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李长之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批评家,其文学观是东方和西方、传统和现代的结合。他强调文学是纯粹直观的情感活动,又不否定文学的客观的社会功利价值;文学和人生是有联系的,但不追求"为人生"的文学。在文学与时代的关系上,他主张抓住艺术的时代,追求艺术的真实。对于作家,李长之要求充分发挥作家作为创作主体的个性,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些文学观念是其文学批评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2.
刘呐鸥20世纪20年代末创作的都市小说,具有题材的重大开拓性和现代城市文学的全新艺术品格.在中国城市化程度极低,农业文明背景广大深厚的历史环境中,刘呐鸥的都市小说在中国现代城市文学的发展史上具有拓荒性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恨水建国后的散文创作以文艺性散文为主。在这些散文中,张恨水以唱颂歌和作检讨的方式表达他赶上时代的决心;同时,他在散文中回归内心,坚守做人底线,坚持文学品质。这种散文特点的形成,与他的人生追求、“革命认同”以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等因素有关。张恨水建国后的散文创作有着一定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学的“还乡”母题创作植根于中国乡土,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还乡”母题文学先后呈现出“缱绻的美梦一沉重的思考一冷漠的叙事”3种不同的情感形态。这3种不同的情感形态与中国乡土所经历的现代发展道路息息相关,交通的发展、作家身份的变化、启蒙的出现与消解等因素,决定了中国“还乡”母题文学的情感变迁。  相似文献   

5.
小说《飘》是美国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米歇尔创作的一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反映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爱情故事的小说。小说从主人公斯嘉丽命运的变迁、情感的经历反映出人生命运的变化无常,在小说的创作中作者塑造了一个坚强独立的女性形象,并通过一系列意象表达了小说的文学主旨,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为此,本文结合小说内容,从意象解读、审美理想、人性思考等角度深入探究小说《飘》的文学意蕴,并对小说中的美学进行解读,旨在加强对这部小说的深入理解,充分彰显出这部小说的时代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商业文化的发展使城市小说创作成为当今文学生机蓬勃的生长点。河南城市小说作家创作更接近文学的责任感和作家的社会良知。但是河南城市小说创作还处在初创期 ,在传统文明与现代都市文化的认识、女性形象的塑造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7.
在某种意义上说,茅盾作品中的都市新女性形象创作填补了文学史上的空白,其笔下的时代女性沐浴着"五.四"文化运动之后开启的新思潮,以迥异于传统女性和初具现代思想萌芽的准现代女性的鲜明个性特征,尤其是获得了社会话语权而具有典型意义。回顾传统女性形象带来的审美疲劳,结合茅盾特有的都市认同感、对寡母的崇敬和其所持进步女性观、中西合璧的文学素养,不难理解为什么只有茅盾能将时代女性纳入审美视阈。立足对《蚀》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茅盾对时代女性毫不掩饰的偏爱和男性作家少有的宽容,总之,茅盾笔下的女性系列形象因其最具文化内涵、认识价值、研究深度而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留学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有独特意义和审美价值的文学形象,留学生的异域体验与经历,无疑激活了作家们由古典文学向现代转型中全新而独特的艺术感受力。通过对留学生形象的塑造,作家们既全方位展示了近现代中国坎坷曲折的历史进程与弱国子民的苦难人生,同时又借助对这一群体形象的观照,表达了对中西文化的双重思考,揭示了人类生存的普遍性困惑。  相似文献   

9.
"还乡"是爱尔兰诗人叶芝贯穿其一生作品中的重要母题。叶芝意识到爱尔兰民族精神对其创作的重要性,通过回溯爱尔兰文学传统回归精神上的原乡,从而治愈人类在现代社会中的空虚、迷惘,找到生存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丁玲的小说创作第一次以真正的女性眼光、女性意识塑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离家"或"不在家"的现代女性流浪者形象.对于在男权中心社会里女性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作了根本性寻问,从而颠覆了男性话语霸权,在中国女性文学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废名一直被置于"乡土文学"或"田园小说"的框架中看待和讨论,废名与故乡的关系除了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外,也多停留在对作家乡土情结和文体风格的讨论上,故乡与废名的深层关联,废名根源上的价值和意义没有得到彰显。本文认为,故乡对于废名决不止于"题材"和"情结"的意义和价值,而是作为自我认同的方向与源头被书写和挖掘的,"故乡"与废名的自我是一种构成性的关系。从故乡到"故乡",废名的"发现故乡"与自我认同之路提示了一条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回应现代性的独特之路。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李白故里有关李白的民间传说为研究对象,首先论述了李白的民间传说的初步整理情况及其内容分类,其次着重分析了李白故里传说与文献资料记载的关系及其学术价值,认为李白传说的现代价值在于:一方面能够体现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另一方面则具有一定的旅游文化价值。因而,我们对于李白传说这种作为较为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予以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3.
"异乡"和"第二故乡"的成长经历与短暂的"故乡"生活体验,使冯乃超对于"故乡"产生了复杂的感情。集合了乡愁和异国情调的"故乡"是冯乃超的"象牙之塔"的原型,也是促使其走出"象牙之塔",走上"十字街头"的动因,同时也象征着他决定转向马克思主义时必须抛弃的"过去"。写作小说《故乡》是一次自我操演的告别仪式,作者试图通过一趟为了离去的"还乡之旅",结束自己长久以来的"故乡情结",表达投身革命的决心。  相似文献   

14.
莫言是一个具有自觉空间意识的作家,他构建的以"高密东北乡"为原型的艺术王国成为中国现代乡土文学中的"故乡神话",在营造这个审美的艺术空间时,历史化与色彩的独特运用是其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石舒清和马金莲作为西海固地区成长起来的作家,以书写乡土生活见长.对他们而言,根植于灵魂最深处的是“乡土情结”,是对故乡记忆的描摹与刻画.他们对宗教精神的呵护和对苦难意识的探寻,都来源于此.可同样是写西海固,同样是写回回民族,两人却写出了不太一样的“味道”.本文将石舒清和马金莲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细读法和比较分析法指出两人在行文上存在的差异性,运用所学的批评知识和一些叙事学理论,阐释说明他们文风不同的原因主要是生活经验和性别身份所致.  相似文献   

16.
周作人在感情方面一直是淡化的,对于故乡的描述也是平白的。可是正是这种平白才更加张显出周作人的故乡之情。本文通过周作人有关故乡的散文,从浙东人的气质、故乡的气息、文化描绘三个方面,来看周作人的故土之爱。  相似文献   

17.
现代文学的新变和超越不仅是在价值理念、话语模式、审美理想之上,而且是具体到题材领域、创作方法和文体形式等方面进行突破和开创。而在题材领域的新创之中,童年母题的出现和兴起无疑是一个极富意味的现象。与家族母题、乡土母题、爱情母题相比,童年母题似乎显得比较冷清和平淡,但是若从纯粹的文学现象来讲,她与上述母题相比则更富新意和开创性价值。综观现代文学童年母题的创作,虽然若隐若现、浓淡不一,但却贯穿于现代文学发展的始终。在众多对童年母题进行过创作的作家中,萧红无疑是极具特色的一位,也是最为成功的一位。关于萧红创作和童年经验之间深刻的精神联系,不少研究者已经进行过一些探讨。本文力图将萧红的童年母题作品放在现代文学的整体格局中进行审视,以求更全面圆融地理解童年母题在萧红创作历程与整个女性文学书写史上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诗人通过浪漫无羁的想像,上天入地的遨游,表达了对故土深深的眷恋和对高洁人格九死不悔的追求,这种精神贯穿《离骚》的始终,构成了《离骚》的灵魂,同时也对中国文学和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于秀兰是多年来一直坚持文学创作的宁夏回族女作家之一,《兰亭心雨》作为她的散文代表作,集中体现了其散文创作的主要特点。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从一名离开故乡的回族女性的角度,表达了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从一名现代女性的角度,发现了回乡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喜人发展;同时她还从一名知识分子的角度,对故乡的落后表现出深深的反思。她用对故乡的深情抒写,为现代都市浮躁的灵魂寻找一片静土;她在对生命与生活的审美观照中,陶冶个人的性情、表达对人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敬畏与感激。她的散文因此而表现出一种沉静淡雅、洗练蕴藉、思辨自省之美。  相似文献   

20.
华侨华人的经济资源、人际资源等对于侨乡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带动、辐射作用。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华侨华人的年轻一代由于受异地经济、民俗及文化的影响,对祖国的亲情感、认同感、归属感逐渐淡薄,这对于侨乡的发展产生了许多不利的影响。因此以侨乡旅游资源作为吸引物,提高华侨华人对侨乡的认识,增强对侨务资源的培育和对华侨华人旅游市场的吸引,事关侨乡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