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江苏教育》2008,(14):85-87
教材与学情分析 “平行与相交”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内容。教材按这样的线索来组织教学内容:先教学平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情境.在识别直线相交和不相交的基础上认识平行线,学会画平行线;再教学垂直,从生活中选取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的特殊位置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垂线,学会画垂线,并结合相互垂直的关系,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2.
【背綦描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材中“平行”的内容编排:第39页,首先联系现实情境,教学两条直线相交和不相交:然后利用两条直线不相交,教学“平行”的概念;最后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常见的平行实例,用数学知识描述、解释生活现象。第40页,  相似文献   

3.
一、引入概念教师:前面我们学过了画直线的方法,请同学们画两条直线,你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学生画直线)。教师:你画出的两条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学生1:我画出的两条直线是相交的。学生2:我画出的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的。教师:很好,我们在一张纸上画两条直线,有两种位置关系,一种是平行,另一种就是相交。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种位置关系——平行。(板书课题)教师:前一节课请同学们收集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平行的现象,你收集到了吗?现在把你收集到的与同学们说一说。学生:(小组内相互交流)教师:哪个同学汇报一下自己收…  相似文献   

4.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第四单元“平行和相交”中,教材这样阐述平行的定义:“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经验丰富的老师知道,“同一平面内”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往往让老师们煞费苦心却收效甚微,一位老师教学中是这样处理的.  相似文献   

5.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图形与几何”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本章是在学习了第四章“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基础上,研究平面内不重合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与平行.对于相交,研究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对于平行,借助于一条直线与另外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研究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在此基础上,学习了平移的...  相似文献   

6.
线面平行性质定理的基本内容是:共面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必定平行,当中的“共面”是直接给出的,而“不相交”则由“线面平行”来间接确定.所有的教学设计或思路启发都应该抓住“共面”、“不相交”这两个核心要点来展开.徐光考、车正道两教师的课例(以下简称“新思路”),由于“略去了其详细的教学细节”,使我们看到的是一篇教学设计(有点像说课),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审视的角度:从学生的位置来看“新思路”的长短.根据我们的经验,每一个教学设计的最后,都应该有一个“假如我是个学生”的反思.这是保证教学意图能否在教学…  相似文献   

7.
正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第四单元"平行和相交"中,教材这样阐述平行的定义:"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经验丰富的老师知道,"同一平面内"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往往让老师们煞费苦心却收效甚微,一位老师教学中是这样处理的.【片段】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两条直线相交和不相交的两种情况,告  相似文献   

8.
一、教学目标分析 平行线是在学生认识直线以后学习的直线与直线间的一种位置关系,是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特征的重要基础。教材从路灯架、跑道和高压电线架等现实场景中抽象出平面上不重合的两条直线,通过观察、对比引导学生认识直线相交与不相交的位置关系,并依据两条直线不相交,建立起直线互相平行的概念;  相似文献   

9.
公理     
成功的法则就是把犯错误的速度提高一倍。老师离开黑板,抖了抖手上的粉笔灰说:“现在请大家作笔记:平行的两条直线,任意加以延长,永不相交。”学生们低下头在本子上写着。“平行的两条直线……永不……相交……,西多罗夫,你为什么不记呢?”“我在想”“想什么呢?”“为什么它们不会相交呢?”“为什么?我不是已经讲过,因为它们是平行的呀!”“那么,要是把它们延长到一公里,也不会相交吗?”“当然啦。”“要是延长到两公里呢?”“也不会相交的。”“要是延长到五千公里,它们就会相交了呢?”“不会的。”“有人试验过吗?”“这道理本来就很清楚…  相似文献   

10.
一、填空题(每空4分,共24分):二.如图1,如果A+D=180°,那么B与C的关系是2.如图2,已知3.如图3,已知4.如图4,已知二、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内画“”,不正确的在括号内画“×”.每小题4分.共20分):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3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4两条直线相交,若两个对顶角互补,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5.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三、计算题(本题10分):已知:如图5.AB//CD,EF平分/AED,tFEG一90o,fDEG—25”.求/D…  相似文献   

11.
所谓“延时评价”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不立即去评价它,而是留下一些时间,由学生进行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让他们去开拓发现问题。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延时评价”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智力起着重要作用。例如我们想要证明两条直线平行,当学生回答:“可以证明同位角相等”时,如教师并不直接作答,而是继续启发性地提问:“还可以采取哪几种方法呢?”这时还会有学生回答:“如果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同时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这时,你会发现,暂时再没学生站起来发言  相似文献   

12.
刘东安 《初中生》2008,(1):73-77
一、竞赛要点: 1.平面上两条不重合的直线,位置关系只有两种:相交和平行. 2.两条不同的直线,若它们只有一个公共点,就说它们相交.即,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相似文献   

13.
一、平行线的概念及性质1.概念: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2.性质: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二、平行线的判定1.定义法: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2.若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则这两条直线平行.3.若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垂直,则这两条直线平行.  相似文献   

14.
"平行线"是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内容,苏教版教材把这一内容安排在四年级上册.教材这样编排:先教学"平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情境,在识别直线相交和不相交的基础上认识平行线,再学会画平行线.教材中这样对"平行"下定义: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的平行线.所以本节课,"认识平行线"是教学重点之一,而理解"同一平面内"则是难点.  相似文献   

15.
知识点一、平行线的概念 平行线的概念: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在平面内不重合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相交和平行.平行线是平面上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  相似文献   

16.
“认识平行”是在学生认识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垂直之后进行教学的,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的基础。教材安排两道例题,第一道例题是认识“平行线”,教材联系生活情境,认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与不相交,再由两条直线不相交,理解“平行”概念的本质属性,然后识别生活中的平行现象。第二道例题是教学画平行线,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探索出画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的方法。镇江市孙敏娟老师和赣榆县武传刚等老师的两篇“认识平行”的教学设计都准确理解了教材例题的编排意图,制订了恰当的教学目标,并能基于儿童的知识和经验设计有效的教学过程,促进了对概念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在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中,“异面”关系是一个难点问题,怎样才能把悬浮在空间的这两条既不相交,又不平行的直线联系起来呢?我们以“关键面”为桥梁,将它们联系在一起,为解决所给的问题共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一、知识要点 1.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可能:相交或平行. 2.“三线八角”:“三线八角”指的是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而形成八个角,要注意识别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初中几何的证明从平行线开始.证明是从题设史知)出发,经过一步步的推理,最后得出结论(求证)的过程.证明要严谨,每一步推理都要有依据,不能“想当然”.这些依据,可以是已知条件,也可以是定义、公理或已经学过的定理.推理论证要做到层次清楚、言简意明、有理有据、以理服人.首先应熟悉定义、定理,然后才能应用定义、定理会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判定两直线平行的依据有:回.定义: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必须明确两点:①在同一手而内;②不相交的两条直线.2.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  相似文献   

20.
一、平行1.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理解平行线,应注意如下四点:(1)“在同一平面内”是定义的前提条件,以区别于空间内两条不相交的直线(;2“)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的特征;(3)通常所说的线段、射线平行,实际上是指它们所在的直线平行;(4)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平行两种.2.平行线的表示方法通常用“∥”表示平行.如直线AB平行于直线CD,可表示为AB∥CD.3.平行线的画法(1)借助于方格纸画平行线(方格纸上所有的横线互相平行,所有的竖线互相平行);(2)借助于三角尺画平行线.4.平行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