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上古汉语中,“焉”是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词,用法亦较为复杂。既作实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也作虚词(语气词、介词等)。有时是代词兼语气词,有时相当于介词加代词(于 是),于是又被称作兼词。作为指示代词的“焉”和所谓兼词的“焉”,前人概括为“用与‘之’同”和“用同‘于之’(或同‘于是’)”。这种解释往往凭现代语感而定,即用现代汉语译文来判断它的词性和用法,这是极不科学的,常常见仁见智,甚至相互抵牾矛盾。文章将同一语境分布中的“之”和“焉”作了比较,并从句法关系的角度和它们指代的对象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上古汉语中绝大多数的指示代词“焉”都不能简单解释为“同‘之’”或“同‘于之’”,实际上“焉”与“之”的区剐是:“之”常作宾语而“焉”常作补语。  相似文献   

2.
某些带“得+补语”的句子和谓语最相关的“主体”可以在“谓语+得”之前作整个句子的主语,也可以在“谓语+得”之后作补语部分的主语而语义相同。这一语言现象得以成立需具备若干基本条件,其中最基本的条件是,这种句子的谓语和补语的语义必须共同指向整个句子主语或补语部分的主语  相似文献   

3.
许多语法书认为,“把”字句就是用介词“把”或“将”把动词支配的对象提到动词的前边,以强调动作的结果(也有的说是强调动词的受事)的一种句式。其基本格局是。  相似文献   

4.
“对、对于”有一组与之意义相近的近义词,如“把”、“为”、“就”、“同”、“向”、“关于”等。这组近义介词的共同特点,抽象地说来,就是能够引进动作、行为关涉的对象为了深入探索“对、对于”的功能,我们把“对、对于”同它们的几个近义词加以横向比较,分析它们之间存在的互相替换关系。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的介词多是由动词虚化而来,“问“也不例外。“a问c曰b”句式是“问”字虚化的基础。在这一句式的频繁使用中,“问”字语义泛化,削弱了其动词性,使其“询问”义消失,因此不再指示时间信息,虚化为介词;整个“a问c曰b,句式由连动式变为状中式。“问”虚化为介词后,对“问”字句(含有介词“问”的句子)中的谓语动词形成制约;只有三价的、内向的动词才可以进入“问”字句。与“问”相应的“答”字却没有语法化,那是因为“答”字预设了前有疑问信息出现。  相似文献   

6.
“只有……才”在单句中关联主语和谓语、状语和中心语,其主语位置、所带成分、“只有”“才”的省略等都有各自的特点。“只有……才”在原有语法结构关系的语法意义基础上,增添了必要条件关系逻辑意义。“只有”“才”均表示条件语义,省略“只有”或“才”,句义不变,但条件性语义色彩会大大降低,甚至消失。  相似文献   

7.
有关“把”字句研究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几种有关“把”的宾语的句法性质的观点评述,指出“把”的宾语不是动词的宾语前置,也不是“把”后小句的主语,也不是补语的主语。它是介词“把”的宾语,和介词“把”组成介词结构作状语;文章对几种有关把字句的语义特征的观点也进行了评述,指出把字句的语义特征是:既有处置,又有致使,把字句的语义经由一个表处置到致使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现行古汉语辞书多将古文献中表“率领”义的“以”字释为介词,但据古字形所示词义、与动词相同的用法和分布、动词异文、训诂学家以动词相释及与动词同义连文的语言事实,则充分说明了它应归属动词而非介词。  相似文献   

9.
“干”的本义为一种带桠杈有长柄的原始的进攻性的狩猎工具。以“干”为声符的形声字约有47个,声符兼表义的有28个。这28个形声字按其所含有的共同核义素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一、含长条义;二、含求取、冒犯、攻击或捍卫义;三、含庞大义;四、含干燥义。  相似文献   

10.
广西藤县教师进修学校龙文余老师问:“撤销”和“撤消”这组异形词,用哪个规范呢 ?一些有影响的书报刊物中,有的用“撤销”,有的用“撤消”,这又如何解释呢 ?  答:异形词,有的专家称为“异体词”,是指社会上并存的同音同义而在书面上不同形的词,如“撤销”和“撤消”。换句话说,异形词只是同一个词的不同书面形式,它的范围不可随意扩大。例如把“林阴道”写成“林荫道”是不符合《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的,是在写别字,不是异形词。“哎呀”与“啊呀”不同音,“礼拜”与“星期”不同义,它们之间都不是异形词关系。“眼泪”写…  相似文献   

11.
对介词“顺”和“顺着”进行共时考察后表明,介词“顺”、“顺着”在语义上各有分工,语义上的分工使得它们在句法功能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进行历时的考察后证实,现代汉语中的介词“顺”、“顺着”来源不同,“顺着”不是介词“顺”带体标记“着”,而是由动词“顺”带体标记“着”虚化而来的一个虚词。  相似文献   

12.
有的语法书认为“为了”兼介词和连词两种词性,把名词性成分前的“为了”看成介词,把动宾,主谓短语等谓词性成分前的“为了”看成连词。另外的语法书却认为无论“为了”用在名词性成分或谓词性成分前都是介词,文章认为后一种看法更合理,因为介词关非只与名词性成分组合。  相似文献   

13.
说到言句子省略,一般只讲主语、谓语或谓语中心词、宾语、兼语以及介词“于”“以”省略.而不论及定语中心词省略。其实,定语中心词省略在言中并不鲜见。例如:[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普通话“把”字作为动词、介词以及量词的用法在安庆方言中均有体现,此外,安庆方言中“把”字的用法还有自身的独特之处。在动词词性上,它所表示的动词义更加丰富,可以替代多个动词;在介词词性上,它除了介引一般宾语外,还具有介引双宾语中直接宾语的功能;在量词词性上,它可以表示动量词“遍”、“次”等,及与数词“一”组成“一把”表示副词“一起”义。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认为,表短时义的“V—V”、“VV”和“V一下”都应看作“动+量”组合。历时考察表明,表短时义的“VV”和“V一下”格式都是由表短时义的“V—V”格式演化而来的,三者在共时平面上能够并存。是因为其句法、语义和语用功能各有区别。在共时层面上.当主语为生物且动作为来然态时.这三种格式可表达尝试义。“VV”式与尝试义之间的匹配关系规约化后就会形成一种构式意义.构式意义又反过来对进入句中的成分施加影响。经由类推机制,使得能够用于该句式的成分日益丰富。  相似文献   

16.
陈璧耀 《中文自修》2005,(10):46-47
什么是致仕?前两年文坛曾有激烈的争论,但最终似乎未曾统一。有人以“致”的现代常用义是“达到”和“给予”,就把致仕理解为求官。这实在是一个误解。作为古代官场特定术语的“致仕”是不能分拆理解的。以求官释致仕,犯了以今义释古义的错误,为理解文言词语的大忌。在古代,致仕是与入仕相对的。入仕是求官,是进入官场;致仕便是辞官,是退出官场,就是把官位和俸禄还给君王,相当于今天所说的离休或退休。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所选鲁迅作品中出现的“咸与维新”一词中的“与”字,有的辞典注音为yǔ,作“准许、允许”解,有的辞书注音为yù,作“参加”解,或更有注音为yǔ,而意为“参加”者,颇为混乱。“与”字的音、义究竟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认为,表短时义的“V—V”、“VV”和“V一下”都应看作“动+量”组合。历时考察表明,表短时义的“VV”和“V一下”格式都是由表短时义的“V—V”格式演化而来的,三者在共时平面上能够并存。是因为其句法、语义和语用功能各有区别。在共时层面上.当主语为生物且动作为来然态时.这三种格式可表达尝试义。“VV”式与尝试义之间的匹配关系规约化后就会形成一种构式意义.构式意义又反过来对进入句中的成分施加影响。经由类推机制,使得能够用于该句式的成分日益丰富。  相似文献   

19.
在成语辨析中,很多人把“网开一面”与“网开三面”完全对等了起来。把“开”都当作“打开”义。甚至某些辞书里的相关解释,也相互矛盾,请看:  相似文献   

20.
“和”(“跟、与”同)在句子中,是作介词用还是作连词用,这在几个事物名词作联合词组充当主语时是比较容易区别的。例: 机智和勇敢是战士的本色。粗心与专心如水与火不相容。这种类型的句子,我们不难看出“和”的词性。而在几个人名作联合词组充当主语或构成主语+状语结构时,就不能一目了然。前辈为我们指出了三条区别方法:其一,“和”之前后两个词是否可以相互换位;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