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收在《且介亭杂文》中的《阿金》是一篇元小说。元小说理论虽然是西方文论家根据他们的那些具有先锋意识的小说家的创作实践所作的总结,但却恰到好处地可以用来说明《阿金》的特色,而且鲁迅的这一创作实践大大早于西方元小说作家,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中国当代年轻的作家。  相似文献   

2.
题为唐白行简撰的《三梦记》这篇传奇小说,保存在元末陶宗仪编纂的《说郛》里。明胡应麟的《少室山房笔丛》曾提到它,没有对它产生怀疑。鲁迅先生的《唐宋传奇集》、汪辟疆先生的《唐人小说》也都把它作为白行简的作品收录进去。其实,这篇传奇小说是后人编造,假名白行简的伪作。开始发现这篇传奇小说有点问题的,还是鲁迅、汪辟疆两位先生。这篇传奇小说在讲了刘幽求妻、元稹、窦质三个做梦的故事后,附带讲了一个长安光德里张氏女做梦的故事。这个故事以“行简云”开头,以“会昌二年六月十五日也”结尾。《唐宋传奇集》  相似文献   

3.
1918年5月4卷5号的《新青年》月刊上,首发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鲁迅的《狂人日记》;小说通过象征的艺术手法,无情地揭露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强烈地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恶,矗立起中国近代文学的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4.
鲁迅从事小说创作往往带有比较明确的目的性,或者说其小说创作与现实的关联更加密切,《铸剑》这篇历史小说也不例外。从鲁迅的生平经历,结合《铸剑》的复仇母题,对小说中的人物和意象进行细致的解读,可以剖析《铸剑》中鲁迅的复仇与孤傲精神。  相似文献   

5.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通过历史考证和文本分析,对清末谴责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进行了总体评价。观点是切中肯綮的,但对这些特点的形成原因论述得还不够充分。同时,鲁迅还对清末谴责小说中部分作品所体现出的特异性加以观照,在文学创作中用杂文和小说诠释了文学史写作中的某些观点,锋芒直指社会现象,宣判了旧有制度的同时照耀着理想的光辉,完成了对清末谴责小说的超越。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杂文数量很多 ,文字艰深 ,艺术风格独特 ,而掌握其艺术特色 ,对理解杂文的思想内容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可以说 ,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 ,是打开其深刻思想内容的钥匙。鲁迅杂文的特色主要表现为“四个结合” ,即诗与政论的结合 ,“类型”与“画龙点晴”的结合 ,幽默与讽刺的结合 ,“快”和“小”、“准”和“狠”的结合。  相似文献   

7.
《故事新编》结构上的复调,在文体风格上是叙述与议论的交织。在体裁归属和笔法上是小说与杂文的相遇。其审美意味上的复调呈现为崇高与滑稽的交织。鲁迅作品的整体,在审美形态上显示了多样性与互补性,这有力地说明了鲁迅创作心理诸要素的发达及其整体功能的良好。  相似文献   

8.
朱莉娅·罗威尔(中文名蓝诗玲)所译《鲁迅小说全集》是鲁迅小说英译本中最新最全的一部,为鲁迅作品走向世界做出了新的贡献.在充分肯定蓝译的同时,通过分析选自蓝译《狂人日记》、《孔乙己》、《社戏》、《祝福》和《弟兄》等5篇短篇小说中的6个具体译例,深入分析探讨了蓝译中出现的误译.  相似文献   

9.
《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最负盛名的一篇,不仅在国内蜚声文坛,在世界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在《阿Q正传》中,鲁迅独具匠心,采用了反讽与幽默相结合的诙谐手法,取得了板起面孔指责、说教所无法达到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同是中国和俄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第一人称”是两位作家在其小说中采用的主要叙述方式。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一件小事》、《伤逝》、《故乡》、《在酒楼上》、《孤独者》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白夜》、《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罪与罚》、《卡拉玛卓夫兄弟》等都属于“第一人称”小说。  相似文献   

11.
鲁迅在一九一八年至一九二五年间,创作了收集在《呐喊》、《彷徨》里的小说.他那些史诗式的作品,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以及“五四”时期广阔的社会生活.他那些作品所反映现实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以及人物形象塑造,无不鲜明地体现出他那清醒的现实主义创作思想的光辉.“五四”运动前夜,鲁迅开始了新文学创作.一九一八年五月,他发表在《新青年》上的《狂人日记》,通过狂人的形象,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社会吃人的本质.小说里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这一针见血的揭露,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这篇“意在暴露家族制和礼教的弊端”的小说,由于“‘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因而有力地推动了当时反封建专制主义社会的斗争.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小说是新文学刚刚草创的五四时代的产物,而五四时代,小说和散文的界限并不是泾渭分明一清二楚的。1923年,郁达夫就把他的著名散文《还乡记》编入小说集《茑萝集》。1928年7月,朱自清说他的《背影》集“其中有两篇,也许有些象小说;但你最好当散文看,那是彼此有益的。”①1935年,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导言》中说:“废名所作本来是小说,但是我看这可以当小品散文读,不,不但是可以,或者这样要觉得有意味亦未可知”。这说明五四时期不少人所作的小说,特别是自叙传式的小说,很接近于叙事  相似文献   

13.
“个性解放”、“妇女解放”、“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的思想,是五四时期反对封建专制及其意识形态的新思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激励着无数的青年男女走上反对封建札教、反对封建婚姻制度、自由婚恋的道路。当时,许多进步作家都在关注着这一社会现象,并把他们鲜明的态度和观点通过文学的形式表现出来。在众多同类题材的作品中,鲁迅的《伤逝》以其高远的立意,深邃的思想,炽热的情感,令文艺界为之瞩目。而叶圣陶的《春光不是她的了》是一篇不为文学史家们所重视的短篇小说。我认为较之“五四”运动后出现的不少小说而言,它选材独特,思想深刻,是能够充分体现叶圣陶创作思想和风格的好作品,它与鲁迅的《伤逝》各以不同的角度共同探讨着妇女解放的问题。本文主要就两篇小说所表现的思想和揭示的社会问题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严家炎先生曾在《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一书中这样说:“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走向成熟。”①可见,鲁迅先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之巨大,也足见鲁迅小说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容忽视的指导作用和典范作用。鲁迅小说能受到如此高度的评价,是与他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典型性,代表性,特殊性和悲剧性完全分不开的。离开了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小说便失去了生命的活力,也削减了小说的文学价值。在鲁迅先生塑造的众多鲜明而活现的人物形象中,又尤其以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和心灵感触的震动,同时还伴随着几缕幽幽的伤感和几分莫名的怨恨。也正应了鲁迅先生所说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②纵观鲁迅先生的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五大类型:第一类是最先觉醒的革新者和叛逆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和《长明灯》中的疯子。他们遭受了叫喊于生人之中,而人们却并无反应的可悲下场。小说中的狂人是一个开始觉醒的国民的典型,他惨遭压迫,面临绝境,不但抑郁而痛苦,而且总在焦灼中思索、期待和追求着,以致于被迫而疯狂,这是二十世纪初中国人民思想情绪的艺术概括,是一个完整的、真实的、开始觉醒的国民的典型形象...  相似文献   

15.
纵观鲁迅的文学创作,作品体裁涉及小说、诗歌、散文、杂文等,成就巨大。就小说作品而言,数量并不多,但却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文学成就。本文主要关注的是鲁迅的小说创作,从细微处入手,通过对其小说的独特写作方法的关注来分析鲁迅笔下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位巨人鲁迅和郭沫若几乎在相同的时间,不约而同地都写过一些历史小说。鲁迅从一九二二年到一九三五年,历时十三年,先后写了八篇历史小说,名曰:《故事新编》。这些作品都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自选集·自序》)。鲁迅对历史题材,是“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故事新编·序言》)。为了突出其针砭现实、讽刺世俗的意义,鲁迅还把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细节引入历史题材,并称它为“油滑之处”(同上)。这些鲜明的特点构成了鲁迅的历史小说前后一致的、新颖独创的艺术风格。郭沫若从一九二三年到一九三六年,同样经过十三年的时间,先后写了九篇历史小说,后收在《沫若文集》第五卷中。他曾经说过:“关于秦前后的一些历史人物,我倒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派小说的发展与世界同步,《狂人日记》便是开山之作。从国外回来的鲁迅写了一篇纯粹的意识流小说。他用以反传统见长的西方现代派小说样式来举起反封建的大旗。  相似文献   

18.
鲁迅和瞿秋白是亲密的战友,他们之间的革命友谊光照日月,传颂千古。 早在一九二三年十月,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初版刚三个月,瞿秋白就在他写的《荒漠里》对鲁迅极其仰慕,并推崇地说:“好个荒凉的沙漠无边无际的!鲁迅先生虽然独自‘呐喊’着,只有空阔里的回音”。后来他又提到《狂人日记》、《头发的故事》等。一九三一年,瞿秋白受王明路线的打击,被排斥于党中央领导机关之外,来到上海养病,他在读了鲁迅给他的  相似文献   

19.
以鲁迅翻译厨川白村著作前后的生活境遇为基点,将《弟兄》置于白村创作论的框架之下进行观照。以《弟兄》产生的缘由、凸显于其中的鲁迅的生命的力以及象征手法的运用这三个维度来展示该篇小说的创作机制并由此窥探根植于鲁迅内心深处的苦闷与焦灼。  相似文献   

20.
1921年1月鲁迅以一年前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名的小说《故乡》。探究这篇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闰土的巨变及其根源,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这个典型形象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