品创作中,他所关注的是小说的虚构身份以及虚构的创作过程。从元小说创作的虚构本质出发,剖析加斯元小说作品,从元小说的叙述形式、文本结构及创作技巧等方面,可以探究加斯是如何以其独特的创作方法颠覆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模式。  相似文献   

3.
美国著名作家诺曼.梅勒在作品中大胆创新,运用多种艺术手法,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创作了享誉文坛的小说:“非小说”的问世,开创了美国新闻体文学的先河;“后现代派小说”代替传统形式是其创作史上的一次戏剧性转变;以超然态度客观转述的记实小说使写作风格又发生了变化,在文坛和传媒界博得好评如潮。  相似文献   

4.
自从1966年,杜鲁门.卡波特用非虚构小说一词描绘他的小说《冷血》以来,非虚构小说就从美国流行开来。时至今日,40多年过去了,非虚构小说在中国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不如它在国外发展迅速,成绩骄人。但自2010年第2期开始,《人民文学》开辟"非虚构"新栏目,陆续刊发十几篇作品,在文学界引发了一场关于非虚构小说的新一轮讨论。笔者拟从非虚构小说产生的背景、非虚构小说的定义、非虚构小说与其他纪实小说的关系、非虚构与真实的关系、关于非虚构小说的理论研究、非虚构小说存在的问题及意义几个方面展开,力图为非虚构小说研究勾勒出一个较为完整的图像,理清其新时期以来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5.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是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批评流派之一,从新历史主义视角来解读诺曼.梅勒的小说《刽子手之歌》,可以看出梅勒有意识地颠覆历史与虚构的明确界限,借以表现一种不同于当时主流的意识形态,在颠覆的同时却陷入了另一个历史与虚构的悖论之中。  相似文献   

6.
约翰·巴斯是美国后现代多产的小说家,因其在小说传统创作模式和创作理念上的探索与创新,成为了美国黑色幽默小说的核心人物。他的文本世界中充满了大量的神话原型、寓言、拼贴以及后现代小说的诸多元素,同时借助戏仿的手法展示了一个虚构与现实交织、时间与空间错乱的奇异世界。巴斯对传统小说进行了颠覆式解构,在阐释小说的虚构本质的同时,又将神话引入历史,揭示了语言的本质以及语言记录历史的本质,使其神话世界比现实更加真实。  相似文献   

7.
美国作家诺曼·梅勒以其桀骜不驯的言行和带着浓烈"硬汉"气息的作品而著称于世。一方面,这与梅勒的性格和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前辈作家海明威的影响。海明威对梅勒的影响始终伴随他一生的创作,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人物塑造与主题选择、文体风格和女性观等三方面。海明威的积极影响,教会了梅勒如何去创作,但随着创作日趋娴熟,他也开始不断开辟自己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8.
理解非虚构文学应该从新闻、文学和方法这三个维度出发。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人们也把非虚构小说归入新新闻写作,或者称新新闻写作为非虚构小说。同时,非虚构文学还是一种方法,既是一种写作方法,又是一种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9.
T@卡波特是美国非虚构小说的领袖人物,其代表作<在冷血中>昭示着非虚构小说这一革命性的文学形式的最高美学成就.本文从恐怖气氛的真实记录、叙事手法的惊世骇俗以及人物描写的大胆革新等方面入手,解读了该部非虚构小说的艺术成功之因.  相似文献   

10.
陈余 《文教资料》2013,(35):106-108
随着“非虚构小说”在国内兴起,乔叶的《盖楼记》、《拆楼记》也受到关注.本文结合乔叶作品,探析了非虚构小说的文类特征:真实的叙事题材和小说叙事技巧.强调了此类创作关注现实描写现实的特点以及所具有的人文关怀精神.  相似文献   

11.
叶昼的小说评点,在中国小说批评史上有很大贡献。他的贡献在于他从文学的源泉、审美理想和创作方法几个方面为写实主义创作理论初步奠定了基础。在文学的源泉问题上,叶昼较为正确地回答了文学与生活、艺术虚构与生活真实的关系,他认为文学来源于生活,又在生活的基础上进行虚构。这种理论观点对我国小说批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本磅礴的、风格粗野的小说……它有强硬的叙述语调,内容粗鄙、富于挑战性……梅勒以大删大改的艺术笔法描述了这一凶杀案,在科德角海湾有许多尸体———在同类体裁中,他的这种风格是特异的……不管梅勒探索什么样的主题,复杂的不受约束的思想都使得这种探索顿然生辉……欢迎你走进这个想象力构成的世界。难道它不迷人?如果不是梅勒来把这个故事讲给我们听,那还会有谁来向我们诉说呢?其他作家还会有他这样的艺术胆识吗?……除此而外,梅勒是美国最难以评价的小说家,同时他也是美国最受欢迎的小说家。”———《时髦》杂志  相似文献   

13.
《河西学院学报》2018,(1):72-79
冯骥才从小说创作到非虚构写作,从个人收藏转而在全国呼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呼吁保护古村落等,表现出他对历史文化传统的爱之深痛之切的隐忧以及个人责任。从《铺花的歧路》开始,对历史的叩问,从来没有离开冯骥才的视野。八十年代中期,他的非虚构的"口述历史实录"《一百个人的十年》,借不同人的个人记忆,为"文革"历史留下群体印象。二十多年后,他相续完成非虚构作品《无路可逃——1966-1976自我口述史》《凌汛》《地狱天堂》《激流中》等。在他的笔下,诸多历史细节丰富记忆,为历史存照。  相似文献   

14.
非虚构文学等同于国内的纪实文学称谓,涵盖了非虚构小说、报告文学、新新闻主义小说、传记、游记散文和口述实录体等所有以真实描述为写作手法的文类。从1979年"非虚构文学"概念引入中国以来,从最开始的质疑,到中期的讨论争议,再到最后的认可,非虚构文学在国内的发展经历了萌芽期、过渡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非虚构文学在国内发展壮大,一方面离不开国内文学创作环境的放松和现实主义风向奠定的土壤,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对国外,尤其是美国非虚构文学的译介引进,是内、外两种因素合力推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虚构和象征是小说创作的基本特征。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福克纳善于通过虚构的手段叙述故事,并以不同寻常的故事情节来表达作品的象征意义。短篇小说《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其虚构与象征相结合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对美国南北战争之后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对社会的认同与否做出了心理结构分析。福克纳小说创作的经验对中国作家产生了重大影响。莫言在改革开放时期,向福克纳学习的同时力主自主创新,为中国文学的当代发展以及发挥文学的文化软实力作用做出了表率。  相似文献   

16.
非虚构文学成立的关键在于非虚构创作者承认作者的文字能够再现现实、读者能够理解作者用文字再现的现实,这是非虚构得以区别于虚构的两条界限。米勒在《共同体的焚毁:奥斯维辛前后的小说》一书中,将体裁上存在非虚构与虚构争议的四部作品《辛德勒名单》《黑犬》《鼠族:一个幸存者的故事》及《无命运的人生》都归在虚构小说这一类别之中,有意忽视这两种体裁的对立,消除它们之间的界限。受德里达的影响,米勒解构界限的原因在于:非虚构创作对象的不可再现性及作者主观性的存在会使非虚构内部存在巨大的悖论,读者的“非认知性”阅读行为也会使文学作品难以被看成是社会的、物质世界的映像。但米勒没有否认文学作品见证大屠杀的可能性,他虽拒绝记述性的再现行为,但鼓励创作者以运用文学技巧的施行性作品进行见证,从而瓦解读者不愿直接面对大屠杀的心理,化解使用陈述话语描述集中营时所遭遇的质询窘境。  相似文献   

17.
裸者与死者》是美国当代文坛四杰之一——诺曼·梅勒的处女作,也被普遍认为是他的代表作。小说以战争为背景,突出地反映了权欲使人丧失理性,战争使人变得更加贪婪的现实,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小说主要人物自身身上的不和谐,军队内部上下级之间的不和谐,以及美国与世界的不和谐。本文拟从以上三方面剖析小说所描述的种种不和谐。  相似文献   

18.
诺曼·梅勒一向被认为是"20世纪美国文学的良心",有人则称他为"文学恐怖分子"。无论是褒和贬,其"斗士"的形象是几乎所有论者公认的。其激进的理想主义在他那篇存在主义的宣言《白色的黑人》中表露无遗。但文中"非上帝即魔鬼"的二元论哲学观与思想方法,不仅本身具有一定的文化保守性,更使梅勒在多元文化的新时代成了他曾经猛烈抨击过的"保守的自由主义"的别一种代表。本文通过呈现和评析梅勒思想的两个阶段,揭示出梅勒思想中这种激进的保守。  相似文献   

19.
李渔是清初文坛在小说创作和理论方面都应给予较多关注的作家,特别是他的虚构理论及其小说的虚构艺术是我国小说史上小说观念的一次重要演进。李渔小说突破了以往“记录见闻”和“写真尚实”观念的拘箝,在小说题材、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大胆虚构,使其笔下的小说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不拘于事实,故事内容新颖奇特,情节变幻多姿,构思独特,想象丰富,作品具有鲜活灵动的气息,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李渔风格。  相似文献   

20.
李渔是清初文坛在小说创作和理论方面都应给予较多关注的作家,特别是他的虚构理论及其小说的虚构艺术是我国小说史上小说观念的一次重要演进.李渔小说突破了以往"记录见闻"和"写真尚实"观念的拘箝,在小说题材、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大胆虚构,使其笔下的小说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不拘于事实,故事内容新颖奇特,情节变幻多姿,构思独特,想象丰富,作品具有鲜活灵动的气息,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李渔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